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候鸟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2014-07-19

文教资料 2014年6期
关键词:候鸟儿童学校

汪 玲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四川 泸州 646000)

候鸟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汪 玲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四川 泸州 646000)

“候鸟儿童”是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平时他们在老家学校读书,寒暑假从家乡“迁徙”到城市与打工的父母短暂相聚,假期结束又回老家读书。他们大多缺乏关爱和保护。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这类人群,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关爱“候鸟儿童”的行动。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候鸟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政府应该调整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社会服务机构、爱心团体和社区携手关爱“候鸟儿童”;父母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学校要注重对这类孩子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品德的培养,为孩子构筑温馨家园。

候鸟儿童 教育问题 社会 家庭 学校

候鸟,就是鸟类中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特性的鸟。借用鸟的这一特性,人们就将这样一部分随学校的开学与放假而迁徙的孩子叫做“候鸟儿童”。这部分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大多从事打扫卫生、砌砖打杂、卖菜、卖早点、卖服装、收购废品等辛苦而收入微薄的工作,生活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让孩子接受城市的学校教育。他们只能辛辛苦苦把钱攒起来,希望寒暑假能把孩子接来短暂相聚,享受浓浓的亲情。这些“小候鸟们”平时就在老家的学校读书,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看日常生活,每到寒暑假就从家乡“迁徙”到城市来与打工的父母相聚,帮着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衣服、擦桌子、扫地、买菜做饭,他们希望能时时刻刻待在父母身边,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寒暑假结束以后他们又回到老家读书。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这一人群,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关爱“候鸟儿童”的行动。但是,他们仍然像城市的过客,大都缺乏关爱和保护,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安全得不到保障,出现情感危机和教育的缺失。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流动儿童接近2000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这些流动儿童大多是经常迁徙的“候鸟儿童”,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中国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候鸟儿童”的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农村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急需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理解,把它作为解决学校教育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多管齐下,通力合作,切实有效地解决“候鸟儿童”教育问题。

一、国家要调整政策,切实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即使得到他们的万般疼爱,也不能取代父母的爱。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使农民工子女也能够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有更多选择教育资源的机会,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这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1.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已经造成了城市化进程的迟滞,导致城乡差异的进一步加大,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贫困化,有悖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所以,应该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能在同一个制度平台上凭能力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将户籍与待遇剥离,取消城市户口背后各种复杂的附加利益,如就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让农民也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全体国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2.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

把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到实处,无论你的户籍原籍在何处,只要你身份证、暂住证、从业证等证齐全,就应该禁止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也应该制止学校或老师向学生收取费用,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使每一个孩子都上得起学,读得起书。

3.改革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卡”。

所谓“义务教育卡”,就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记载卡,上面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民族、宗教、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父母(或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通过“义务教育卡”,可以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数和教育状况,以便他们能在居住地适时接受义务教育,有效避免义务教育的盲点。

二、社会关爱,共筑幸福童年

每到寒暑假,小“候鸟”们就会千里迢迢飞到父母的身边。孩子们在老家的时候,农村房子大,认识的小伙伴多,沙地、水塘、土坡就是他的游乐场,他们与小伙伴一起玩纸牌、打弹子、挖泥鳅、掏鸟窝、捉蝴蝶、打野仗、修房子、跳绳子等,在老家野惯了。可是,来到城市以后,父母天天都要上班,把孩子关在家里或者放任自流,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可能使原本就比较紧张的亲情关系更紧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这些“小候鸟”们,让他们在城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

1.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团体共筑爱巢。

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携手各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建立关爱“候鸟儿童”的爱心组织,针对“候鸟儿童”的城市生活存在的问题,推出“关爱候鸟儿童”公益行动。如:关心“候鸟儿童”的旅途生活,使他们的旅途生活安全快乐;关心“候鸟儿童”的城市生活,为“候鸟儿童”开展了科普讲座、心理辅导、参观游览等假期系列活动,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城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又如,弋阳交警大队在全县范围开展以“平安出行,快乐暑假”为主题的“候鸟”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他们以符合低龄儿童的日常交通安全行为为主,针对个体差异及客观实际进行“小范围”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用卡通、漫画的形式,以家庭以单位,开展一对一帮助活动,切实增强儿童交通安全宣传的针对性,还在集市和家长及儿童集中的地方发放宣传图片、资料,展出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展板,要求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较强的交通安全意识,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为让进城的农村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城市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优待和关爱,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绿色网吧等免费或廉价地向孩子们开放,让更多的城市家长和孩子与“候鸟儿童”牵手结对,关心、接纳农民工子女,逐渐缓解“候鸟儿童”的孤独感。

2.社区积极开展关爱“候鸟”儿童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的力量,为“候鸟儿童”构筑一个和谐、温馨的家。首先,为使对“候鸟儿童”的关爱形成长效机制,各社区可以专门制作“候鸟儿童”回社区报到卡,上面记录本社区“候鸟儿童”的姓名、居住地址、出生、电话、特长等个人信息,方便寒暑假联系,及时掌握“候鸟儿童”的情况。其次,组织丰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组织富有创造力的科普活动,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稳定孩子的情绪;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由专业社工提供规范服务,里面可以设图书区、学习区、活动区、绿色教育区、社工综合功能室等,让“候鸟儿童”可以在这里免费参与知识课堂、心理辅导、拓展兴趣、助学行动等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如,耐挫能力训练营、音乐汇公益活动、亲子活动、参观游览活动等,培养孩子勇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见识,促进亲情融合。

三、重视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监护职能

“候鸟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甚至长时间没有联系与沟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这种亲情缺失导致孩子,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状态下,某些孩子“情感饥饿”,形成厌世、逆反、拜金、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人格特征,在学习上缺乏主动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心,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家长应该承担起对孩子的监护和引导责任,不要生而不养,或养而不教。

1.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强大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和深远的。所以,父母应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通过言传身教,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2.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这些小“候鸟”们,出生不久就不得不被父母留在家里,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亲戚生活在一起,很少见到父母,更不用说和父母交流了,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父母有严重的隔阂,即使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孩子也远远躲开父母。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时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在节假日或孩子的生日,给孩子买些衣物、学习用品,或打个电话关心、安慰、鼓励孩子,让孩子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牵挂,体验到家庭的温暖。特别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母亲最好不要离开孩子,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3.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父母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打工,或者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就在本地找点活干,随时可以回家看看孩子,照顾孩子的生活,辅导孩子的学习,抚慰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在孩子毕业升学的关键时刻,父母双方至少能有一人留在孩子的身边,给孩子生活、学习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增进与孩子的感情。

此外,还应该与孩子的老师、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与对策,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加强学校教育,发挥教育优势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品德的培养,还要重视亲情的教育,让孩子在学校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正如雨果所说,多建立一所学校,就少建立一所监狱。

1.建立“候鸟儿童”档案。

学校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候鸟儿童”的摸底工作,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等,把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记入档案,留意孩子的每一个心理变化,对他们出现的偏差行为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同时及时向孩子的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让孩子在教育关爱中健康成长。

2.建立“代管家长制”。

可以充分发动学校的教师、党员、团员、少先队干部、班委干部与“候鸟儿童”进行结对帮扶,作为孩子的“代管家长”,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生活上的关心,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与辅导,使他们在学习上不输给别人,增强自信心,经常和他们进行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代管家长”要经常和孩子的家长联系沟通,让他们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和学习生活情况,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健康的成长空间。

3.实施“特别关爱工程”。

首先,对这些“候鸟儿童”在生活、学习和思想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对于那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给予学杂费减免或生活补助。在孩子的生日、儿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里,学校或班级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可以组织同龄的优秀学生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在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开展同伴互助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真诚的关心和关爱。同时,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多鼓励、表扬,让孩子有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乐观、积极、上进的心态,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4.办好寄宿学校。

农村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很多村小停办或者合并,致使这些“候鸟儿童”上学要走很远的路,交通又不便利,所以要多办一些寄宿学校,为孩子提供安全、优良的教育环境,解决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如龙井市建立的“学生之家”,用“德育+情感投入+悉心呵护”的家庭教育管理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此外,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有助于“候鸟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法制讲座,以及“我为候鸟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时时刻刻感受到亲人就在身边。

[1]李湘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2]陈碧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宜春学院学报,2010-03.

[3]吕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教育科研论坛,2009-01.

[4]朱熙勇.“小候鸟”进城——留守儿童的暑期时光.新闻前哨,2011-06.

[5]聂洪辉.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困境与对策——以候鸟式儿童为例.桂海论丛,2009-01.

网页:

1.http://wmjs.jxwmw.cn/system/2013/07/16/010345152.shtml.

2.http://dgxgr.dg.gov.cn/17093.html.

3.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0-08/31/content_1229280.htm

猜你喜欢

候鸟儿童学校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洋候鸟”回闽过年
“0”与世界末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