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8337”发展思路为引领,让化德成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14-07-19邢景平
邢景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个突出的理论创新点,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体,纳入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指出,要把自治区建设成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乌兰察布市委、政府提出建设内蒙古“两个屏障”示范区。当前,我县生态环境还很脆弱,自然条件差,草场风蚀沙化严重,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是顺民心、得民意,事关化德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
生态建设是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在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的同时,全面推进几大出口、道路两旁、村庄前后、园区内外、城镇周边等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今年全县规划建设了2万亩的县级义务植树基地,每个乡镇建立一处1000亩以上的乡级义务植树基地;完成重点生态工程14.5万亩;完成造林绿化整地245.7万坑,栽植各类树木216.6万株。通过加强生态建设,风蚀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生态的改善,形成了局部小气候,2012年全年降水量在393毫米以上,2013年全县降水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58毫米以上,高出近30年平均水平144毫米,达到了增绿增雨的效果。在生态建设氛围上形成了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态势;在重点生态工程主战场,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引进有实力绿化企业,推进造林绿化步伐。我县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先后投入1.5亿元用于合金循环产业园、服装创业园、现代物流园的绿化,着力推进“三大基地”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一轻、一重、一流”三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服装城一期工程4万平米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推动服装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促进服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3年,生产各类服装2500万件,实现产值17亿元,从业人员2.5万人。工业经济有了新突破,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投产矿热炉23台,年产能达到60万吨以上,初步形成硅、锰、镍、铬、钛、不锈钢以及废渣综合利用的合金系列循环产业链,安排就业人员5000多人。规划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物流园区,打造煤炭物流的节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建设水、电、路基础设施,做好商业服务中心绿化。年内加快推进浩瀚物流有限公司、铭扬物流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科学布局生态建设工程
在生态建设中,化德把全县北部风蚀沙化带、南部荒漠化丘陵山区划为限制发展区,把中部山间盆地、山间洼地划为优化开发区。在优化开发区,以绿化美化为核心,构建绿色屏障,打造绿色文明家园。坚持注重“四个衔接”和“点上启动,面上带动,梯次推进,逐年升级”的原则,举全力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在限制发展区,按照“不发展就是最大发展、不投资就是最大投资”的理念,依靠自然修复和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建设相结合,实现人退草还、生态恢复。目前,化德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2.42%,2013年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县。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四增”(天空增蓝、大地增绿、城镇增水、百姓增福),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而努力。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统筹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认真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全面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重点抓好环境执法监察和环境风险防控工作。
首先是控制新增量。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全部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有关部门不审批、核准,不提供土地,不批准开工建设,不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有关单位不供电、供水。同时,加大对超标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切实管住增量。
其次是抓好减排量。严格规范企业生产,加快生产企业污染防治,全面完成环保改造,引导企业改善现场管理,杜绝粉尘无组织排放,全面淘汰燃煤小锅炉,彻底取缔土法烧结。完善园区、热力公司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矿热炉、供热锅炉配套污染防治设施(除尘设备)保证24小时稳定运行,并完善各类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台账。高载能企业输料系统必须全封闭作业,密闭式矿热炉尾气全部净化回收利用,出料口等无组织排放环节需加装二次收尘装置,并封闭矿热炉主烟道,确保达标排放。
再则是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以“铁腕治污、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加强对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企业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做好除尘设施的日常维护,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严禁除尘设施带病工作。投资2600多万元,建立工业废渣处理场,采取企业化办法,加强工业废渣,生活、生产垃圾集中处理,规范煤场、建筑施工现场和工程车辆管理,确保环境治理取得实效。
加大生态环境保持力度,转变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式
推行“三项制度”,实施全面禁牧。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施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打造精品”的原则,全力推进“三项制度”(退耕还林达标补贴兑现制度、林草产权到户制度、以草定畜到村到户制度)配套运行,确保生态建设与保护双赢。制定“培育、种植和管护”三位一体造林思路,开创了生态建设新局面。抓好和信园蒙草等4家大型苗木基地,培育优良树种,扩大建设规模,为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生态建设与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奠定了苗木基础;在禁牧方面,把禁牧作为农村经济和生产力结构转变的重要抓手和“一把手”工程,林业、水务、畜牧等部门要与县、乡禁牧办协作,以乡镇为主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禁牧工作力度,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
整合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生猪、肉鸡、肉羊、奶牛等规模养殖。坚持“禁牧不禁养,禁牧促产业”,把生态建设和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相结合,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禁牧工作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生猪、肉鸡、肉羊、奶牛等规模养殖,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近几年共新建各类规模养殖场60处以上,建立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97家,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大力发展饲草料产业,树立“为养而种”的理念,围绕养殖基地建设饲料基地,重点抓好内蒙古云天化公司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建设,年内人工种草以及饲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发展林下特禽养殖。加快发展林下特禽养殖,鼓励支持在沿公路主干线、退耕还林项目区发展林下特禽养殖观光产业,做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发展林下特禽养殖,年内形成10万亩的绿色特禽产业经济带,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打好“山、水、绿”三张牌,切实搞好城镇规划管理。顺应城镇建设规律,正确处理城镇与自然环境、城镇与文化、城镇与建筑、城镇与市民“四个关系”,打好“山水绿化”牌和“德文化”牌。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切实把城镇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城镇目标,引绿入城,推进生态园林型城镇建设。高标准实施城镇绿化工程,按照“适地适树、见缝插绿、拆旧造绿、常年见绿”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乔、灌、花、草结合,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追求多姿多彩。重点抓好城镇景观工程和西山森林公园、人民广场、德盛广场、“八街八路”绿化,城区主要出口等重要地段和关键节点的景观绿化,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把城镇建在大自然中、建在园林中,创建绿色园林型宜居宜业城镇。
把绿化变成全民自觉行动。绿色生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从我做起,让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有益的绿色风尚、绿色文化,让追求绿色生活成为一种自觉,让绿色、低碳观念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享受,用真抓实干建设绿色生态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