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源及发展导向
2014-07-19覃瑜潇
覃瑜潇
(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源及发展导向
覃瑜潇
(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性质的教育,被认为是服从与服务于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存在。然而,部分自由主义学者认为,政治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本文从自由主义学说分析思政教育的产生与引导功能,从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中国政治教育面临的发展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 自由 文化
一、自由主义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探源
思想政治产生的背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革命。革命是一类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色彩的运动,许多自由主义者对此持谨慎态度。如柏林认为,大革命的实质是由一种领导者所信奉的理性引导运动。他认为人是类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劳动者。意识的实现需要中介,人的社会性实现需要的是载体,如依靠特定群体在一定社会内活动实现,大到民族国家,小至家庭。这样的群体有自己的文化,也正是这种文化产生的群体认同使个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形成一个群体的共同心理。所以,认同就成为个人生成的重要证明,当然是在人的文化意识产生以后。
革命,就是社会中的部分群体扩大本群体的范围,想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同这个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活动,也是各种社会多元的意识形态重新交锋、选择、调整、融合的过程。当然,这些群体在共同群体成员利益的基础上,已经形成较成熟的群体文化心理,并且发展成为意识理论,成为维持群体生成的重要形式。他们把一些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合理的、科学的思想从自己群体亚文化中提炼出来,说服那些文化形态较弱的群体扩大自己的群体。
社会再进步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自由,总会有一些人不能得到自己的自由,还有部分人原有的群体意识被破坏。而这类人所进行的改革过程,就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自由主义者看来,这就是一种理性引导,是追求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及其控制。就如欧克肖特所说:“理性主义者专注于确定性。技术和确定性,因为确定的知识。在他看来,是不需要在它自身之外寻找确定性的知识,就是不仅以确定性终,而且也从确定性始,确定性贯彻始终的知识。技术知识似乎正好就是这样……技术知识似乎是唯一满足理性主义者选择的确定性标准的那种知识。”②P11-12。它的消极影响的爆发是在革命结束后,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出现的是两种民主形态的社会,一种是注重实际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种是注重形式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两种的共同点都是民主国家。它们实际就是大革命时集权主义的意识以残片、变异等形式的存在与发展。在现在社会仍然存在。
二、政治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流思潮的实践,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管理。但现代社会下的公民更多的是需要一种社会自由,而不仅是个人自由。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原因。在国外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意识的控制。
这个控制体现在政治上,如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代议制、选举制这些形式都是控制个人自由的一种形式。托克维尔、密尔、柏林都指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个人思想自由的控制,泯灭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又比如代议制基础上的个人的自由权利被限制在选择上,是“选择安排”,而不是“做安排”。任何意识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对意识进行一种控制,这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合适的那种教育(政治教育)是教和学所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是可以在其中获得成功所以必需”①P55。
欧克肖特认为,政治教育“不是独立地预先策划的有待追求的规划,而是对政治样式的思考所创造”②P56,也就是说,政治教育是从传统的社会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它不是当权者为了维护阶级统治的意识创造或策略,而是历史发展的选择。它的内容也是从以往的政治传统行为中提取出来的,是一种历史经验的选择。他所认为政治教育出现的是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不科学的问题,是对于“传统的暗示”的理解与操作不当,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是实践的问题。
三、中国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剖析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时代性的问题:以剧烈革命作为主要内容已经不合时宜;某些教育方法的失效引起的以往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思想的脱节;新的合理的思想教育内容由于理论更新较困难出现的裂痕。另外,教育者们没有具体考察社会细节内容,而笼统抽象成为一种原则、准则。“理论、概括表述,抽象化如今已经取代了对过去活动的具体想象”②P33。
另外,我们还要解决如何在多元化思潮中保证与实现“引导”作用。对于新环境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为多种社会思潮所冲击,思想教育能给国民开启另一个思维空间的大门的时代,引导影响人们对于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抉择。
首先,我们要重视思政教育在历史及其传统行为方面的选择。每个传播者都想把本土历史的优秀传统普遍化,得到后代及别的社会的接受与传承。为了适应不同的社会,他们的学说在传播中抽象度越来越高,甚至于“普世价值”的出现。然而缺乏对概念内容的充分了解,这不是高效的教育。选择那些“历史的”“物质碎片”,是一种极端而不是一种发展。迪尔泰就这个问题指出,“历史科学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体验、理解”。我们应该从历史原著出发,带着时代的背景去寻找人们想什么和说什么,以“激发历史想象力”。另外为避免片面化的理解,我们要多阅读与政治传统行为相应的历史著作,还要针对那个时代的多种同一类书籍内容进行综合比较,尽可能挖掘真实、丰富、生动的内容。
其次,构建本土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尤为重要。为了使教育更通俗,我们要把教育建立在本土性上。“本土性是一种经久不衰的精神动力与判断标准”,它包括传统道德、民俗文化等。它们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它们拥有巨大的渗透力、可持续性等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力图追求的优秀品质。它们能把个人生存利益、个人身份标志与社会认同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需要把这脉清泉输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地,赋予其活力而不让别人认为它僵死,供其养分而不让人误认为其青黄不接,给予其力量以抵制风吹雨打。这是支持它的生命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②雅克·巴尔赞.我们应有的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法]雷蒙·阿隆.姜志辉译.论自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