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发展的思考

2014-07-19李田新

文教资料 2014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道路改革

李田新

(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云南 昆明 650214)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发展的思考

李田新

(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云南 昆明 650214)

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多成功的地方。改革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只有继续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才能实现改革真正的整体突破,中国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中国现代化 新道路 发展

一个国家的成长的轨迹本身就是成功的发展道路,这个发展道路比较持久,本身就值得总结研究。中国30多年以9.8%以上的建设持续增长,是一个发展的奇迹。今天的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代表着改变世界的新生力量。有这样的成就,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通过中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得来的,这些对于理解评价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进步性将产生积极作用。中国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代表了社会主义生命力所在,代表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新潮流和人类在新时代的演进方向。

一、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特征和实质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30多年来对改革开放所走的正确道路的有力总结。这条正确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这条道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中,中国在非公经济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让国有企业分批分阶段逐渐学会在市场中运行。在市场中学会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让企业获得经营自主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衷和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强调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反对苏联解体后的休克疗法,更反对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私有化、市场化、对外接受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在市场化当中坚决抵制所谓的“休克疗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有效探索政府对市场的监督和治理。1992年以来20多年的市场建设证明,要保证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在更高水平、更加健全的机制上监管市场而不是放弃监管本身。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1982年的《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可以看做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宣言书。政治改革,初步理顺了党政关系、政企关系,建立和完善了公务员制度,政府依法行政和简政放权管理经济和社会的努力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有了一定起色。经过三十多年的平稳有序的政治建设,国家领导人终身制的打破,公民意识增强、依法治国观念的实践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今后,努力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有序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拒绝引进所谓的西方民主和普世价值,这些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治追求目标。

(三)在文化建设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抵制和反对错误思潮侵袭,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大力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它作为增进国家软实力,推进综合国力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文化,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抵制“西化”、“分化”的敌对思潮毒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腐朽没落思想侵袭,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引领社会风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届六中全会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总方针,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时代性的标志作用。

(四)在发展道路上,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国策。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转变,一个紧密型的环中国经济带正在生成。中国有必要以西亚太地区发展为核心,大力促进亚洲一体化,建立有助于区域经济和进一步经济开放的地区性国际制度,使其他国家能够搭中国发展之便车。中国积极经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良好的外交关系,着力培育和建立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地区秩序,在建设性的互动过程中消除长期积累起来的隔阂和积怨,探索并逐步确立国家间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新准则。针对某些西方国家和周边一些不友好的政治势力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始终认为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绝不是权宜之计,中国的发展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了的。中国的国防建设,不是为了称霸,而是防止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挑起事端。

二、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困难和出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许多困难。在改革攻坚期,要有效深化改革,调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健康发展的出路所在。

(一)加大政治改革力度。

当代非西方世界国家,特别是晚发式的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难于跨越的坎,就是政治改革艰难复杂。中国今天的政治发展,必须强力惩治腐败(如十八大以来不少贪官被惩处)、大力建设基层民主自治、使民众有较多机会监督国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约束政府权力边界是政治建设的当务之急。长期来看,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能力现代化是必经之路。此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抵御风险和危机的要求对于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也很迫切。

(二)理顺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需要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运作才能实现。从1992年至今,政府转变职能,积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监管不到位、越位的情况和市场自身的不足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求政府改变过去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不恰当角色。改革要取得真正突破,就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打破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不正当利益格局。放手让市场调节经济,对政府的职责重新定位,放弃原有的利益格局,当好裁判员,做好企业和市场裁判和监督员的角色,是政府作为监管员的正确定位。做好公正无私的裁判,从制度上激发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的活力,才能真正化解地方和部门利益作怪,抵触或消解中央的宏观调控努力的情况,使市场真正实现公平竞争,避免与民争利的情况出现。

(三)高度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然而,前进的道路上也有较多矛盾和问题。经济领域较为突出的是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康,创新不足,环境债务较沉重,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化解现在的发展模式问题;我们要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执政水平,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疏导和管理民意,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在全社会形成牢固的依法治国和建设公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积极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广泛民意基础,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和所谓的流行文化泛滥,关心底层民众的话语权,积极引领先进文化的壮大发展。社会领域,面对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劳动培训与社会保障上制度的缺失与建设不足,导致民生领域矛盾突出。此外,由于环境退化、资源枯竭、人口迅速老化带来的发展后劲不足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思路,加大改革的力度,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关注民生,强化社会事业建设,这样才能破解改革中出现的棘手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改革伟大而艰巨的充分体现。

三、中国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总的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渐进性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的现有特征,这种模式远未达到成熟完善。对近代以来经过多次政治运动冲击的中国人来说,它是中国变法历史的延续。今天的国民对这次社会变革有太多的厚望,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内在纠错机制和富于自我革新的精神,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国道路能够持续走下去的内在动因。

就历史渊源来看,中国的改革不是最早的,以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进行过,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很多,要么走走停停,要么在外来干涉下被粗暴打断,失去发展机遇。然而现实的成就和发展趋势又告诉我们,中国的改革远未结束。但30多年来的雄厚基础(物质力量、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对改革的认同和期望都有增强),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正在日益发展壮大,城市化使各阶层有了更多交流碰撞的机会,共产党所能运用的社会政治资源还有大的空间可拓展。

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能不能最终走向成功,这是许多人想知道的。这条新道路的核心动力在于改革。通过改革深化,可以想见,到建国一百周年时,成长的社会各阶层会在党的领导下,在多次频繁的利益碰撞与协调中,在政治稳定、民主法治逐渐长成的社会氛围中学会以平和方式处理、协调与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社会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服从利益格局调整是关键,多个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是动力,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途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其实就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模式,这是21世纪的中国突破社会发展瓶颈,激发社会活力的成功模式。

猜你喜欢

现代化道路改革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