工作过程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对岗施教”初探
2014-07-19卢俊臣
卢俊臣
【摘 要】目前,我国的各个高职院校在实现对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背景,都开始研究对岗施教的教学情况。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正在积极地寻求最适合会计专业开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途径。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实现“对岗施教”,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系统化课程建设。
【关键词】工作过程 背景 高职 会计专业 对岗施教
我国的教育部在加强对高职院校管理的过程中,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第四条明确的指出,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核心的工作内容是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这也是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为了实现对岗施教,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课程的开发,根据实际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1.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还不完善,处于学习借鉴和实践探索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一些教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导致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构建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对于课程设计的定位也不够明确等等。例如,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内容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等。
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特点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十分重要。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处于独立状态,而且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分离,不能及时地进行衔接。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缺乏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例如,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软件应用和审计等。不同的课程虽然是按照由易到难进行的,但是教学内容是互相独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很容易造成交叉重复,增加了教学的困难。
2. 基于工作过程背景的高职会计教学
工作过程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一定的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程序。从这方面来说,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可以持续保持运动状态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固定工作系统。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并不仅仅是指某一科学学科区域,强调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指向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即让学生尽量在一个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基于工作过程背景的高职会计教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让学生从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用于进行学习的“学习领域”。换一种说法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教学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某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以职业岗位为基础进行设计的, 并且面向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种新的经济组织单位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目的在于培养出会计核算型人才和会计事务管理型人才。按照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对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分别是《会计核算方法》《出纳业务核算》《供应销售业务核算》和《成本费用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例如,针对企业中的出纳核算岗位,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包括出纳交接手续的办理、现金结算业务的核算、支票结算业务的办理与核算和汇兑结算的办理与核算等。
3. 对岗施教的重要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对岗施教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文件中指出,必须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在参照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之后,才能实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项规定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对岗施教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对岗施教”的前提条件。而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作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是保证高职会计实施“对岗施教”的关键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任职能力,才能更好地就业,实现高职教学的效果。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岗施教”,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加了学生就职的成功率。
4.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教育教学的管理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在我国的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背景,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保证对岗施教的顺利实施,才能实现教学效果,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咏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对岗施教"研究[J].中国商界,2010,30(07):131-133.
[2]乐敏.高职会计专业“对岗施教”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科教导刊,2012,14(24):3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