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
2014-07-17陈冰冰陈平
陈冰冰+陈平
针对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此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的7个方面的教学管理现状,最后针对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个管理策略,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近几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如何提高《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成为教育管理者的研究课题。
一、《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
(一)课程特点
管理学不仅是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
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对《管理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
2.理论多而复杂,实践性和灵活性强,不易掌握
《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管理学》课程体系包含的理论体系较复杂,其中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模块与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的灵活性较强。因此,学生不易掌握管理理论的灵活运用。
3.大多数的高校在低年级开设《管理学》课程
低年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社会经验不足,管理经历更是甚少,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论认识和感性认知有一定的难度;但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较高,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较强,较容易接受新的管理理念,这对《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的教学管理现状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偏低,知识架构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较低,自我约束力较差,个人意识较强,班级营造的学习氛围不浓,课堂纪律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管理。但自尊心较强,教师不能过于直接地进行批评教育,而且民办高校的学生对考进民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对适应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带有一定抵触情绪。
(二)学生从事管理与被管理的经历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充当的角色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有过管理经历,他们对《管理学》的认知速度较快,但有的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的位置,他们对《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兴趣较弱,这为本课程的学习形成了障碍。
(三)大班授课,课堂约束力弱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通常采取大班授课,教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授课需求,尤其靠后排的学生很容易溜号,学生的个人行为直接会影响整个班级的课堂秩序。因此,大班教室的课堂约束力较弱,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可能降低,教学效果可能下降。
(四)灌输理论多,操作实践少
《管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管理理论的传授,忽略了此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的理论偏多,结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学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应试思想,抑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五)大多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由于《管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系统,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很容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助的、次要的位置,学生只会对感兴趣的理论话题聚精会神,但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知识内容就会忽视。
(六)课堂考核标准不明确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考核形式很多,比如考查出勤情况、课堂听课表现、课堂互动表现、课堂测试考核等,除了考查出勤情况比较客观之外,较难设定其他考核形式的标准。原因是本课程除了部分章节设置了计算题之外,其他章节的考核均是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和语言表达表现。《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对本课程的课堂考核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大多教师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虽然教师在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或岗前培训时,曾参加过《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但此培训不能使每位教师真正学会教学。
除此之外,《管理学》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经验不足,就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学生对这样的教师非常反感,从而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聊天、玩手机、睡觉等溜号情况,很容易出现以点带面的现象。
三、提高《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一)针对学生特点,注重教育疏导
注重教育疏导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管中有教,教中有管,管教结合,使之溶为一体,常言道:“管人先管心”。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在达到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情感目标的教育。教师应消除学生对民办高校层次的误解,树立自信心,只要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民办高校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会越发增强。
(二)使学生树立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地位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每个人都具备双重身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参与到管理与被管理的活动中。如果一个人不是管理者,但他也处于管理地位,每个人必须管理好自己,使个人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在上级领导的指引下,通过与别人的合作,做出优异的成绩,被领导赏识,得到相应的管理地位,这就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进行了转变。因此,在《管理学》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身份,学好此课程,不仅可以学到如何做好管理工作,也会学到如何做好被管理的角色。
(三)大班授课,合理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管理学》的大班授课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既降低了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又能使此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更紧密起来,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师在进行大班授课时,应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声色并茂的资料,以阐述枯燥的教学内容,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准备大篇幅的案例内容,使学生对案例内容和问题更加熟悉、理解,还可以节省案例的阅读时间。
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很多,但也存在缺陷。大量篇幅的知识点在多媒体上显示,使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做板书教学,将重要的知识框架在黑板上显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教学方法丰富化
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单一枯燥的进行讲授教学,不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教师讲授和问答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从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形成一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体系。
(四)明确课堂考核标准
在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教师应将期末成绩里的平时成绩进行分配。例如,平时成绩30分。其中课堂考勤占10分,明确旷课、事假、病假、迟到等分数分配;课堂表现占10分,明确课堂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课堂上的认真情况等分数分配;课堂作业占10分,明确作业质量、小组合作程度等分数分配。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
《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经验不足时出现的照本宣科情况,必须避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授课技巧,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认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1.认真准备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熟知书本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知识点的精髓,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结合知识点找到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以扩充整堂课的知识量;按照课程内容,通过网络、书籍资料等渠道寻找相关的案例或参考资料,最好是最近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直接说明本节课内容的新闻事件、国家政策等等。
2.阅读大量书籍
《管理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叉性学科,它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多,这就要求教师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杂志等,开阔自身的眼界,丰富自身的知识,为日后的教学工作准备充足的资料来源。
3.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
多听老教师的授课过程,从中总结教学经验,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经验是积累起来的,通过观摩、实践,找到自身的不足,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4.努力提高科研能力
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阅览前辈们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教学实践更具体、更生动,科研工作更有深度。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做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
四、结论
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采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对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大作用。针对《管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源现状,关于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桂枝.大学生课堂管理问题及对策思考[J].价值工程,2013,(8).
[2]谢钰敏,王燕茹.本科管理类课程三位一体柔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23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