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美国《双语教育法》颁布的因素分析
2014-07-19王颖章雯韬英佳敏
王颖 章雯韬 英佳敏
【摘 要】语言教育政策制定受到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语教育法》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影响语言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旨在为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及中国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语言教育政策 《双语教育法》 影响因素
语言政策和语言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育政策作为语言政策的一个分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传播以及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外语教育处于改革期,大学外语的改革和转型,高考外语制度的转变都是社会热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急需政策理论上的指导。因此,如何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地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语教育法》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影响语言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旨在为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及中国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战前,在美利坚化(Americanization)思潮和美国社会广泛流行的“熔炉理论”(the theory of melting pot)的影响下,美国政府极力推崇并执行为英语教育政策以及惟英语语言政策,旨在用美国的主流语言和文化替代移民以及其他非英语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经在一个公开演讲的场合说过:“在美国我们只允许一种语言的存在,那就是英语,因为我们希望移民经过美国这个大坩埚的熔炼成为美国人——美利坚民族的一员,而不是一群语言混杂的房客。”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包括政府的高层以及美国民众(以央格鲁撒克逊白人种族为主体)强烈反对教授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或者以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为教学语言,极力维护主流文化和主流语言的纯洁性。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在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原则中具有较深影响力的惟英语语言政策才开始转变,逐渐被《双语教育法》所取代。《双语教育法》的颁布主要受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 移民潮为《双语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社会基础
《双语教育法》的颁布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一个因素是大量新移民的涌入。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2012年度《移民统计年鉴》,1882年,移民的数量就达78万多,在1902年已突破百万。移民群体数量之多使得其教育问题成为不容忽视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此外,移民来自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1880至1889年来自德国的移民数量近145万, 1890至1899年来自意大利的移民数量达60万,而来自俄国的移民数量也达41万。因此,如何同化这一波新移民特别是来自南欧与东欧的新移民成为美国主流社会严峻的挑战。除了如何解决文化的冲突矛盾尽快达到文化融合之外,移民子女的语言教育问题已近上升为政治问题,一直推崇的惟英语语言政策已经不再适用,急需制定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的语言政策,这为《双语教育法》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2. 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间接地为《双语教育法》的颁布奠定了政治基础
美国黑人长期遭受奴役和歧视,主要体现在种族隔离政策等方面。在布朗案之前,美国各州实施种族隔离教育,种族隔离教育现象非常普遍。托皮卡教育局案就设立了种族隔离的公立中小学。1951年,托皮卡教育局被告上法庭,共十三位家长及他们的二十位小孩子参加,要求校区停止种族隔离的政策,主张种族隔离的学校违反了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所保障的同等保护权。他们指出,尽管教育当局设置了隔离但“平等”的学校,但是这些措施的实际目的是对黑人实施永久的次等待遇,只提供次等的设备与服务,以达成压迫黑人的效果。该案于1954年由美国最高法院做出决定,判决种族隔离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平等。本判决不仅终止了美国社会中存在已久白人和黑人必须分别就读不同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现象,也推翻了“隔离但平等”的法律原则,成为接下来数年美国废止一切有关种族隔离的措施的起端。尽管该裁决并未提及有关拉美裔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权益,但是明确规定该判决结果今后适用于类似的情境。此外,该判决虽未对非英语母语的少数民族的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却间接地推动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也间接地为《双语教育法》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3. 《民权法案》的制定为《双语教育法》的颁布提供了政策和文化上的导向
20世纪60年代初,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外来移民,有不同群体组成的少数族裔逐渐成为美国不可忽视的力量。黑人是美国数量最多、社会地位最底下的少数民族。(张桂菊,2012)自布朗案之后,长期的不平等待遇和社会歧视促使了一系列民权运动的爆发,如1955年的“蒙哥马利抵制乘坐公共汽车的运动”,1960年的“学生静坐”,1961年黑人民权运动组织发动的“自由乘客”运动,1963年由马丁路德金等人组织的“进军华盛顿”运动。迫于民权运动的影响和压力,美国国会于1964年通过了《民权法案》,结束了美国自立国以来长期的黑白种族隔离政策。第四条明确指出:废除公立教育的种族隔离制度,学生的分配不得考虑其种族、肤色、宗教及国籍,在该法案生效后两年内,美国教育委员会需展开调查并向总统和议会提交报告以监督并检验其有效性。如果说民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美国公民的思想,使得他们逐渐开始接受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从“熔炉理论”的坚决拥护者逐步接受并最终承认“文化沙拉碗”。那么《民权法案》的颁布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存在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为探讨未来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包括《双语教育法》奠定了基础。
因此,美国的《双语教育法》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时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结合了当时实际的教学需要,即大量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我国的外语教育现在处于转型期,大学英语的改革和高考英语的改革都急需制定相关的切实可行的语言教育政策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一方面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旨在为语言教学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以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制定语言教育政策时,需同时考虑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包括国家发展和需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在因素和语言教育的内在规律等内在因素。
【参考文献】
[1]Transcript of Civil Rights Act (1964). http://www.ourdocuments.gov/doc.php?flash=true&doc=97&page=transcript.
[2]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2.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http://www.dhs.gov/immigration-statistics
[3]张桂菊. 美国《双语教育法》颁布的社会背景研究——基于霍姆斯的四模式分析框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