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探析
2014-07-18王永江
王永江
(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学,浙江绍兴312000)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形式共同合作学习,系统化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种种动态因素穿插加以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国家新课标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极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许多国家中小组合作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方略,由于其实际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标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问题或者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和纠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来进行自我的学习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和计算机操作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学习时要从零开始,相反有的学生很早接触计算机,对信息技术包含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很深的认识。认知能力、情感需要和基础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和多个教育层次,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基础不一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内,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减轻了老师的压力,还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求知欲。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都对这个小组产生了一个责任和担当,组员对自己的小组负责,对自己的同伴产生关心,这都是以知识的交流作为沟通的。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就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互联系。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学生过度担心自己一个人无法解答的尴尬局面,能积极地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学生明白,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完成,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样把小组成员紧紧凝聚起来,增强了团队意识,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好。
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形成一个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能和信息技术课程互为补充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互赖、分工合作、人人尽责、同时互动”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要求学生准备和收集各种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小组中的每位学生能够共享图片和文字等许多学习素材,共同培养正确学习动机和技能,树立独创的思维与见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组间异质、互补的特点不断弥补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互相监督管理、激励促进的特点优化了课堂秩序,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有序性进行合理监控。能够很好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和小组协作技能。
4、能激发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课堂上当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剩余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比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图文并茂更清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插入自选图形,并进行排列和组合,我先讲解了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学生由于初次接触,会感觉陌生,但是纯粹的图形插入,掌握之后马上会感觉单一无聊,因此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给他们一些主题:动物几何图形拼出作品。当学生已掌握基本方法时,对如何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采用了邻桌合作、立场式合作和学生自由组合等三种形式。
1、邻桌合作
按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要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位,操作比较简单。
2、立场式合作
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
3、自由组合合作
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总有几个性格合的来,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总喜欢在一起做事。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意愿,每4-5人为一组,让他们自己推荐1人组长,这种小组合作,由于是他们自己组合的,有较高的凝聚力,而且组长也比较容易管理,完成任务往往能事半功倍。
在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发挥作用。经过合作学习,不少学生还拥有了自己的“强项”。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可根据学生的专长和他们所选的主题内容,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对各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同一组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奥运会、多彩贵州等);每组的各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如有人擅长信息搜索与下载,有人擅长Word排版,有人擅长美化设计等),由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组间交流。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课堂上的效果
1、因材施教,解决了学生“不够吃”“吃不饱”的问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教学的深度、广度、速度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认清他们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对学困生,要积极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分层要求,以“补偏求弊”。我在县级公开课,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十三课《创建数据表格》的课堂中,第一部分内容是初识EXCEL,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EXCEL软件,而这块内容里要识记的内容有特别多,如:单元格地址、工作表、工作簿、行、列、标题栏、菜单栏…………,如果一一讲解那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将无法完成,采用了小组合作,由于一组中总有个别学生已有接触或掌握的比较快,可以让他们对组员进行个别讲解,比教师一个人讲解效果要好的多,尤其是其中有一个小组还懂得了单元格绝对地址与相对地址的区别,这一点让我和听课的老师感到很意外。
2、教师能更好驾驭课堂,因地制宜布置任务
现行社会的竞争越来越积激烈,教师这个职业也一样,教师比武,评职称等还有各种各样的评比活动等等,大都采用借班上课,老师和学生的初次接触,往往会使课堂一片沉寂,而开展小组合作,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我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上的是七年级第八课《封面设计》,一开始学生就是听,不敢发言,于是我将学生按邻桌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小组完成一个作品,让他们一名同学先来讲如何插入图片和文本框,提示同学操作方法,进行比赛前的热身运动,一名同学来当小老师演示本组的学习结果,并进行讲解,一名同学负责组织教学。最后采取同学自评、互评结合老师评价,进行的异常激烈。同学们有序合作,各小组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一个个漂亮的封面作品随着下课铃声产生了,课间,同学们仍沉浸在刚才的兴奋与喜悦中。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大致上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及人为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还有一点遗憾和不足。
1、时机不恰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解决策略:选择适当的时机,不要追求形式,并且根据不同的课堂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规则不明。教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却“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机会闲聊、说笑。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和具体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解决策略: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组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可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示员各一名。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3、评价不全面。开展小组合作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代表的往往是自己个人的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解决策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评价的主体要多样,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评价。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建立了团队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有实效性的合作学习,能把一个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的无限空间,同时有利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教与学形式。相信只要我们心系学生,情寄课堂,就一定能探求到有效合作学习强有力的支撑点,一定能赢来“华而又实”的信息技术新课堂。
[1]朱彩兰,李文光.新课程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信息技术教育,2007,
[2]王吉庆主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