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 中国纪录片叫响海外

2014-07-18王南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舌尖纪录片美食

王南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初识了中华美食的厚重能量,它所创造的空前收视奇迹,被文化界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在多次更改首播档期后,央视终于重磅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称《舌尖2》),伴随着不断升温的全民“舌尖狂欢”,中国纪录片在海外市场开始叫响。

“舌尖”再次搅动中国

2014年4月18日,《舌尖2》第一集开播,“舌尖”效应又一次风生水起:销售西藏林芝野生蜂蜜的网店,片子播放过程中就收到120多张订单;而销售四川烟熏香肠的网店,不到1个小时便有104位买家下单。

有人说,看《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场口水和胃液交替混战的过程,能够在节目播出期间扼制住欲望不开冰箱找食儿的都是“真汉子”。

即使刚刚酒足饭饱,看“舌尖”依旧会忍不住“咂嘴”。热气腾腾刚出锅的黄馍馍,色如琥珀的稻米酿制的黄酒,用诺邓井盐腌制三年、肌红脂白的诺邓火腿,切一刀声音酥脆,腊汁肉香气弥漫的白吉馍……这些并非珍馐海味,而是当地寻常百姓饭桌上最常见的饮食。以往美食类节目里常见的烹饪大师、美食名家、精湛厨艺和繁复过程,在这片子里通通被淡化,镜头对准的几乎全是平常人的平常蔬饭。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创下了中国纪录片历史的收视之最。它走进田间乡里,拍摄百姓天天吃到的食物是如何得来的,夹杂着食物制作者的喜怒哀乐,不仅让人看得口水直流,背后的温暖故事更是让观众“口水与泪水齐飞”。

一时间,进了节目的地方美食都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片中出现的土特产,网络搜索量呈爆炸式增长,比如一块小小的“毛豆腐”,其搜索量曾在短时间内增长了48倍。

虽然叙述风格、工作方式都向BBC靠拢,但在资金投入上,两者悬殊极大。BBC拍的《美丽中国》共6集,每集52分鐘,拍摄、制作历时5年,耗资500万英镑。《舌尖上的中国》一片则是450万人民币,《舌尖2》,投资估计在3000万左右。至于收益,包括播出权冠名、版权销售及其与其他节目间插播的广告,据估计已达上亿元。

海外游子借“舌尖”思乡

早在《舌尖上的中国》开拍之初,陈晓卿就曾断言“味蕾上的记忆是最顽固的,许多人功成名就、远赴他乡,但是仍然有一个‘故乡的胃”,因此,他开始用镜头,带着大家去寻找那种让所有的“漂”们想念的味道。确实,“舌尖”激起的怀乡之情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看得流泪”是很多留学生的共同感受。甚至有网友如此打趣:海外游子们,“舌尖上的中国”喊你回家吃饭了。

豆瓣上关于这部片子最火的一篇评论叫《吃货的中国》,文章讲述了一对老华侨的故事。“桌上端来一盆白斩鸡,满头白发,一直沉静不语的老太太忽然使劲拍老头的胳膊:‘诶诶,走地鸡呀!飞快地夹一块给老头,又自己夹一块,连筷子头一起吮在嘴里,闭眼,满脸都是笑,叹一口气:‘好好味喔。那一瞬间满桌的年轻人互相看看,脸上都是很温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每每回国探亲,游子们总会大包小裹带很多家乡土特产:鱼酱、辣白菜、地瓜干……如今,随着“电子商务”席卷全球,网购成了海外游子品尝家乡美味的便捷渠道。除了网购,很多华侨华人也把故乡美食带到了海外,纽约的肉夹馍和凉皮、日本的全聚德烤鸭、法国的川菜馆,这使得家乡美味近在咫尺。在英国,不少退休在家的华人为找回熟悉的味道可谓“不遗余力”,他们会为买一斤绿豆面跑遍伦敦,也会为酿一缸合格的泡菜在家中守候一天调试温度。《舌尖2》延续了人们对美食发自内心的热情,纪录片开播后,中国平均每20个微博活跃用户就会发出一条与《舌尖》相关的微博,与此同时,边看片边下单购买美食,已成为一种时尚。

以往网购食品的高峰期是中午和下午,而在《舌尖》开播后,高峰期迅速集中到每晚的22点到24点,跟节目播出时间重合,片中介绍过的毛豆腐、松茸、诺邓火腿、乳扇等备受关注,其中,安徽毛豆腐的搜索量增加113倍,而云南诺邓火腿在短短5天之内成交量增加17倍。此外,湖南的腌鱼、内蒙古的奶豆腐和台湾的乌鱼子等也都受到各地网友的热捧。这些网购大军中,很多是以往很少在国内网购食品的海外游子。他们频频光顾各种美食网页,特别是纪录片中诺邓火腿、毛豆腐等特产,海外淘友的搜索量一度高居前六位。

伴随着疯狂转载和口水嘀嗒的热评,在晚间的黄金时段,热衷于网络的中国年轻人重新回到电视机旁边。“舌尖”的播出版权被全球疯卖,阿拉伯国家的电视台甚至要求导演专门为他们剪一套清真版的《舌尖》来播。有人说,哪怕是印制一个此店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认证的铜牌,靠着这个也足够一家企业在中小板上市。

见证世人对美食的酷爱

随着“舌尖”红遍大江南北,总导演陈晓卿也走进人们的日常谈资。这位黑脸汉子对自己的评价是,不会摆谱,不善公关,“拉赞助,谈一个崩一个”。但是,在朋友们眼里,他却是中国各地纪录片人的北京办事处,是眼里闪烁着纪录片光辉的沙龙男主人,是磁场强劲的男“交际花”,是一个真小资。

陈晓卿的纪录片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视节大奖,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从不吝啬亲和笑容的导演还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吃货”。令这位“吃货”导演始料未及的是,“舌尖”不仅成功“搅动”了全中国人的味蕾,同时也实现了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在前不久法国戛纳电视节上,《舌尖2》大放异彩,未播先售,海报首次以巨幅广告的形式展示出中国元素。

早在2013年初启动的首轮海外版权销售上,《舌尖上的中国》就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仅单片销售额高达35万美元,创造了2012年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单集的最高数字。短短一年时间,此片已销售到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比利时、西班牙在内的30多个海外机构跟进购买,甚至出现了一个国家多个机构争夺的现象。美国著名3D制作方Passmore Lab甚至准备将其制作成3D版本。

为什么《舌尖》能够赢得海外市场的青睐?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认为,这背后是全球各地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巨大兴趣。面对着海内外的各路丰收,陈晓卿表示:“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不需要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舌尖2》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火爆,让参加年会的国际纪录片大师、英国纪录片导演菲尔·阿格兰和两届奥斯卡奖得主、纪录片导演马尔科姆·克拉克深受感染。

菲尔·阿格兰表示,《舌尖2》巧妙通过人类共有的美食,体现出了人与美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最好的纪录片是不需要语言的。很明显,《舌尖上的中国》很中国,也很世界,它关于普通中国人的情感故事以及背后的东方文化非常具有代表性,深深吸引了我。”

马尔科姆·克拉克说:“很难想象简单的食材会有那么多神奇的变化。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能让世界尖叫、难忘的作品。”他表示:“中国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着,我希望能留在这里,做更多跟这个国家有关的东西。”

与此同时,“舌尖”也渗透进了海外华语教学。在海外不断扩大规模的孔子学院与中华饮食名店合作,开展志愿者烹饪技艺和知识培训,派遣厨师参与孔子学院特色教学,增进中华饮食文化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近4000名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志愿者用蚝油、麻婆豆腐酱、鱼香茄子酱等调料,轻松烹调出“中国味道”。

据导演组透露,预计在2016年开播的《舌尖3》,“将把中国美食在海外的这部分也加进来。”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把“能否走出国门”看作是衡量优秀纪录片的最大标准,只有那些代表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反映人类普世价值观的纪录片,才能同时拥抱国内和国际市场。在这方面,《舌尖》无疑做到了,它见证了世人对美食的酷爱,它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猜你喜欢

舌尖纪录片美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