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干部职业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以X大学为例
2014-07-18梁辰,张庆
梁 辰,张 庆
(1.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四川绵阳 621010;2.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3.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四川 绵阳 621010)
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处于基础性战略地位[1]。高校共青团干部(以下简称高校团干)是指在高校中专职或兼职持续从事团的相关工作,负责一级团组织建设和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团员青年组织开展各种团的活动;处理团内日常事务的共青团工作人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高校团干恰在青年时期和职业发展起步阶段,既具有青年特有的活跃思维和踏实上进的工作作风,又扮演着政工干部和高校教师的严肃角色,面临着地方共青团干部在青年工作以外的教学科研和职称晋升的职业压力;他们既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习榜样,又在自身发展上面对职业困境的诸多无奈,使其自身成为“矛盾体”。因此,研究高校团干这一特殊青年群体职业特征、困境和发展策略,对于建设好高校团干队伍,履行好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育人和服务青年成长的职责有着重要意义。
一 高校团干职业特征和职业身份
(一)高校团干职业特征
1.高校团干选配“门槛”高,职业荣誉感强
高校共青团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高校共青团对大学团员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直接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这对高校团干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伴随着高校人才引进思路变化和用人分配制度改革,新进的青年教师不仅具有较高学历和科学研究水平,还具有丰富的学生干部经历和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为高校团干队伍建设储备了优质人才资源。优中选优的团干部选配标准也使高校团干队伍更具战斗力。此外,针对共青团直接指导和服务于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特点,部分高校还积极调整了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思路;评聘了一些专业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体育、文艺、科技、志愿服务等专项工作方面担任兼职部长或团委副书记,使高校团干队伍结构更加多元。组织先进性和团队优越性使高校团干具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
2.高校团干年龄能力优势突出,岗位流动性强
一方面,高校团干与同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相比,具有相近的年龄结构和不同的组织背景,这使得高校团干在共同的共青团情结下能从遍布全校各单位的转岗团干中广泛积累人脉,整合更多资源,获得更大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团干与学校其他部门管理干部相比;年龄小,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富有创新意识,交际能力突出。共青团岗位“留小不留老”的流动性特点也为优秀高校团干提供了多元化发展道路,而更多优秀青年教师也有机会进入团干队伍。
表1 X高校近5年团干部共青团工作经历概况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见,X高校88.9%的共青团干部在33岁以前转岗,而在共青团岗位任满3年以上的专职团干仅有13.3%。高校共青团干部流动快是其职业发展一大特征。
(二)高校团干职业身份
1.从政治身份看,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传动装置”和“杠杆”作用;担负着团结青年,教育青年,带领青年为党的事业奋斗;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共青团干部不仅是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的青年领袖,还是从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团干是我国服务于大学生成长和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他们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丰富了校园文化和第二课堂,及时表达青年诉求和搭建与高校沟通桥梁,是高校和谐凝聚和稳定发展的潜在力量;他们善于动员和发动大学生,用党的青年工作思想引导和塑造了独具大学精神的时代青年形象。
2.从从业身份看,高校团干既是共青团干部,也是高校管理干部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多重职业身份赋予高校团干多层次锻炼平台,与青年学生、专业教师、学院和管理部门领导多有直接而密切的工作联系,为其提升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展示个人形象和工作能力提供特有的成长条件;也为高校团干职业发展拓宽了成长空间。
二 高校团干职业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产生的各类青年问题对高校团干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作为高校教师,高校团干还必须面对教学科研、学历提升和职称评聘等决定个人待遇和职业发展的指标任务,这些任务对专职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尚且不易,何况还是要耗费大量精力和业余时间在繁杂青年工作上的专、兼职团干。
表2 X高校团干部职业满意感情况
结合表2统计数据和笔者的访谈来看,高校共青团干部在共青团工作岗位1-2年时间段内基本处在工作熟练期,对工作有冲劲和抱负,从工作中获得的个人满意感也最多。而刚参加共青团工作(任职1年以下)的团干,对共青团工作还欠缺深入地认识和定位,满意感较低。工作时间超过3年的团干,逐渐从繁复的团学工作中脱身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困境,在与其他青年教师在学术科研上的发展不断比较中,逐渐产生了职业困惑。
(一)深陷角色丛林,高校亚环境贬损职业威信
由于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面对的是共同工作对象,因此,很多高校从控制人员编制和方便管理工作等角度考虑,或安排辅导员兼职共青团干部;或由共青团干部兼任辅导员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在学工部和团委工作指导下身兼双职,不仅需接受双重领导,还由于工作的相似性,不自觉地把一项工作职责带入另一项工作角色。多重角色势必会使个人在不同角色期望和失落中感觉到角色紧张和角色失败。而共青团和辅导员工作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连续性、无边界性和不可测性特征加剧了工作职责所导致的自我角色混乱,使高校团干自身角色系统处于失衡状态,个人深陷角色丛林。
独生子女是当前大学生主体。这部分群体本就带有情感交往、学业焦虑、就业压力、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并可能随时引发校园危机。一方面共青团作为学校党委的助手和大学青年的代表,在缓冲大学生和学校矛盾过程中扮演了“救火队员”角色,为学校和谐发展做了重要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学、科研作为主旋律的高校主流环境下又长期存在着共青团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工作亚环境,共青团队伍建设、工作开展、团干发展和经费支持等缺乏应有关注和重视。此外,共青团广泛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常被专业教师以不务正业、耽误学习而诟病;共青团活动经费保障不足,活动条件有限,常被喜欢标新立异的青年学生所嫌弃。“边缘化,非重要;付出多,认可少”成为高校团干普遍的工作境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应具有较高职业地位的高校团干职业威信弱化。
(二)职业价值观模糊,职业认同感缺失
高校团干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白加黑,5+2”工作模式让他们长期处于“整天劳累,身心疲惫”工作状态。虽然高校团干们成天像老黄牛一样勤恳地耕耘,但事情干得多,问题想得少,是大多数共青团干部的通病。共青团工作年复一年干得重复而艰辛,难以提高工作水平,造成高校团干有组织却没有职业归属感;有工作却没有事业成就感,逐渐降低了工作热情,迷失了前进方向,久而久之便是对共青团工作重要性和职业价值观的模糊。
“搞专业的就像南瓜越老越甜,搞学生工作的就像丝瓜越老越空”[3]。这句话既道出了专业教师的自豪与怡然,也道出了以高校团干为代表的学生工作一线教师的苦涩与尴尬。专业教师可以潜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随着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职称逐级晋升,最终名利双收。而高校团干劳心于青年管理的琐碎事务,责任重、难度大、费时多,工作之余能投入到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不仅学生管理工作绩效难以评估认定,科研成果也无所体现,职称晋升处境艰难。即使转岗也因为耽误了在学术科研上的专注和积累,在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上埋下硬伤,远景堪忧。回想高校团干本是优中选优的青年精英,但是几年辛苦的回报与其他青年专业教师的显性成就相形见绌,不得不在日益激励的大学职称评聘竞争中引发高校团干对共青团工作的职业认同危机。
(三)工作专注度弱,职业适应不良
岗位流动性大是共青团工作特点。近年来,随着高校对新进教师学历要求不断提升,高校团干年龄结构也在逐年增大。虽然组织部门和《团章》对团干任职年龄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多数高校对共青团干部任职年龄都控制在一个较低年龄线。“一增大,一条线”(高校团干年龄普遍偏大,以35岁左右作为高校团干职业年龄上限[4])不仅使高校团干有效工作年限明显缩短,影响其专心于共青团工作应有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同时,可预期的工作年限也大大降低了高校团干对共青团工作专注程度,在不可回避的教学科研压力下,把共青团工作岗位当作“过渡”和“跳板”逐渐成为隐埋于高校团干中的“群体性心态”。一些团干刚进入共青团工作队伍就积极地思考应该转岗到哪个单位的现象在当下高校团干队伍中并不少见。
表3 X高校近5年团干部职业发展概况
结合表1和表3来看,近5年来X高校具有共青团工作经历总人数为69人(含现任团干24人),而高校团干转入学校其他管理岗位是一个主要趋势,少数团干重回教学科研工作一线。而现任24名团干中,有16人兼有学办副主任或其他校内职务,占到专职团干总数的三分之二。
此外,高校团干大多不具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专业背景。凭借自己学生时代经验完成共青团事务性工作尚可应对,但面对不断变化的青年工作新形势,开展青年问题深入分析和前瞻性研究就受到专业基础限制。再加上欠缺工作专注度和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很多高校团干开展青年工作往往显得深度不够,青年问题针对性不强,极大限制了高校共青团工作水平提升。如果高校团干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事务管理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则工作被动和行动乏力等职业适应不良的自觉将进一步激化职业挫折感。比如,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大学生传统学习、生活、娱乐和阅读方式等带来了巨大改变,也把共青团联系青年、凝聚青年的传统组织和宣传工作方式变得低效而脆弱。新媒体带来的这些变化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尽管新媒体工作对高校团干如此重要,但在日常共青团工作中,真正会用和用好新媒体手段的高校团干还为数不多。不少团干反映说“还是一条飞信群发来得快。整天工作那么忙,哪里还有时间天天刷微博啊!”
三 高校团干走出职业发展困境对策
基于以上对高校团干职业困境分析,要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稳步推进以及高校团干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改进。
(一)干一行、专一行,提升高校团干职业素养和职业韧性
1.政治素养方面
具备良好政治素养是对高校团干作为政工干部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极易受到各种外来不良思想和文化冲击和影响。因此,新时期共青团干部首先需要掌握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训练培养敏锐的政治意识,形成独到的政治见解,能对复杂政治事件和背景环境以及大学生中新情况、新问题等及时、综合、准确地予以甄别判断,还要善于运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积极妥善地做好大学生思想引导及稳定工作。所以,高校团干要把坚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关心和研究青年问题;掌握青年思想特点作为从事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并纳入日常工作计划长期稳定地坚持,才能从客观上保证政治理论学习效果,进而内化为高校团干较好的政治素养。
在提升高校团干政治素质方面,校团委作为高校团组织代表,要承担起当仁不让的组织工作职责,并从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高度来督促政治理论学习的落实。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团组织学习制度建设,紧跟上级团委和学校党委政治理论学习要求,排定学习时间表,严格落实专项学习任务,抓实学习型共青团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校团委作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学校教务和科研部门,争取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二级立项权,发挥专、兼职团干在学习能力、科研手段和贴近青年方面优势,设立共青团工作专项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并予以资助,引导和鼓励高校团干积极开展青年问题研究,促进政治理论学以致用。
2.专业素养方面
(1)创新实干地开展共青团工作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有其特点和难点,对高校团干共青团工作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团干在完成共青团规定动作上要积极运用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充分尊重青年学生主体地位,善于学习和运用新媒体等先进手段并转变为共青团特有工作方式,以“服务青年、吸引青年、引导青年”为三步走工作思路,通过开展紧扣专业的学术科技活动、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净化思想境界、提升道德修养、培育科学精神、掌握过硬本领,以及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成才做出实绩。
(2)尽职尽责地履行高校教师职责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高校所有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5]。作为高校教师一份子,高校团干与地方共青团干部最大不同就是肩负光荣的人民教师职责。高校团干要积极探索把共青团工作与科学研究、育人工作有效结合:以行动关爱学生,用人民教师对工作的专注和奉献去帮助学生;以情感影响学生,用共青团干部特有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用高校教师对科研的认真和执着引导学生热爱学术、追求真理;为人师表,用共青团人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发展观。
(3)整合发挥高校团干专业特长
高校团干各自不同的专业素养是推进和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宝贵财富。高校团组织要善于挖掘、整合、配置、使用高校团干的个人资源,把每一个团干的专业特长在共青团工作平台上进行能量放大和共享,使共青团优质工作资源实现内部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比如,在当前高校共青团急需开拓的新媒体工作上,要求每位团干都开微博、微信,每天完成相应更新和互动工作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分享平台——共青团微博墙或其他新媒体中心,把善于此事的共青团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感悟面向全校进行分类推广,可以实现以优质讯息占领新媒体阵地目的。而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团干可以在新媒体技术保障和宣传推广,以及其他诸如科技、文化、志愿服务等共青团工作方面发挥各自所长,成为某一类青年工作专家和领袖。整合高校团干资源还可以破除不同学院之间部门壁垒,把所有团干联系成一个组织体系更紧密的共青团大家庭,形成高校共青团工作合力。而把高校团干的个人特长整合为服务全校大学生的公共资源,还在不增加工作负担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工作满意感和荣誉感,进而提升对共青团工作归属感。
3.心理素养方面
高校团干工作强度高,职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困扰ABC模型表明,压力主要是由人们知觉和评价这些事件的方式所引起的[6]。因此,高校团干要排解心理压力,首先要学会情绪自我调节,进而培养良好心理素养。首先,调整认知结构。针对高校团干都普遍面对的“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难题换个角度思考,“共青团工作不仅是育人的事业,青年工作还大有学问可做”,转而把面对难题的压力转化为学习、钻研和挑战动力;其次,积极妥善地释放压力。面对压力的最好办法是选择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运动、倾诉以及投身到朝气蓬勃大学生活动中去都是积极减压方式。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要以良好心态进入工作角色中。尤其是在面对其他青年教师专业研究成绩和职称晋升时,更要端正心态,要有积极地自我成长与发展意识,并以共青团干部特别能吃苦的意志更加努力去克服困难和积极争取,而不要沉沦于对暂时成绩和得失的抱怨上。在共青团工作上,还要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信心和勇气,争取在青年问题研究工作上成为专家。
4.职业韧性方面
职业韧性指个人在不够乐观环境下对职业变更的抵抗,是对变动的、甚至恶劣的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7]。高校团干工作性质决定其职业历程要比专业教师艰难得多,也注定他们要走一条有共青团干部特色的专业成长道路。一方面,高校团干要在既有压力也有机遇的共青团工作岗位上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兴趣、特长等客观条件,以及学校建设发展外部环境,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安排,使自身产生积极强大的内部动力,充分激发在共青团工作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高校团组织要促进团干间加强锻炼职业韧性相关经验交流,积极分享缓解压力和处理问题的成长体验,促使个人及时调整状态去适应和解决新问题。职业韧性形成和练就不仅要求高校团干要调整好职业心态,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价值观,还要积极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勇于挑战有难度的工作,从不断的工作进步中获得职业成就感。
(二)搭平台、宽路径,建立健全共青团干部职业发展外在保障机制
1.改善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同等级别的文件还是空白。目前,对共青团干部的人员配备、身份认定、选拔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多是参照辅导员或高校管理干部进行操作,具体到各省市和高校政策条件又各不相同。从整体情况来看,高校团干成长外部环境往往还是“使用多,培养少”、“重贡献,轻报酬”,尤其是任务繁重的基层团干职业发展政策环境还亟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涉及高校教师直接利益的收入分配制度、职称评定制度、职务晋升机制、培养培训制度等,需要针对共青团工作性质进行适当调整。虽然高校团干相比辅导员和管理干部是少数群体,但从稳定共青团干部队伍,发挥共青团组织职能和培养党的后备干部出发,改善高校团干发展政策环境应该得到足够关注,才能充分体现共青团与专业教学在育人工作上的同等性,充分激发共青团干部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共青团育人和服务功能,维护好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2.改革考核评比
目前,高校团组织对共青团干部考评大多倾向于使用普通管理干部量化考核标准,忽略共青团工作特点,不能准确评价一个共青团干部工作实绩。改革普通的量化考核为共青团特色工作展示,用大学师生和专家的直观感受对共青团工作进行考评判断,是激励高校团干形成职业成就感和激发工作创新力的有效手段。比如,文艺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共青团工作业绩相比较,除一些共同的基础性工作外,在文化活动、科技竞赛、志愿服务、新媒体发展等工作方面都会因为各自学院工作基础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性,如果用一致性评判标准,则对两个团委书记都是不公平的。因此,高校团干一切服务于青年的工作,引导青年思想的教育成果,都可以用其特色工作思路和工作成果来展示和表述。而最终要评价的就是高校团干是否在共青团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特长优势;是否抓准了工作对象特点;是否把工作思路与工作对象进行了有效结合,并创新性地产生了特色化工作成效。通过高校团干工作展示评比,还能促进学校领导和大学师生更深入了解共青团工作,更全面认识共青团干部,改善大学共青团工作亚环境。
当然,高校团组织需要通过评比手段选树工作成绩突出的高校团干为标兵和榜样,而不是制造一团和气。高校团组织还要争取把优秀的高校团干以适当考核意见方式推荐纳入学校整体考评体系,其结果要与共青团干部晋升、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进而为共青团干部持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明确了共青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地位;明确了高校团干基本工作和创新职责,也为共青团干部的职业化发展、高校管理水平提升和管理干部储备指明了方向。
3.构建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
高校团干是一支年轻又充满活力的队伍,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共青团干部成长、成熟、成才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高校团干人文环境建设一方面需要高校团组织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组织意识,加强对校、院两级团干队伍组织团结和精神凝聚;另一方面,作为高校青年代表,高校团组织还应加强对青年教师引领和服务,团结和带领更多青年教师在高校发展大环境中争取和整合更多成长资源和发展空间,促成高校对整个青年教师群体的人文关怀,进而使高校团干带领青年教师们团结一体、融入学校、共同进步。
除此以外,高校团组织还要注意加强对转岗团干部的关心和联络,为转岗团干部的职业持续发展提供值得依靠的组织支持,充分体现共青团组织对每一位共青团干部的人文关怀和共青团情结;同时,还要加强与兄弟高校团组织的沟通联系,形成区域内高校共青团组织合力,促进团干多层次互动交流,互通有无,扩大高校团干的社会资源,增强团干的职业荣誉感。
4.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校团干转岗,一部分将进入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大部分还是要重新回到专业教师岗位。但不论转到哪个岗位,作为高校教师,教学研究和职称晋升都不可荒废。除高校团干自身不放弃专业研究工作外,学校还要用制度把高校团干以及其他学生工作者按学科归属划分到各个科研团队,由团队成员在科研工作中进行点对点帮带,用团队整体科研实力来协助其提升科研水平,储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使高校团干在专职共青团工作期间不掉队,既让高校团干稳定了事业心,也能促使其把科研和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到共青团育人工作中,实现团干个人成长和学生教育受益的双赢。
四 小结
为高校共青团干部这一特殊青年群体思考和解决职业困境和发展难题,是高校党政一项重要工作和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长期任务。高校团干的职业解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既是一个建设目标,也是一个建设过程。作为建设目标,我们要着眼未来,“按照‘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8];作为建设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采取切实可行方式坚持提升共青团干部职业素养和不断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1]卢雍政.卢雍政同志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ccyl.org.cn/ccylspeech/200812/t20081203_108593.html.
[2]王可峥.高校团干部胜任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0.
[3]郭先根.破解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
[4]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2.tsu.edu.cn/www/tw/show/36 -4552.html.
[5]李卫红.我国高校所有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N].中国教育报,2007-9-16(1).
[6][英]阿尔伯特·埃里斯,杰克·戈登迈克尔·尼南等著,孙菲菲译.压力咨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7]M.Toward.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J].Lond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4).
[8]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738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