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旁观效应”下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

2014-07-17王雪燕杨婧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旁观道德行为义务

王雪燕++杨婧

“旁观效应”这种社会现象,吞噬着人们的道德良知,淡化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并通过大众传媒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旁观效应”这一消极的社会道德现象,极易弱化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在对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三所高校部分大学生发放问卷的调查基础上,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义务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问题。

大学生旁观效应社会道德责任道德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本文在对青海高校部分大学生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旁观效应”对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具体对策。

一、“旁观效应”的涵义及特征

“旁观效应”,是指当某一社会个体需要救助时,他人消极作为的一种现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指在个体处于紧急状况下,有多人在场时,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帮助的概率会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个体帮助的责任会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旁观效应”的基本特征是:(1)事件的突发性。当突然发生事情时,其本身所具有的新奇性、突发性及不可预知性,往往引来众人的围观;(2)人数的聚集性。“凑热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反映了国人的劣根性。其形象地描述了国人的一个心理特征,恰恰是此特征契合了旁观效应的出现,使其犹如病菌吞噬着人们的道德良知;(3)责任的分散性。当旁观人数增加时,个体潜意识里会持有“我不做没关系,反正还有那么多人”的错误认知,正是这样的推卸心理作祟,使一双双可以援助他人的手在众人中无奈地徘徊。

二、“旁观效应”存在的原因

(一)个体心理原因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为生计拼搏的人们渐渐离“熟人社会”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则是人际关系冷淡的“生人社会”。在生人社会里,提防心理使大家筑高了警戒线,“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作祟心理,使得出现旁观现象并非偶然。当人们面对需要帮助的突发事件时,旁观者潜意识里会存在“我不做,别人会做”的责任推卸心理,导致在众多围观者状况下的当事人得不到求助。

(二)个体道德原因

鲁迅先生在其多篇作品中,曾详细描述过国人的劣根性,其中较为代表的是《纪念刘和珍君》,描述过一幅革命党人被敌人惨烈地杀害,而国人却冷漠围观的场景,这表明了个体道德一旦无可救药,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及其恶劣的。此外,由于社会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和经历不同,其个体道德也会出现差异。面对社会突发事件,当某一个体需要他人帮助时,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他是否会伸出援助之手。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一些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抬头,对社会个体的道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个体社会道德责任意识淡薄,对他人的求助视而不见,表现得冷漠、缺乏爱心,这也是出现“旁观效应”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环境原因

万俊人先生曾说过“社会的经济转型要求文化道德转型的同步,而这两种转型的实际脱节却未能真正克服”。英雄流血又流泪诸多的事例,使许多想要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们望而却步,导致了众人的旁观也只能是旁观而已。无论是新闻媒体的报道,还是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时常可以听到乐于施助的“活雷锋”被反咬成为肇事者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似乎警醒着大家即使有救人之心,恐怕也要三思而后行。同时,也透射出我们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法律的不完善,对乐善好施者的权益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产生“旁观效应”的重要原因。

三、“旁观效应”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的影响

本文随机选取了青海三所高校的大学生(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283份,有效率为94%。

(一)“旁观效应”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在“旁观事件的报道会影响你对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问题的调查中,坚持自己赋有道德责任的比例仅有21.3%,其他78.7%的人数中有37.2%的认为,不会主动帮助他人,41.5%的处在摇摆不定的状况。在“媒体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对于围观者的行为你的看法是什么”的问题统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数对此现象持谴责、批评的态度,但37.2%不作为的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少数可能会演变成多数的情况。在媒体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热点、焦点被媒体这个多棱角折射的一览无遗。旁观由于有违传统道德规范,成为媒体捕捉的对象,进而得到放大。“旁观效应”作为消极现象,是违反社会对公民道德行为及其规范要求的。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关系到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而“旁观效应”这一消极现象的出现,却在混淆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这种影响是极其不利的。

(二)“旁观效应”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

在“当遇到老人需要帮助时,你会怎么做”的调查中,有35.1%的人选择旁观,有40.5%的人选择是具体情况而定,仅有24.4%的人会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在“当他人主动向你求助时,你会怎么做”的调查中,有43.9%的人持积极帮助的态度,38.3%消极不作为态度,17.8%持观望态度。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旁观现象的影响下,其道德行为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在网络时代,各种社会信息不断涌入校园,“旁观效应”也不例外。当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与大学生道德认知产生矛盾时,会使大学生产生困惑,进而影响其道德行为的持久性。旁观是一种消极的道德行为,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应为之的善而不为,原因只是为了不惹事上身。“旁观效应”极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其存在是弱化大学生正确道德行为的潜在因素。

(三)“旁观效应”对大学生道德义务的影响

权利和义务是相伴而生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道德的领域内也不例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翁,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旁观效应”在社会中的蔓延,犹如一把利剑在大学生美好的期望中留下了划痕。“旁观现象”呈现给我们的是世人的自私、顾己,对别人求助权利的漠视,以及对自己道义上施救义务的放弃,这种现象极易对处于思想不够成熟、是非判断力不够强的大学生产生冲击,会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扭曲,缺乏承担应有道德义务的责任。因此,“旁观效应”会对大学生的道德义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的对策

“旁观效应”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及道德义务都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在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教育上的积极作用,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注重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律教育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加强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开展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时,既要重视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又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道德品行有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道德健全的公民。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道德教育自然是其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教育模式的单一化、教条化等因素,制约了学校道德认知教育的有效实现。因此,应改进道德认知教育的方法,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针对有争议性的道德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其畅谈自我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做好正面引导的工作,以此不断深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不断更新教育内容,用身边鲜活的人和事,加强道德认知教育,避免道德认知教育的“假、大、空”现象。

endprint

(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知识大爆炸和信息化的媒介时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据调查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都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习。其中,网络、手机的媒体接触的比例达到31.1%、85.3%.

大学生是大众传媒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受众群,其中网络和手机媒体成为其积极参与的媒介渠道。大学生大多是通过大众传媒获知旁观现象的情况,“旁观效应”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通过大众传媒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大众传媒给求新、求异心理较强的大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一方面,受到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规范其道德行为,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雷锋精神”的再现,等等,都是大众媒体向大学生传递的道德正能量。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传递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由于大学生自身是非判断能力有限,对一些不良信息缺乏免疫力,容易导致道德行为的失范,无意中成为旁观者。因此,大众传媒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及行为。首先,净化大学校园的传媒环境,及时拦截不良社会信息。同时,要向学生传递大量的正面信息,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塑造人格、锻炼意志,做有道德的新时代大学生。其次,净化社会中大众传媒的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道德发展方向,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事迹,大力宣传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的人和事,促使社会风气不断好转,给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大环境。总之,通过净化校园和社会大众传媒的环境,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促使大学生履行好道德义务

“旁观效应”衍生出的社会道德责任问题,正是人们社会道德义务缺失的具体表现,透露出我们道德义务的履行情况不尽人意。道德义务的履行程度,在一定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目前,在西方许多国家,立法中设有“见死不救罪”,处罚较为严厉,就是说如果出现道义上和道德上的见死不救,主体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履行社会道德义务。西方国家这种借助法律手段,监督人们履行好道德义务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所借鉴。通过法律明确一个公民的道德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觉履行社会道德义务,减少或消除当他人需要帮助时的无助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4.

[2]岳威,马立明.道德建设——我们不做旁观者[N].山西晚报,2012-3-13(10).

[3]黄岩.旁观者道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9).

[4]卢跃刚.大国寡民[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03).

[5]姚蕴蕴.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2,(01).

[6]贾学雁.旁观者现象的道德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endprint

猜你喜欢

旁观道德行为义务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旁观者
旁观者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跟踪导练(一)(4)
“良知”的义务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