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研究的历史街区复兴
——以汉口原俄租界片区为例
2014-07-18陈刚
陈刚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基于实证研究的历史街区复兴
——以汉口原俄租界片区为例
陈刚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然而原有的城市结构、空间、机能已很难适应日益膨胀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城市历史遗存的街区和建筑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课题。城市既要发展,又要很好地保存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做到保护与发展“双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基于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运用。通过对原俄租界内历史街区的调研考察、实证研究,初步提出了城市设计导则层面的、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并以一个具体历史街区及建筑进行探讨。
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导则;实证研究;原俄租界片区
1 汉口原俄租界历史概况与现状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东南部的原俄租界历史街区,面积约有27 ha,在原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见图1),该历史街区西临商业繁华的中山大道,东临沿江大道。其范围从东起于沿江大道上的车站路口到合作路口的区间,西止于中山大道的黎黄陂路口以北70 m处至合作路口之间区域。其中洞庭街的一段为俄法两国的“界街”。原俄租界与法租界相互交错,俄租界呈“L”型。1896年5月21日沙俄根据《俄国汉口租界租约》在汉口设立租界,总面积414亩;1925年3月1日,中国政府收回并设立第二特别区。汉口俄租界的兴起与晚清时帝俄茶商在此经营与聚居无不关系,现在仍保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俄式传统民居,整个街区的物质环境有着浓郁的异国特色和传统风貌,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该区域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一直未有明确的整治与更新规划,街区内基础设施与居民住宅破旧老化,使本来有着异域特色的风貌日益消失。
图1 汉口原俄租界卫星影像Fig.1Satellite image of original Russian concession in Hankou
2 实证研究过程与方法
实证研究过程中,在利用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辅以历史建筑测绘、摄影等技术手段。为了研究及操作实施的便利性,将原俄租界内11个街区(blocks)按英文字母从A~K顺序排列(见图2),这样就有A地块、B地块……。至于编号K,实际上它并不代表一个完整地块,而是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俄法两国租界划分时的一个特殊性而已,编号K只表示沿黎黄陂路北向70 m抵至法租界的区间范围。
图2 原俄租界街区地块分布图Fig.2Plot distuibution diagram of original Russian concession block
在历史性环境中获取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分析,首先必须确定具体研究客体并尽量缩小其范围,以便数据统计分析具有相对的精确度。其次,确定研究相关因子并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目的是为日后拓展研究进行铺垫。比如对汉口原俄租界历史街区的实证研究中,将人口空间分布、用地分析(见图3)、建筑质量(见图4)、房屋产权(见图5)、房屋结构形式、建筑年代(见图6)、建筑风貌评定(见图7)等因子数据化并进行定量分析[1],这样历史环境研究就具备一定的现实客观性。
图3 用地分析Fig.3Analysis of land use
图4 房屋建筑质量分析Fig.4Analysis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图5 建筑产权分析Fig.5Analysis of building property right
图6 建筑年代分析Fig.6Analysis of building era
图7 建筑风貌评定分析图Fig.7Analysis diagram of architectural style evaluation
3 保护与更新规划概述
汉口原俄租界街区作为《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区内的保护内容体系中的四个系统就有三个:文物保护单位体系、重点地段保护体系和旧城风貌区体系予以涵盖;是武汉历史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此基础上,对汉口原俄租界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范围层次目标和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首先,调研区域是属四个旧城风貌区体系之一的以棋盘式道路网格为主骨架,西式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其保护规划主要是把握整体格局的控制上,具体工作内容是城市地段特有风貌的继承与发展。针对汉口原俄租界街区的重点地段就是保护“八七”会址片的居住功能与风貌特色,对该地段的开发建设实施控制,对新建建筑物在高度、形式、尺度、色彩、功能以及与文物单位之间距离上加以限定。以保持所在区段的环境特色及文物古迹、优秀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而对于该街区内的四处文物单位应进行严格的保护,按照原真性原则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维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武汉市文物保护实施办法》,依法保护文物单位。确立对汉口原俄租界街区的保护与整治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整体保护为主,统一规划,分片设计,综合整治,局部改造”的有机更新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具体思路就是通过以线带面,点线结合,重点突出,达到进行保护与更新的目的。所谓“点”就是街区内四处文物建筑和分布在各地块上的武汉市一、二级保护的14处优秀的历史建筑。“线”就是沿街建筑立面风貌保存尚好,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与特色的街道。例如,珞珈山街、鄱阳街、洞庭街。而“面”就是以地块为单位的街区如“八七”会址街区。对有历史价值的、保存和保护较好的历史建筑和反映其风貌特色的街道及其空间进行整体保护;对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危旧房屋进行整治和拆除;分不同层次地提出相应的保护、保留、整治和控制的措施。从物质环境改善、社会环境改善、居民需求以及历史风貌特色保护等多个方面对该地段进行综合的保护与更新改造,在保护前提下求得最佳综合效益。
3.1 目标与内容
汉口原俄租界占地约27.6 ha,有11个街区。其中建筑主要划分为六种类型:公寓、历史性建筑、花园式住宅、里弄、新公房和工业建筑[3];大部分为居住建筑,45%以上的建筑风貌保存较好。由于11个街区的历史建筑保存情况不一样,有的保存数量较多,质量较好,有的较少或无。因此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保护规划措施。首先要确定保护对象,具体包括A地块中原俄、美领事馆;B地块中的李凡诺夫公馆,原俄巡捕房附属建筑;C地块中的原新泰大楼;D地块中的原日清汽船仓库;E地块上的“巴公房子”;F地块中的原英商汉口电灯公司;G地块上“八七会址”及其周边的历史住宅群,如惠罗公司、首善堂;I地块(楚善里已无,“湖北共进会”为重建);J地块中的唐生智公馆、原英商怡和洋行住宅;K地块上高氏医院旧址、珞珈山街住宅群、美海军基督教青年会、周苍柏公馆、信义公所等。这些保护建筑基本建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总建筑面积为41 865.6万m2,占整个街区总面积的35.8%。
3.2 保护与更新措施
3.2.1 建筑风貌评价对历史街区建筑现状的正确认知是其保护与整治的难点。在整治规划中,需要对每一地块每一幢建筑提出明确的保护与更新改造方式,以及探寻如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汉口原俄租界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保护与改造有章可循。在原俄租界街区的现状调查中,根据该地段内建筑所具有的西式风貌、历史文化和建筑美学价值,以及现状保存的完好程度,将整个地段的建筑按风貌大致分成了4种类型。
一类:指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和保护较好的优秀历史建筑。
二类:指未被列入一、二级保护目录的一般历史性建筑但采用欧式传统建筑形式、材料、能较好体现原西式传统风貌的建筑。
三类:指新建但尚能与街区欧式风貌基本协调的建筑。
四类:指不能与街区风貌相协调的、影响视线走廊的、尺度巨大的高层建筑或多层建筑以及危房和棚户简屋。
这4种类型的建筑风貌的面积比例见表1,建筑风貌分析评定图见图7。
表1 建筑风貌评价表Tab.1Architectural style evaluation
3.2.2 建筑风貌保护更新原则借鉴国内外历史街区复兴经验,根据原俄租界街区的保护性质,本着严格保护与积极整治并重的指导思想,拟对这四种建筑风貌分别采取保护、保留和改造3种方式进行保护与整治。
1)保护。对一类建筑风貌,如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八七会址”、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如詹天佑故居、中共中央长江局以及纳入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保护的14处历史建筑,如艺术价值极高的位于汉口天津路阿列克桑德东正教小教堂等,应按市文物办的有关规定,从严格的意义上加以保护。内部除了修缮和为适应新用途做极少的改造外,一般不得作任何改造。对于二类建筑风貌可作协调性保护,这类西式传统风格的住宅建筑可以采取立面修复保存、内部改造的方式更新,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某些市一、二级保护建筑也可以采取此种方式。
2)保留。可分合理保留与不合理保留两种情况。将属于二类建筑风貌的,但又不属于文物建筑和历史优秀建筑范畴的这类一般性历史建筑与普通民宅可作合理保留。在统一整治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可对其进行多种模式的更新,如局部改建翻新、扩建、维修以及上面提到的内部改造,但总的更新原则是保护其风貌的整体性不受破坏。对三类建筑风貌要进行全面分析,部分建筑有一定价值的可作合理保留,但前提是要做合理的改建,使其风貌与周围环境尽量协调统一起来。而三类、四类建筑风貌中一些建筑质量完好,与周围西式整体风貌不相协调,但因历史与现实等种种原因又难以马上拆除的、或不可能拆除的,如90年代期间所建的一些高层和多层建筑如怡东大厦、新丽大厦等体量大、缺少美感的火柴盒式建筑,这些可作为不合理保留,远期还是要依照规划要求进行改造。
3)改造。对三类建筑风貌中没有太多保留价值的旧房(约占26%)和四类建筑风貌中毫无保留价值的危房、简屋,可采取综合改造和拆除再开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更新。这一部分建筑主要集中在H地块(灯光球场)中的鄱阳村,G地块上双合村以及J地块上兰陵村的部分简屋。对于拆除后开发新建的房屋应注意与历史建筑环境文脉的一致性,使其风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表2 保护与更新方式比例表Tab.2Proportion of reservation and renewal
3.2.3 建筑风貌保护更新措施以上的3种方式是总的保护更新原则,在涉及到每一栋建筑时,有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具体涉及原俄租界街区保护更新的内容与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历史建筑的修复方法及原则[4]。历史街区中的优秀历史建筑大多已年久失修,急需尽可能的按原样保护性修复,对于修复的原则是:①原真性(设计与形式、材料与实体的原真性);②可读性(作为建筑时代的产物,可以被识别);③可逆性(凡为利用、加固或者修缮而添加于历史建筑上的东西都应该可以撤消,并且这种撤消不致损害历史建筑);④整体性。
在以上原则指导下,首先对历史建筑进行室内研究。比如,确定该建筑的原设计人、建设日期、修缮次数,以及改建部分的基本类型等文献研究;而现场研究阶段采用的方法包括现场目测评估、测绘、摄影[5]。在上述先期工作基础上,再确定修复内容,制定并绘制修复方案以及必要的施工详图。以李凡诺夫公馆为例,其修复包括外观与内部,对于建筑外观的整修规划包括屋面、墙面、构件与装饰、窗、门与入口等几个方面(见图8)。
2)街区空间环境。对保护建筑单体和群体,应该拆除与历史风格不协调的搭建建筑及其附属构筑物,以确保风貌完整性与协调性;原俄租界街道有部分单边人行道,应进行道路标示的整治,同时应考虑行车单向性问题;绿化方面可考虑多样性,不宜将法桐完全排除。目前应将珞珈山街街心花园进行必要的绿化景观整治。
3)基础设施。首先改善历史建筑内部的排水管网设施以及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其次改造街区的架空电线、电话线;改变垃圾收集方式,实行袋装等;整治交通环境,完善消防设施。这些都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基础而重要的方面。
图8 李凡诺夫公馆立面修复Fig.8Restoration of the Livanrov mansion
4 街区整体环境改善与保护性开发
针对原俄租界街区现状,保护与更新的目标是社区整体环境的改善。首先按照《武汉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街区内的违章建筑做一次清理,做到长远有计划,短期有安排。这次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已将辖区内建筑风貌做了评定分析,一定程度上也可作参考依据。拆除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现实可行与将来可行两种,但在保护规划上应明确标明。具体而言,A地块车站路5~11号、洞庭街90~108号;B地块洞庭里1~12号、洞庭街82号(原老号54号、江岸区党校宿舍);G地块双合村全部;H地块鄱阳村1~3号;J地块兰陵路46~56号披屋拆除让出道路红线、其沿中山大道910~966号均是规划拆除的范围。拆除部分用于增加绿地、活动场所、停车场以及部分商业性开发。作为街区整体环境改善的一部分,将合作路与天津路之间的工人文化俱乐部(其面积有一个街区大小的地块绿地座落在原英租界内)也应纳入整治规划中,大致设想可将阿列克桑德俄东正教小教堂整修后与周围绿地环境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处休闲社会文化场所;而在整个原俄租界区域中G地块保护与更新的潜在价值最大,也具现实可行性。
4.1 G地块的保护更新方案
4.1.1 “八七会址”(G地块)街区保护性开发减少居住户数和人口,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合理使用保护建筑。规划将兰陵路36~42号(小桃园)多层住宅楼一幢和其内侧双合村1~57号、区政府内一幢6屋房屋、胜利街106~116号予以拆除;保留其中历史建筑:首善堂和五花宾馆。根据规划G地块以珞珈山街为界划分两个部分:以东部分紧临“八七会址”属核心保护区;以西部分将珞珈山街1~31号联立式民宅予以维修,进行内部改造(立面保存),可作协调性保护;而上述拆除范围规划沿胜利街的道路红线新建4~5层联立式住宅(底层商用),新建建筑向内作围合形成一处半圆形休闲场所,作为开发性协调保护(见图9);倘若商业运作可行,武汉也将迎来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图9 八七会址街区概念规划Fig.9Conceptual planning of site block of the August 7thconference
4.1.2保护建筑总量与适居人口整个G地块街区保护建筑有7 935 m2。按照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 m2适宜居住317人。
4.1.3 保护建筑平面改造G地块上鄱阳街111~153号,珞珈山街2~38号、1~31号的住宅建筑平面进行改造,以成套为原则。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一层一户、三层两户或单元式这三种基本形式,每户设置完整独用的厨、卫设施,每户的建筑面积控制在75~130 m2之间。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以在不影响原建筑整体形象的条件下,增建与原建筑风格相同或相似的辅助部分,以解决成套问题。
4.1.4 街区空间布局在珞珈山街15~17号住宅一层打开一通道将珞珈山街心花园与G地块西区休闲广场连通,共享绿地与活动场所。
4.2 关于实施方式的设想
汉口原俄租界11个街区的现状要全部保护与更新既不现实也无可能,而只能将其中历史建筑分布较密集的、风貌保存较好的E、G、J、K地块作为保护的重点地段,而对于其他地块上的历史建筑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协调性保护。规划总要落在实处,汉口原俄租界街区保护更新有几种实施方式的构想。
4.2.1 功能置换将部分住宅投入市场,改为文化休闲设施或城市旅馆。例如珞珈山街1~31号、2~38号以及巴公房子等均适合这种更新模式。
4.2.2 邻里交换是房屋使用权集中化的一种形式。通过居民自身的经济资源,搬迁出部分居民,以实现减少居住人口,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保护建筑的目的。如鄱阳街111号和兰陵路32号过去是拥挤不堪的现象,现在得到改善。
4.2.3 政府、企业收购由政府、企业出资收购房屋的使用权或产权,并出资整修,作为自用。此类方式适用于公房。巴公房子属公房可按此模式改造成“汉口租界历史城市博物馆”与其对面“八七会址”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史迹纪念地。
4.2.4 市场化将房屋推向市场,鼓励开发者出资搬迁居民、收购房屋的使用权或产权,出资整修后再投入市场出售。E地块、G地块适合此方式。
4.2.5 再开发将部分建筑质量和居住条件差的住宅在统一规划下拆除,由政府或房地产开发者按规划重新建设住宅和公共建筑,再投入市场出售或招租。(本文前面提到A、B地块均适合此方式,只不过把概念从房屋延伸到城市土地的二级开发,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规划与城市设计[6]。以上所有环节均采取投标的方式按市场运作机制完成)。
5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的政策架构
与英国、日本等国家较成熟的保护制度相比,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基本上还处于试点阶段,目前还未得到广泛推广,更缺少专门的法规。尽管《城市规划法》中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作用作了专门论述与较详细的规定,并附有实施条例,但实际上的保护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存在两个方面:①规划本身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有些历史文化名城中划定的保护范围很大,保护期望值很高,而保护规划中又缺少详细的实施细则和图则。即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②保护规划作为专门法规缺乏法律的严肃性与威慑力,使得原规划里确定的原则屡遭突破。因此,历史街区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立法保护与整治规划的实施。对此武汉市人大应尽早出台武汉市历史地段保护与建设相关规定作为地方法律法规形式来保证《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顺利有效实施。
(References)
[1]陈刚.基于量化分析的近代城市历史环境研究[M]//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李传义,张复合,村松伸.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普鲁金.建筑历史环境[M].韩林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6]袁昕.浅议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操作过程[J].城市规划,1999,23(3):41.
(责任编辑:强士端)
Renaissance of Historic District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Study:
Taking the District of Original Russian Concession in Hankou for Example
CHEN Gang
(School of Electromechanica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430056,Hubei,China)
A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the city will certainly develop as the history does.However,the original structure,space and function of the city can hardly meet the need of the increasing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t′s an arduous subject fac⁃ing us that how the districts and buildings,as historic relics,will adapt to the modern life.The city will develop and the carrier of the city′s history should be saved.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a significant aspect lies in the impl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of historic district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study.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 district in the original Russian concession,initially comes up with targeted principles about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at the level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nd has a discussion of a specific historic district and buildings.
historic district;urban design guidance;empirical study;district of original Russian concession in Hankou
TU201
A
1673-0143(2014)03-0067-07
2014-01-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10);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机建JZ005[2013])
陈刚(1970—),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近代城市与建筑、建筑设计、人居环境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