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降低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观察
2014-07-18吉磊燕郭金涛
吉磊燕 郭金涛
护理干预对降低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观察
吉磊燕 郭金涛
目的探讨两种护理模式对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护理效果。方法6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护理, 试验组除了给予相同的传统护理方案, 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减轻了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 改善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不失为一种经济、简单、易行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放疗;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护理干预
放疗是鼻咽癌首选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是鼻咽癌放疗中最常见的急性期反应, 轻度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会导致患者口腔黏膜疼痛, 影响进食, 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严重的会出现疼痛加重, 局部黏膜出现溃疡、出血、坏死, 患者不能进食, 不但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而且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 导致疗效降低。因此, 减轻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对于鼻咽癌的治疗至关重要。因此, 减轻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对于鼻咽癌的顺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科室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0月鼻咽癌患者30例, 对其放疗中出现的口腔黏膜反应采用护理干预结合传统的护理模式,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有60例鼻咽鳞癌患者入组, 其中2010年1~10月共有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010年11月~2011年10月同样有3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 两组患者皆为初次治疗。对照组中,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2~69岁, 平均年龄53.0岁。临床分期:Ⅰ期4例,Ⅱ期7例, Ⅲ期17例, Ⅳ期2例。试验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2~67岁, 平均年龄53.1岁。分期:Ⅰ期3例, Ⅱ期8例, Ⅲ期16例, Ⅳ期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上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放疗方法 两组患者皆采用常规放疗方法, 具体为面颈联合野加下颈前切线野, 36 Gy后改为耳前野加全颈前切线野, 同时使用低熔点铅挡块技术, 采用6MV-X线照射,原发灶放疗总剂量68~72 Gy, 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总剂量68~70 Gy, 上颈部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总剂量60 Gy, 下颈部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总剂量50 Gy, 2 Gy/d, 5 d/周。
1.2.2护理方法
1.2.2.1对照组 局部口腔护理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具体为:①指导饮食:指导患者进食多维生素, 高蛋白饮食, 以温凉, 软食为宜, 禁辛辣, 粗糙刺激性食物[1]。②做好口腔卫生:保持口腔卫生, 使用软毛牙刷, 每天晨起及晚睡前至少刷牙2次, 每餐后给予呋喃西林液漱口。③整个放疗期间使用口腔黏膜保护剂奥克喷[2], 3次/d, 于餐后漱口, 另外于放疗前30 min加用1次。④出现Ⅲ度或Ⅳ度以上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症时, 暂停放疗, 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金因肽)促进黏膜上皮生长[3]。⑤对进食困难患者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以维持机体营养平衡。
1.2.2.2试验组 本组患者使用与对照组同样的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放疗患者制订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方案为:①在放疗前, 对于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经济情况、职业、文化水平、对疾病的知情程度, 对治疗的理解等做好充分的评估, 针对性的做好健康指导, 使患者了解护理措施对口腔黏膜反应发生、发展的影响, 引起患者的重视,与患者一起制订具体的预防及应对措施。②加强宣教, 组织病友座谈会, 让成功维护的患者介绍经验, 以病友间互相宣传的形式, 让患者自觉参与并配合放射性口腔黏膜的护理。③在放疗期间, 责任护士每天查看患者的口腔黏膜受损情况,询问其症状, 根据口腔黏膜放射性损伤程度制订具体的护理措施, 以及根据患者喜好、可能的疗效调整所用的口腔黏膜保护剂。④每周总结一次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情况, 并根据结果做出阶段性护理计划。⑤详细做好护程记录, 如患者每天口腔黏膜变化, 疼痛、口干的症状, 感受, 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护理后的病情变化。
1.3评价指标 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分级标准及疗效评价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4]:Ⅰ度:口腔黏膜充血, 可有轻度疼痛, 无需镇痛药;Ⅱ度:口腔黏膜呈片状黏膜炎, 或有炎性血清分泌物, 或有中度疼痛, 需镇痛药;Ⅲ度: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 可伴重度疼痛, 需麻醉药;Ⅴ度:口腔黏膜出现溃疡, 坏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有共有12例为Ⅲ度以上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其中6例为Ⅳ度, 而试验组只有3例为Ⅲ度以上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 其中1例为Ⅳ度, 试验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比较(n)
3 讨论
3.1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对放疗患者产生的影响 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是鼻咽癌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在放射治疗后1~2周出现, 常伴有轻度味觉改变, 有时唾液变得黏稠, 感到口干, 严重时伴有疼痛, 随着时间的延长, 疼痛加重, 进食困难, 常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及营养支持4]。根据RTOG标准, 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可分为四度, 对于发生Ⅰ度、Ⅱ度口腔黏膜反应的患者, 患者较能耐受, 一般对于放疗影响不大, 而严重的Ⅲ度、Ⅳ度口腔黏膜反应, 由于其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 睡眠及情绪, 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而且需要暂停放疗, 延长治疗时间, 降低治疗效果。
3.2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处理 主要是对症处理, 在保持口腔卫生的同时, 可采用漱口水(0.02% 呋喃西林)、消炎的喷剂(洁悠神)、含麻醉剂的含漱液(0.5%~1%普鲁卡因)、促进黏膜愈合的制剂(金因肽)等对症支持治疗, 严重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进食困难者, 可进行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
3.3放疗中口腔黏膜反应两种护理模式疗效比较 由于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 所以提前预防及有效的护理显得更重要。本试验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一般护理模式, 患者对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认识缺乏深刻的认识,自觉参与意识弱, 当患者口腔黏膜损伤严重时才意识到保护口腔黏膜的重要性, 而后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处理。试验组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 比如在放疗前先对患者做好充分的评估, 与患者一起制订适合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并通过健康宣教、患者之间的交流,让患者深入了解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意义及坚持放疗的重要性, 让患者自觉参与放疗过程中口腔黏膜的护理;放疗中由责任护士每日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口腔黏膜反应、进食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制订更加个体化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 护患沟通密切, 建立相互理解、支持、信任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护理, 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陈伍妹等[5]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鼻咽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效果观察显示, 采用护理干预方法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明显减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科采用同样的护理干预方法在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中取得同样的疗效。
综上所述, 在患者个体化的基础上作相应的护理干预较以往传统的一般护理模式, 对于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防治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使具有根治价值的鼻咽癌患者能够在痛苦较少的前提下顺利完成治疗, 既保证疗效, 又提高放疗中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的进一步研究。
[1] 杨丽丽, 殷小勇.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炎56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3):725.
[2] 张洪燕.奥克喷对放射性口腔粘膜炎作用的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21):3563.
[3] 杨金霞, 王宗站, 邢晓波, 等.金因肽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疗效分析.实用癌症杂志, 2011, 26(4):420-421.
[4] 殷蔚伯, 余子豪, 徐国镇,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479, 1350.
[5] 陈伍妹, 许美梅, 陈小英, 等.护理干预对降低鼻咽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效果观察.吉林医学, 2012, 33(8):1732-1733.
2014-5-23]
226000 南通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