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探讨
2014-07-17郝秀娟陈剑王瑞玲
郝秀娟 陈剑 王瑞玲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高校需要作出适当的战略调整,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实现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高校管理工作高校毕业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即是在校生,需要接受正常的本科教育,同时又处于社会化准备期,面临实习、毕业、考研、择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需要特定的指导和教育。高校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的集中和强化环节,即决定着高校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又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高校毕业生工作任务重、内容多、难度大、管理对象复杂,且存在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毕业生学习松懈、纪律松散,教育管理难度大
毕业生虽然是在校学生,但是高校考虑到学生临近毕业,面临考研、求职、实习等很多实际问题,尽量调整教学计划,在大四这一学年往往安排课程较少,毕业生课业负担减轻。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松懈了,学习自觉性减弱、课堂出勤率低、考试应付,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下降。同时部分学生觉得即将毕业,因此组织纪律观念逐渐淡化,他们无视学校的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对布置的工作敷衍应付,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集体的凝聚力下降,违规违纪现象增多,大大增加了学生日常管理难度。
(二)毕业教育内容存在偏失,思想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毕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又是毕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压力增大的前提下,高校往往忽略了毕业生思想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就业指导工作上,只重视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反馈、职业规划的辅导、就业技巧的培训等事务性工作,淡薄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纪律、道德观念、责任感的思想辅导。这种重服务轻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很难保证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毕业教育形式、方法僵化,无法与社会教育对接
毕业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高校日常教育,同时又因其特殊的教育职能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的思想、行为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学校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采取讲授灌输的方式,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形式的僵化还导致一群“书呆子”的出现,他们只会考试,不能学以致用,不具备应有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走出校园后,很难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成长。
二、改进毕业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措施
(一)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加强正面引导教育
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是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大四这一年,毕业生从开始考虑考研、就业问题到毕业离校,这一过程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方面的影响,其思想活动非常复杂,还常常会出现曲折和反复。所以,我们在进行调查研究够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对毕业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成长状况、性格特征、特长爱好、思想基础以及求职意向和发展目标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并做发展的、动态的调查研究,步步深入,贯穿在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思想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积极、正面的引导教育。同时还有注重思想教育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认真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把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融汇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保证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毕业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规范毕业生日常管理,强化校风、学风建设
毕业在即,学生却要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求职面试、备战考研、实习、做毕业设计等。为此一些高校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方便,实行粗放式管理,导致学生学习松懈、纪律涣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毕业生教育虽然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毕业生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把严格管理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情感交流,在管理形式上做到粗中有细。要坚持毕业生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在管理中与其他年级学生一视同仁,保证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真正执行。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党团组织作用,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保障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三)加强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态,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基本条件。我们要为毕业生在择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充分的帮助,积极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自我认知教育是帮助毕业生对自身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通过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工作特长以及家庭实际状况等方面,认识职业特点,调整就业期望值,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性质或工作类型,摆好自己在社会需求的大坐标中的位置。它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功择业、就业的前提条件。而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则应放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方面。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和竞争意识,增强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缓解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使其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各种挑战。
(四)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
应聘和求职对毕业生来讲,是一次素质和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验。在此过程中,企业不光通过求职者的言谈举止直观地了其基本情况,还会通过笔试和面试,深入考察毕业生的的综合素质。对于毕业生来讲,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讲,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和教育,激励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强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抓住机遇,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社会适应性教育,主要是指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前,对他们进行某些必要的思想、知识教育,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从合格大学生向合格员工转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即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素质、能力的融合。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教会学生收敛自己的个性,树立团队意识,掌握良好的交沟通技巧,寻求与合作人的最佳结合点,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再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引导毕业生重视自己的信誉,增强责任感,培养“与公司共命运”的意识,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
(五)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除了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大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才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快融合到团队和社会中去,更好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这对即将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为此,在毕业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在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要尊重和肯定毕业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在各项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性,拓宽教育管理者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渠道,增强教育管理的活力。同时创设一个宽松的自我管理环境空间,加强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健全毕业生自我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借助学生组织的载体作用,挖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发展。高校还要在毕业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干预和指导,建立健全毕业生自我管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达到从管到不管的境界。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续,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同时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成长。抓好毕业生教育及管理工作,是实现本科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整个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总结以往工作中经验和教训,开拓新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将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在管理过程中实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管理,实现大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昕.对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文学,2011,(07):238-239.
[2]任永平,韩平,郭艳丽.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1):255-256.
[3]刘金玉.高校毕业生适应性教育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09):57-60.
[4]高宏,邱奉兴.高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J].工会论坛,2005,(09):94-95.
[5]黄勇.论新形势下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1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