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4-07-19姚兰
姚 兰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姚 兰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寻求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一项制度创新。它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满足了众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由于本身不成熟,它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探索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独立学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发展观 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来的、拥有较大办学自主权的一类高校。其显著特点是“民、优、独”。“民”是指独立学院完全利用民间资金举办;“优”是指其所依托的母体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母体优势打造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独”是指独立学院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独立招生、独立组织教学管理等。近年来,独立学院依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迅速,但是其办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强势崛起,顺应了高教改革的人本趋向,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由于本身不成熟,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与其母体学校趋同,培养的学生质量达不到人们的要求,或者培养的方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等,独立学院也因此遭到了不少的攻击和非议,引发了激烈争论。同时,随着生源高峰的到来和紧接着的回落及各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必然逐步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如果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那么在严酷的竞争中必将遭到淘汰。
另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同其规模的快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与独立学院的规模发展不相适应,从而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忽视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致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迷失。如果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不纠正目前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离,其存在就缺乏合理性。因此,研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在新思想的指导下为独立学院找到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亟须新思想的指导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构建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帅作用。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在思维和观念上进行突破,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突破,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新的人才观的确立,以及由此而来的是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实现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内容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理念,包含丰富的内涵,是对发展观念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的高效益、高质量发展,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科学的发展观赋予了人才培养新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服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由此可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被打破的今天,科学发展观为独立学院确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独立学院构建符合大众化需求,体现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提论指导,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应用于指导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丰富和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更新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本项目的改革目标,首先要改变固有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解放出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一项开创性工程,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标,必须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指导实践创新,最终实现目标创新,因此思维和观念创新是先导工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蕴含着和谐发展的伦理精神,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它所关注的是一种全面均衡的发展目标,它所倡导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它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理念,为我们在新世纪解决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赋予了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内涵,同时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寻求与公办大学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培养规格上,独立学院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独立学院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优化专业设置。
在研究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母体高校的办学现状、优势和学科基础等,又不能照搬母体高校的专业结构。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以研究市场作为起点,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现状,把专业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衰退四种类型,对处于衰退期的专业坚决不予考虑。对处于成熟期的专业,若是本院的特色专业则可以保持原有规模不再扩大,若是一般专业则采取逐年递减的策略,对处于起步和成长期的专业作为重点选择对象。另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影响人才需求变化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五年或十年后可能趋热的专业提前进行布局,对五年或十年后可能衰退的专业提前缩减,确保专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优化状态。在设置专业结构时还必须处理好与母体高校的关系,尽可能避免重复,避免相互碰撞,要办出特色,与母体高校形成互补关系。
(四)创新培养内容。
培养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创新的载体。搭建合理的培养平台即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内容创新的关键,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可创建“通识基础+专业提高+综合实践训练”模式,这种体系要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游离于体系之外,独立学院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性、不同的人才需求及学校的办学特色,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标准,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真实反映人才培养质量;要创新具体的检测方式,采用 “过级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资格证”的检测方式,做到方式合理、标准具体,体现培养规格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总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一方面培养全面发展并兼具“土”味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33-35.
[2]何朝阳等.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59-62.
[3]林麟.对构建民办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73-74.
[4]朱慧新.国有民营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的质标准和实现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61-63.
[5]斯荣喜,龚山平,邹晓东.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棋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3-75.
[6]王会金,王智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91-93.
本文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计划“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SJG20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