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之美 张谷英古村落
2014-07-18撰文孟杰
撰文/孟杰
暌违之美 张谷英古村落
撰文/孟杰
即使再博学的人也有词穷的一刻,以致失却了对美的形容。毕竟,与美邂逅,总如一场风花雪月的约会,心动到可以听到远方的心跳,促着人会迫不及待地披上那一身的风尘,亲见荡涤眼眸的水墨之美,正如张谷英村。
鸟瞰张谷英村
【赴约张谷英】
大概很早的时候,我的耳蜗里便灌满了有关张谷英的种种,心神向往之下,却只是把这份期许挂在了计划的高处,任凭遗憾的灰尘将它落满。再到今日得以一窥真颜的时候,以致生出了类似近乡情怯的紧张。我想,当青涩的人生如石子般落入村庄那清亮的湖面,必会生出异样的涟漪,进而惹出一段奇妙的骑行……
夜色的帐幕平平铺在大地,任由圆月洒下缕缕皎白。车轮与脚蹬在机械的圆里转了又转,我却怎样也闯不出夜的包裹。只有身畔逃走的树、一侧疾驶的车,还有远处渐近的山,伴我一起与夜同行。
沿着S301省道我先到了平地村,然后向西塘方向拐去,待上了平坦的乡村公路顺行而下就能到达杨林乡,之后便是张谷英镇。这段不过19公里的路程,但出于安全的考虑,我的速度一直很慢,竟花掉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将近张谷英镇的时候已是午夜。于是,匆匆找了一家干净的旅馆,便早早睡了下来。
清晨,悠闲的老板坐在藤椅上就着茶壶饮下口口茗香。见我下楼,好客的他便与我攀谈了许久,句句不离他的家乡。
他说,张谷英村在行政上隶属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的张谷英镇,坐落在岳阳县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它是一处要地,因它交汇了岳阳、平江、汨罗三个县市。早在2001年6月25日,张谷英村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了2003年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凭借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有了“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到今天为止的600多年里,张谷英村保留了1700多座的明清建筑。
而从肇始的源头上讲,张谷英村的由来和命名同样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相传,在明代的洪武年间,江西人氏张谷英沿幕阜山脉向西行至渭洞,见到此处层山环绕,还形成一块显眼的盆地,自然环境过于优美,于是生出在此定居的念头。这位张谷英精通堪舆术数,经过他细致的勘测后,便选择了这块宅地,由此繁衍生息,张谷英村也因而得名。
早先我也查阅过资料,村子的原住民都是张姓子孙,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沉浮,已繁衍了将近30代。他们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繁衍生息,久久不衰。在上海同济大学的王绍周教授看来,张谷英村可以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的精华于一体,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都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最后,老板自信地告诉我,张谷英村定会让我不虚此行。
作为栖息在山丛里的静壤,张谷英村自然远离了闹市的喧嚣,大概在混凝土的世界里呆的太久,我已有些迫不及待了。
民俗文化——织布
村中特色建筑——王家塅(duan)
当大门全景
【凝望第一村】
睽违该是一种久违,而睽违之美,便是一份遗憾了,我想,任何来在这里的人都会后悔没能早些上路,早点成行……自高处而下,周遭是座座挺拔的青山,就在这个焕发生命的季节,它们用绿色合围出了中间的一片屋宇。不远处,一条蜿蜒的小河,有光着身子的稚童撅着嫩生生的屁股在边上玩耍,河水缓缓潺潺,径自穿过了村庄的脉络,不时还有或大或小的石桥屹立其上,也不知从何时起,这些石头做的枢纽便沟通了河道两方的生民。听当地人说,这样的石桥足有40座之多。
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着清清溪水处,建有一条长廊,廊里尽是青石板铺成的路,沿着它可以到达各家的门户。青石之上,看不到崭新的凿痕,反是折射了岁月的斑驳。接着是巷道,青砖垒成的10余米墙面,既高且厚,一看就是防火用的封火墙。在大屋场里,这样的巷道大概有60条,俨然编织成纵横交错的网,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总长度则约莫到了1459米的样子。因了巷道的密集,在此栖居的百姓过着"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的生活。屋檐之内,立着笔直而浑圆的梁柱,上面还刻有太极图样,只要是仔细端详,便可看到烙于屋廊下足以乱真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普遍用了雕花板来镶嵌,为了美观,上面又画满了叼羽的喜鹊、盛开的梅花,栩栩如生。
民风纯朴的生活场景
【亲见张家宅】
总的说来,张谷英村是半月形的民居分布,主屋便是大门,它背倚着山脉的苍翠,又与门前流经的渭溪河相映成趣,一静一动,暗合了风水中“动静相宜”的讲究。
走走停停,比较喜欢的地方是一处叫当大门的地方。作为张谷英村的枢纽,当大门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进入当大门,一个不小的庭院映入眼中,甬道两侧各有一个被称为“烟火塘”的水池。穿过甬道尽头的一扇门,才是当大门的堂屋。在布局上,当大门堂屋显然属于“五井五进”,意思是当大门堂屋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
看到“世业崇儒”的金字大匾,便到了张氏一族曾经的私塾,也就是位于大门第五进西边的青云楼。自明末,这里便作了学堂教育着张氏族人。再走过傍溪而铺的长廊,沿路下去,进入张谷英古建筑群的中部,在不足百步的距离中,有三座依水势搭起的花岗岩石板,这便是“百步三桥”了。人立桥上,两侧尽是鳞次栉比的建筑,踏桥跨水,俯瞰缓缓逝去的溪水,如同流动的一幅山水画。
村子里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08万平方米。门厅相连,成为各有千秋又浑然一体的整体。自门庭而入,“侯门深似海”的四层结构便通向了宅院的幽幽深处。一路走过,满院都是山木经久后的馨香,以及砖石青成一片的厚重感。依次经过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各自皆有厢房和耳房所衬托,进而形成了三套天井。若是从天空鸟瞰,整个张谷英村俨然是天井的世界。在大屋场中,留有最大的一个天井,足有22平方米,以供采光以及通风用。在天井里,有花岗岩砌成的花坛,角落处还设着连通渭溪的下水道,每每下雨,院中的雨水便会自动流走,方便至极。一般而言,天井的左右房屋应该对称,但是此处却是一个异类,为更好的突显调节气温的作用,正面的会客堂屋修得更高,有10米左右,而正屋后面的偏房,因用于牛栏、猪圈、柴房、谷仓,形制明显偏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想这是张谷英村最生动的写照。绕行渭溪水,饮下此处独有的清凉,体会一种远离城市的静默人生,那味道就是睽违之美的张谷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