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辽河平原水稻土对磷的吸附解吸规律研究

2014-07-18陈建平张会杰白杨王舒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吸附磷素

陈建平 张会杰 白杨 王舒

摘要:以下辽河平原典型水稻种植区为调查范围,通过对水稻包气带土层对磷的吸附-解吸动力学定量试验、磷吸附量与解析量的线性回归研究及水稻土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分析,得出磷在下辽河平原水稻土包气带土层中的吸附-解吸规律,为研究磷素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规律及下辽河平原地区土壤和地下水的磷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磷素;吸附-解吸;磷迁移;磷污染

中图分类号: S153.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312-04

收稿日期:2013-06-21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编号:2010CB428801)。

作者简介:陈建平(1971—),男,山西保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和地质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cjplgd@126.com

通信作者:张会杰,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mizh@ihep.ac.cn。磷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物质,其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与地下水环境关系十分密切,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状况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磷肥的施用量与它们淋洗进入地下水所造成的污染贡献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1-2]。为了深入了解磷素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机理,从土壤对磷的吸附解析特性角度出发,本研究选取下辽河平原典型水稻种植区为调查范围,通过对水稻包气带土层磷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的定量试验与线性回归分析,深入地了解磷在水稻土包气带土层剖面的吸附-解吸规律。对了解磷对地下水污染的机理,消除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以及制定合理的农业活动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土壤:对沈阳市三面船镇、六间房、瓦房、大民屯4个地方的典型水稻种植区域分别进行采样,采用以每份多小区、多点混合的方法对土壤剖面样品进行采集。根据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每隔20 cm取1层样(土层剖面深度为0.8 m),混合等层次2个土壤平行样点的剖面土。采集的样品带回实验室风干,清理杂物,并用四分法对角取2份混合放在塑料袋里,注明采样地点、深度、日期,同时做好采样记录。用玛瑙钵研磨至粉末状,用四分法过60目筛,装袋备用待测。并测得土壤的理化性质(表1)。

1.2试验方法

1.2.1磷素吸附动力学试验称取1.0 g风干土壤样品若干份,置于100 mL三角瓶中,向三角瓶中分别加入用 0.01 mol/L 的CaCl2溶液(碱性土壤加0.01 mol/L的KCl溶液)稀释到含磷浓度为30 mg/L的KH2PO4 溶液20 mL,液土比为 20 ∶1,再加入2~3滴氯仿抑制微生物活性。加塞后在25 ℃条件下以150 r/min的转速恒温振荡,分别振荡0.25、05、1、2、4、6、8、10、12、18、24 h,然后将样品溶液倒入离心管,3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样品上清液过0.45 μm滤膜抽滤,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滤液中PO43-浓度,按吸附前后的浓度差计算吸附量。在相同条件下作2个平行试验,相对误差<5%。磷吸附量计算公式:

Q=(C0-C)×V/m(1)

式中:Q为吸附量(mg/kg);C0为初始量浓度(mg/kg);C为平衡浓度(mg/L);V为加入样品中的溶液体积(mL);m为土样干重(kg)。

以时间(h)为横坐标,吸磷量(mg/kg)为纵坐标做吸附动力学曲线。结果为2个平行试验的平均值。

1.2.2磷素解吸动力学试验操作过程:(1)磷吸附饱和试验:称取风干土样1.0 g若干份,置于100 mL的三角瓶中,向三角瓶中分别加入用0.01 mol/L的CaCl2溶液(碱性土壤加0.01 mol/L的KCl溶液)稀释到含磷浓度为30 mg/L的KH2PO4溶液20 mL,液土比为20 ∶1, 再加入2~3滴氯仿抑表1下辽河平原不同地区不同深度土壤的理化性质

2结果与讨论

2.1水稻土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水稻土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了下辽河平原4个种植区域的水稻土壤对溶液中磷吸附的动力学过程。由图1可见,下辽河平原不同区域的水稻田包气带各土层对磷的吸附曲线形状差异并不大,且土壤对溶液中磷的吸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吸附的初期阶段中,随时间的增加吸附量也在增大,动力学曲线呈陡增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吸附作用变得缓慢,曲线趋于平缓。基本上是在前6 h内,稻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具有较大吸附速度, 6 h之后,吸附渐渐变慢, 而在24 h之后包气带各土层对

磷的吸附基本达到平衡,这与刘敏等[4]和Lopez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从动力学曲线还可以看出三面船、六间房、瓦房地区不同土层的磷吸附量差别较大,大民屯地区不同土层对应的磷吸附量变化不大,这与这些地区不同土层的理化性质相关。含黏粒多的土层磷的吸附量大,反之吸附量会小。

试验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典型水稻土壤的磷吸附解吸特性在前2 h内,加入的磷有近60%被吸附,属于较快的吸附阶段。快吸附反应可能是由于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点位周围聚集的大量无机磷酸根离子与土壤本身的胶体表面吸附点位上的羟基(M-OH)或水合基(M-OH2)配位体交换,反应迅速,有利于吸附的快速进行。此外,在吸附过程中,振荡1 h的样品对磷的吸附量反而比振荡0.5 h的吸附量小,可能因为在强烈的振荡作用下土壤胶体的结构被破坏,导致最初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上的HPO42-又重新被释放到溶液中。而超过1 h后,土壤胶体表面的吸附点位虽然逐渐趋于饱和,但是所吸附的磷酸根离子又向土壤胶体的亚表层、内层内逐渐渗透,导致1 h后吸附量又成上升趋势。endprint

2.2水稻土对磷的解吸动力学特征

解吸是一个比吸附更为重要的过程,水稻土对磷的解吸状况将直接影响磷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和对所在地区域内水体的危害性[6]。磷解吸过程也可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快速解吸阶段;二是慢速解吸阶段;三是解吸动态平衡阶段。

由图2可知,随着振荡时间的延长,解吸量逐渐增加,振荡时间在0~1 h内,磷的解吸量较大,尤其是在0.5 h之内,大约有80%的磷素通过溶解和解扩散2个过程释放出来,在2~4 h,解吸的磷量达到总解吸量的90%以上。随着振荡时间的延长,磷的解吸量增加趋于缓慢,因此可确定2~4 h的振荡时间基本上可反映出磷从土壤中解吸的动力学过程。同一地区不同层的土壤中吸附态的磷素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解吸率有所增加,这种情况有利于磷素在土壤剖面中垂下移。不同地区各层土壤对磷的解吸量有较大的差异,这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

综合4个区域水稻土的磷解吸过程动力学特点,可总结划分出下辽河平原4个区域水稻土解吸的3个阶段:(1)快速解吸的阶段。主要集中在0~2 h内;(2)慢速解吸阶段。即2~6 h或8 h内;(3)解吸动态平衡阶段。即8 h或12 h以后。快速阶段解析速率分别是慢速、动态平衡阶段的10~20倍和60~100倍。

2.3水稻土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分析

2.3.1吸附动力学曲线和解吸动力学曲线的拟合用方程y=a+bx拟合解吸动力学曲线与吸附动力学曲线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解吸量与吸附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表2中,斜率b为单位吸附量的解吸量,b值越大,表明该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越差),平均解吸率与b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按照b均值比较供试的各区域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由小到大的顺序为:三面船(1.531 25)<大民屯(1.371 88)<瓦房(0.235 48)<六间房(0.202 08)。在施入的磷肥浓度超标、超量的情况下,则会导致磷素在渗入水流的作用下淋溶至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越差,对地下水污染造成的潜在风险越大。

2.3.2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磷解吸的影响从动力学曲线还可看出,不同地区各层土壤之间吸附-解吸率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不同有关[7-8]。因为解析存在滞后的现象,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磷素的解析过程比吸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与其对作物的有效性有关,而且还与环境水体污染问题关系密切。所以有必要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磷解吸的影响。

特性很明显直接影响着土壤对磷解吸的能力,是磷释放的影响因素之一。试验表明,土壤中细颗粒尤其是黏粒对土壤磷解吸具有重要的作用,含黏粒少的水稻土壤在吸附量较低的情况下解吸出较多的磷,而吸附量大的含黏粒多的水稻土壤解吸磷量反而较低。虽然有机质含量对磷的解吸影响不是很稳定,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下辽河区域水稻土对磷的解吸。一般情况下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解吸率偏高,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解吸率偏低。以沙土类型为主的瓦房地区的平均解吸率要比其他区域高,说明质地较轻的含沙性的水稻土壤在吸附量较低的情况下解吸出较多的磷。可见,沙土区域的磷流失风险高于其他土壤类型的区域。

综上所述,在下辽河平原地区,应加强对水田的磷肥施用管理,因地制宜施肥,尤其是对三面船、大民屯等对地下水污染潜力较大的地区来讲,应加大施肥管理力度,以免造成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

3结论

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下辽河平原不同区域的不同深度土层的水稻土对磷的吸附曲线形状差异并不大,且土壤对溶液中磷的吸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吸附初期,吸附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动力学曲线较陡,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在前6 h内,稻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具有较大吸附速度,6 h之后,吸附渐渐变慢,吸附基本达到平衡。由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黏粒含量不同,造成不同深度的土壤对于磷素的吸附量不同,由浅层至深层,土壤对磷吸附量减小。

不同地区的水稻土壤解吸过程在前2 h基本完成。吸附的磷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解吸出来,随吸附磷量的增加,解吸磷量亦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对解吸量与吸附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稻土包气带土层土壤的磷解吸量与吸附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这为准确地掌握下辽河平原水稻土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土壤黏粒与有机质均对土壤磷的解吸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层黏粒与有机质含量越高,解吸能力越差。有效的防控措施既要注重治理或阻断化肥污染的源头,又要重视与之相伴存的环境载体通过复杂的化学、生化及物理过程在土壤界面的吸附与解吸过程中的缓冲、防污能力的研究,才能更易于解决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新明,李华兴,刘远金. 广东省主要母质发育水稻土对磷的吸附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53-556.

[2]晏维金,亢宇,章申,等. 磷在土壤中的解吸动力学[J]. 中国环境科学,2000,20(2):97-101.

[3]曹志洪,李庆逵. 黄土性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析[J]. 土壤学报,1988,25(3):218-226.

[4]刘敏,侯立军,许世远,等. 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 地理学报,2002,57(4):397-406.

[5]Lopez P,Lluch X,Vidal M,et al.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on sediments of the Balearic Islands(Spain) related to their composition[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1996,42(2):185-196.

[6]Djodjic F,Borling K,Bergstrom L. phosphorus leaching in relation to soil type and soil phosphorus cont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4,33(2):678-684.

[7]杜建军,张一平,白锦鳞,等. 陕西几种土壤磷吸附特性及温度效应的研究[J]. 土壤通报,1993,24(6):21-24.

[8]吕家珑,张一平,张君常,等. 陕西几种土壤磷吸附动力学特征及过渡态理论应用的研究[J]. 土壤通报,1997,28(3):17-20.姚茹,黎小正. 广西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及近江牡蛎体内重金属镉监测与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16-318.endprint

2.2水稻土对磷的解吸动力学特征

解吸是一个比吸附更为重要的过程,水稻土对磷的解吸状况将直接影响磷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和对所在地区域内水体的危害性[6]。磷解吸过程也可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快速解吸阶段;二是慢速解吸阶段;三是解吸动态平衡阶段。

由图2可知,随着振荡时间的延长,解吸量逐渐增加,振荡时间在0~1 h内,磷的解吸量较大,尤其是在0.5 h之内,大约有80%的磷素通过溶解和解扩散2个过程释放出来,在2~4 h,解吸的磷量达到总解吸量的90%以上。随着振荡时间的延长,磷的解吸量增加趋于缓慢,因此可确定2~4 h的振荡时间基本上可反映出磷从土壤中解吸的动力学过程。同一地区不同层的土壤中吸附态的磷素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解吸率有所增加,这种情况有利于磷素在土壤剖面中垂下移。不同地区各层土壤对磷的解吸量有较大的差异,这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

综合4个区域水稻土的磷解吸过程动力学特点,可总结划分出下辽河平原4个区域水稻土解吸的3个阶段:(1)快速解吸的阶段。主要集中在0~2 h内;(2)慢速解吸阶段。即2~6 h或8 h内;(3)解吸动态平衡阶段。即8 h或12 h以后。快速阶段解析速率分别是慢速、动态平衡阶段的10~20倍和60~100倍。

2.3水稻土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分析

2.3.1吸附动力学曲线和解吸动力学曲线的拟合用方程y=a+bx拟合解吸动力学曲线与吸附动力学曲线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解吸量与吸附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表2中,斜率b为单位吸附量的解吸量,b值越大,表明该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越差),平均解吸率与b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按照b均值比较供试的各区域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由小到大的顺序为:三面船(1.531 25)<大民屯(1.371 88)<瓦房(0.235 48)<六间房(0.202 08)。在施入的磷肥浓度超标、超量的情况下,则会导致磷素在渗入水流的作用下淋溶至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越差,对地下水污染造成的潜在风险越大。

2.3.2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磷解吸的影响从动力学曲线还可看出,不同地区各层土壤之间吸附-解吸率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不同有关[7-8]。因为解析存在滞后的现象,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磷素的解析过程比吸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与其对作物的有效性有关,而且还与环境水体污染问题关系密切。所以有必要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磷解吸的影响。

特性很明显直接影响着土壤对磷解吸的能力,是磷释放的影响因素之一。试验表明,土壤中细颗粒尤其是黏粒对土壤磷解吸具有重要的作用,含黏粒少的水稻土壤在吸附量较低的情况下解吸出较多的磷,而吸附量大的含黏粒多的水稻土壤解吸磷量反而较低。虽然有机质含量对磷的解吸影响不是很稳定,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下辽河区域水稻土对磷的解吸。一般情况下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解吸率偏高,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解吸率偏低。以沙土类型为主的瓦房地区的平均解吸率要比其他区域高,说明质地较轻的含沙性的水稻土壤在吸附量较低的情况下解吸出较多的磷。可见,沙土区域的磷流失风险高于其他土壤类型的区域。

综上所述,在下辽河平原地区,应加强对水田的磷肥施用管理,因地制宜施肥,尤其是对三面船、大民屯等对地下水污染潜力较大的地区来讲,应加大施肥管理力度,以免造成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

3结论

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下辽河平原不同区域的不同深度土层的水稻土对磷的吸附曲线形状差异并不大,且土壤对溶液中磷的吸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吸附初期,吸附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动力学曲线较陡,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在前6 h内,稻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具有较大吸附速度,6 h之后,吸附渐渐变慢,吸附基本达到平衡。由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黏粒含量不同,造成不同深度的土壤对于磷素的吸附量不同,由浅层至深层,土壤对磷吸附量减小。

不同地区的水稻土壤解吸过程在前2 h基本完成。吸附的磷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解吸出来,随吸附磷量的增加,解吸磷量亦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对解吸量与吸附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稻土包气带土层土壤的磷解吸量与吸附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这为准确地掌握下辽河平原水稻土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土壤黏粒与有机质均对土壤磷的解吸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层黏粒与有机质含量越高,解吸能力越差。有效的防控措施既要注重治理或阻断化肥污染的源头,又要重视与之相伴存的环境载体通过复杂的化学、生化及物理过程在土壤界面的吸附与解吸过程中的缓冲、防污能力的研究,才能更易于解决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新明,李华兴,刘远金. 广东省主要母质发育水稻土对磷的吸附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53-556.

[2]晏维金,亢宇,章申,等. 磷在土壤中的解吸动力学[J]. 中国环境科学,2000,20(2):97-101.

[3]曹志洪,李庆逵. 黄土性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析[J]. 土壤学报,1988,25(3):218-226.

[4]刘敏,侯立军,许世远,等. 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 地理学报,2002,57(4):397-406.

[5]Lopez P,Lluch X,Vidal M,et al.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on sediments of the Balearic Islands(Spain) related to their composition[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1996,42(2):185-196.

[6]Djodjic F,Borling K,Bergstrom L. phosphorus leaching in relation to soil type and soil phosphorus cont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4,33(2):678-684.

[7]杜建军,张一平,白锦鳞,等. 陕西几种土壤磷吸附特性及温度效应的研究[J]. 土壤通报,1993,24(6):21-24.

[8]吕家珑,张一平,张君常,等. 陕西几种土壤磷吸附动力学特征及过渡态理论应用的研究[J]. 土壤通报,1997,28(3):17-20.姚茹,黎小正. 广西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及近江牡蛎体内重金属镉监测与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16-318.endprint

2.2水稻土对磷的解吸动力学特征

解吸是一个比吸附更为重要的过程,水稻土对磷的解吸状况将直接影响磷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和对所在地区域内水体的危害性[6]。磷解吸过程也可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快速解吸阶段;二是慢速解吸阶段;三是解吸动态平衡阶段。

由图2可知,随着振荡时间的延长,解吸量逐渐增加,振荡时间在0~1 h内,磷的解吸量较大,尤其是在0.5 h之内,大约有80%的磷素通过溶解和解扩散2个过程释放出来,在2~4 h,解吸的磷量达到总解吸量的90%以上。随着振荡时间的延长,磷的解吸量增加趋于缓慢,因此可确定2~4 h的振荡时间基本上可反映出磷从土壤中解吸的动力学过程。同一地区不同层的土壤中吸附态的磷素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解吸率有所增加,这种情况有利于磷素在土壤剖面中垂下移。不同地区各层土壤对磷的解吸量有较大的差异,这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

综合4个区域水稻土的磷解吸过程动力学特点,可总结划分出下辽河平原4个区域水稻土解吸的3个阶段:(1)快速解吸的阶段。主要集中在0~2 h内;(2)慢速解吸阶段。即2~6 h或8 h内;(3)解吸动态平衡阶段。即8 h或12 h以后。快速阶段解析速率分别是慢速、动态平衡阶段的10~20倍和60~100倍。

2.3水稻土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分析

2.3.1吸附动力学曲线和解吸动力学曲线的拟合用方程y=a+bx拟合解吸动力学曲线与吸附动力学曲线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解吸量与吸附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表2中,斜率b为单位吸附量的解吸量,b值越大,表明该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越差),平均解吸率与b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按照b均值比较供试的各区域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由小到大的顺序为:三面船(1.531 25)<大民屯(1.371 88)<瓦房(0.235 48)<六间房(0.202 08)。在施入的磷肥浓度超标、超量的情况下,则会导致磷素在渗入水流的作用下淋溶至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越差,对地下水污染造成的潜在风险越大。

2.3.2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磷解吸的影响从动力学曲线还可看出,不同地区各层土壤之间吸附-解吸率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层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不同有关[7-8]。因为解析存在滞后的现象,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磷素的解析过程比吸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与其对作物的有效性有关,而且还与环境水体污染问题关系密切。所以有必要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磷解吸的影响。

特性很明显直接影响着土壤对磷解吸的能力,是磷释放的影响因素之一。试验表明,土壤中细颗粒尤其是黏粒对土壤磷解吸具有重要的作用,含黏粒少的水稻土壤在吸附量较低的情况下解吸出较多的磷,而吸附量大的含黏粒多的水稻土壤解吸磷量反而较低。虽然有机质含量对磷的解吸影响不是很稳定,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下辽河区域水稻土对磷的解吸。一般情况下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解吸率偏高,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解吸率偏低。以沙土类型为主的瓦房地区的平均解吸率要比其他区域高,说明质地较轻的含沙性的水稻土壤在吸附量较低的情况下解吸出较多的磷。可见,沙土区域的磷流失风险高于其他土壤类型的区域。

综上所述,在下辽河平原地区,应加强对水田的磷肥施用管理,因地制宜施肥,尤其是对三面船、大民屯等对地下水污染潜力较大的地区来讲,应加大施肥管理力度,以免造成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

3结论

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下辽河平原不同区域的不同深度土层的水稻土对磷的吸附曲线形状差异并不大,且土壤对溶液中磷的吸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吸附初期,吸附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动力学曲线较陡,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在前6 h内,稻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具有较大吸附速度,6 h之后,吸附渐渐变慢,吸附基本达到平衡。由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黏粒含量不同,造成不同深度的土壤对于磷素的吸附量不同,由浅层至深层,土壤对磷吸附量减小。

不同地区的水稻土壤解吸过程在前2 h基本完成。吸附的磷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解吸出来,随吸附磷量的增加,解吸磷量亦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对解吸量与吸附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稻土包气带土层土壤的磷解吸量与吸附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这为准确地掌握下辽河平原水稻土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土壤黏粒与有机质均对土壤磷的解吸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层黏粒与有机质含量越高,解吸能力越差。有效的防控措施既要注重治理或阻断化肥污染的源头,又要重视与之相伴存的环境载体通过复杂的化学、生化及物理过程在土壤界面的吸附与解吸过程中的缓冲、防污能力的研究,才能更易于解决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新明,李华兴,刘远金. 广东省主要母质发育水稻土对磷的吸附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53-556.

[2]晏维金,亢宇,章申,等. 磷在土壤中的解吸动力学[J]. 中国环境科学,2000,20(2):97-101.

[3]曹志洪,李庆逵. 黄土性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析[J]. 土壤学报,1988,25(3):218-226.

[4]刘敏,侯立军,许世远,等. 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 地理学报,2002,57(4):397-406.

[5]Lopez P,Lluch X,Vidal M,et al.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on sediments of the Balearic Islands(Spain) related to their composition[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1996,42(2):185-196.

[6]Djodjic F,Borling K,Bergstrom L. phosphorus leaching in relation to soil type and soil phosphorus cont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4,33(2):678-684.

[7]杜建军,张一平,白锦鳞,等. 陕西几种土壤磷吸附特性及温度效应的研究[J]. 土壤通报,1993,24(6):21-24.

[8]吕家珑,张一平,张君常,等. 陕西几种土壤磷吸附动力学特征及过渡态理论应用的研究[J]. 土壤通报,1997,28(3):17-20.姚茹,黎小正. 广西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及近江牡蛎体内重金属镉监测与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16-3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吸附磷素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作物高效利用土壤磷素的研究进展
磷素营养对大豆磷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基于几种土壤测试方法的华南菜田磷素丰缺指标研究
模拟酸雨对赤红壤磷素及Ca2+、Al3+、Fe2+淋失特征的影响
磷素子粒生产效率不同的小麦品种磷素吸收利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