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的研究

2014-07-17叶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援助就业指导困难

叶琳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援助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提出就业援助的政策和建议,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援助体系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毕业生的数量又有新的增加。当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责任,建立就业援助相关的制度,建立健全就业援助的运行机制,已然成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援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就业援助”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对“4050”这部分下岗职工而提出的。而今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生在求职中经验不足、社会资源缺乏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已然成为影响毕业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故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就业援助的范围内,建立就业援助制度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着积极的作用。2008年1月起开始施行的《就业促进法》中提出,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通过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二、高校就业援助制度的现状

1.就业援助对象较为狭隘

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对象应是存在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而当前就业援助的对象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者残疾学生为主,对他们提供相关的就业援助。对其他就业困难大学生还没能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受到歧视的女性毕业生、专业较为冷门的毕业生等,对他们的就业援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援助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援助多以经济援助和政策援助为主,给予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补助、就业技能培训、设立公益性岗位、将未就业大学生纳入失业体系等,这种援助形式较为单一,服务面较窄,没有照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特点。

3.高校就业指导缺少个性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多为“说教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个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分析。针对创业方面的教育也正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创业课指导教师不够专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尚未建成。

4.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欠缺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喜欢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已经成为求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三、高校就业援助制度的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援助制度是就业援助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的基础平台。

1.建立就业援助的相关部门

高校要在相关部门设立就业援助的专门机构,并配备熟悉就业方面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从事高校就业援助的相关工作。作为专职从事就业援助工作的一线教师应该具备就业心理咨询、劳动法律法规、职业生涯规划、市场分析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能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部门持之以恒的努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抓起,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办学水平,形成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通过开展课程改革、教育模式创新等方式,围绕各校的办学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将就业工作重心前移。

3.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时期是人生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高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给予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上教师的讲授,了解和体验社会中的职业,积累社会经验。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对特殊群体要重点帮扶

高校就业援助制度是面向所有毕业生的工作,也要突出重点,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毕业生,学校要设专人,进行重点帮扶,找帮扶对象谈心,了解其就业进展情况,并及时进行跟踪回访,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能培训以及求职补助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对重点帮扶对象要建立相关的信息档案,定期跟踪,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至其顺利就业。

5.建立就业心理服务咨询

对高校已经设立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已有新生以及在校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个别辅导档案,在这些学生即将就业时,他们也是就业心理问题多发易发的人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应特别关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往往比在校学习期间要多,在这个时候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急躁、不安等心理反应,这就表明在求职阶段毕业生特别需要心理援助,在毕业年级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毕业生产生的心理困惑能够及时的解压疏导,能够使毕业生建立自信心,更客观的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四、高校就业援助制度建立的建议

1.就业援助制度的建立要以学生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高校建立就业援助制度也要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援助制度,各项就业援助工作应围绕学生这一根本展开。高校就业援助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要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考虑他们的就业特点,面临的问题,尽全力提供有效、可行的援助,使毕业生尽早走上工作岗位。

2.以建立就业援助的良性运转为目标

从低年级即开始进行的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尽早确立和了解职业的意义,随着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课的深入,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社会。在此过程中,开展的就业心理辅导,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临近毕业的实战中,就业援助相关方面的援助和保障也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帮助。援助制度通过这样良性运转缓解了当前就业的紧张局面。

3.政府应建立就业援助的激励机制

对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企业,政府应适当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福利待遇、降低保险费用等优惠的政策,扶持相关企业,以鼓励他们解决就业难题。对到农村、西部欠发达地区做贡献的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保障.四大举措实施就业援助[J].中国劳动保障,2007,(1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编号:29)。

endprint

猜你喜欢

援助就业指导困难
爱心援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选择困难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有困难,找警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