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普通话课程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

2014-07-19韩佳蔚

文教资料 2014年6期
关键词:语料母语普通话

韩佳蔚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8100)

对普通话课程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

韩佳蔚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8100)

普通话课程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特点,而且是一种人文教育。中国人运用汉字书写创造了浩若烟海的汉语典籍。在数千年汉语发展的历程中,口语与书面语、共同语与方言、凝练典雅的文学语言与鲜活生动的俗话俚语,相互渗透而彼此相得益彰,汉语本身即代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璀璨文化。普通话课程教学应走出纯工具化误区,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增进其母语文化素养;应加强普通话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精选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的文学经典作为发声训练和朗读教学的文本语料,丰富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充分实现语言教学的文化传播与人文教育功能。

普通话课程 技能教学 人文教育 文学经典 文化素质

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在我国的普及教育、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促进信息化和对外开放中彰显出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各级各类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在“推普”工作中发挥着领头示范的作用。加强普通话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运用能力和母语文化素养,是语言学科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从普通话课程教学推动母语文化传播、渗透人文教育的视角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就教于方家。

一、在“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语言教学具有工具性特点,普通话课程必然有一整套知识技能教学体系,如语音教学之声、母、调、音变及声韵配合规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练,如词语教学之词语组合规律等相关理论教学及读词语的发音训练,如朗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及对诵读训练的设计,如即兴谈话、命题谈话、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各种类型的说话教学与实践练习,如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的教学与应试能力培训等,以上内容构成了普通话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普通话课程教学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的实践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在“技能”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在知识传授中传播母语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回归语言教育的本质。

“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任何一种语言的符号系统都是使用它的社会群体“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1]P56。汉语有三、四千年的书面语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运用汉字书写和创造了浩若烟海的文化典籍;在汉语史上,口语与书面语、共同语与方言、凝练典雅的文学语言与鲜活生动的俗话俚语,相互渗透而彼此相得益彰。中国人不仅创造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辞章灿烂的经典韵文,而且创造了先秦诸子著作、唐宋八大家散文、《周易》、《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聊斋志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非韵文的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所以,汉语本身即代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璀璨文化。普通话课程首先是一种母语教学,在解析语言的结构规律的同时,应该带领学生走入语言结构深处的历史文化语境;母语教学应该走出纯工具化教学的误区,教者和学者共同怀着虔诚与敬畏的心情进入母语与母语文化学习的神圣殿堂。

语言学家说:“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1]P1“汉语……是我最后的栖身之处。语言世界是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世界……我们在语言的存在中比在现实的存在中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可靠性和具体性……生活在语言中就是生活在更深刻的意义中,就是生活在所能展示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中。”[3]P13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够给语言学习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才能够心怀诚意地确认普通话作为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学习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走入母语的心灵深处,感知祖先赐予的那份温暖和亲情,从母语学习的“切磋琢磨”和“吐字归音”、“咬文嚼字”中,发自内心地升腾出一种对传自世世代代祖先的这种语言的穆然敬意,才能够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刻苦学习。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曾经把母语教学仅当做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培训课,以解析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书覆盖母语教学的课堂,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语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忽略语言内部结构中的词汇、语法及其外部结构所蕴藉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满足于对母语的结构分析,而忽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这种民族语言所携带的厚重历史与精神层面的丰富元素,满足于钻研语言表述的种种技巧,而忽略语言教学的本质即是人文教育,等等。

二、语言素材选择的母语文化取向

语言教学必须通过语言素材分析、典范作品阅读来完成。所以各种普通话教材都提供了声、韵、调、音变及声韵配合规律教学用的字词语料,设计了朗读教学的散文、诗歌、顺口溜、绕口令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说话训练范例等。上文已强调,普通话课程教学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应该努力营造文化氛围,渗透人文教育,所以,在语料选择,特别是朗诵语料选择方面,必须兼顾人文教育取向。

普通话课程教学应该打破语料选择“厚今薄古”、排除古代文化经典的狭隘倾向,摒弃忽略域外文学经典和现当代多样化文体语料的偏颇。普通话课程固然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为己任,但语料选择可以突破时代、地域局限,精选多种文体语料,从那些具有文化经典与文学经典意义的古今、中外作品中,选择适合普通话教学的文本语料。

首先,应该选择优美的古典诗文作为发声训练和朗读教学的语料。某些长期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已经意识到,针对大学生语言规范意识淡薄、表达能力不强的现状,通过经典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强调“经典诵读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质,乃至对大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4]P142。所以,普通话课程的朗读材料可以选取《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意蕴丰富、风格典雅的古典韵文,选取 《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礼记》、《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八大家散文等凝练优美的古代文章的段落,指导学生在理解这些古典作品文化意蕴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让他们不仅感知其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而且感受其中蕴藉的厚重历史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

其次,突破当前普通话教材朗读训练材料的体裁局限,不仅经典古诗文,而且现当代作家优美的白话诗歌、戏剧与影视剧台词、小说等,都可以成为普通话朗读教学的文本语料。如郭沫若的诗歌、戏剧,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名篇,以及梁启超、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海子、顾城、舒婷等作家的作品,都可以作为普通话课程教学的语言材料。

再次,改变当前普通话教材朗读训练忽略选择域外经典作品的偏颇,但丁、雨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泰戈尔、普希金、惠特曼、济慈等国外著名作家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也应该成为普通话课程教学可供选取的文学经典。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童话、谚语、绕口令等作为朗读练习的文本作品。

我们强调普通话课程教学应该引进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希望通过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平台,打开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古今、中外文化经典的光辉照亮普通话教学的课堂,让这些具有“人类文明核心成果”意义的文化经典进入学生视线,既成为语言学习的文本语料,又成为哺育和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努力实现母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我们应该相信,当普通话课程能够承载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融入浓郁的人文教育情怀,便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学习这种语言的极大兴趣。

语言学是一门领先性的学科,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正是语言学发挥作用的时刻,也是语言学家观察语言变化,从应用中发现语言理论努力方向的大好时机”[5]P1。在新的历史时期,语言学科不仅要推进语言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且要推进语言教学实践的研究与创新。普通话课程教学应该强化语言教学传播和弘扬母语文化的价值功能,普通话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规范意识、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卷首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晓东.燕园诗踪[J].读书,1999(9).

[4]谢华琳.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5]许嘉璐.面对新世纪的我国语言学[J].中国语文,1999(5).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汉语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2007。

猜你喜欢

语料母语普通话
母语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母语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17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