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提高中学德育课程德育功能
2014-07-17王成林
王成林
【摘 要】发挥中学德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中学生个体德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学德育创新为目标导向对地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一步推进中学校园德育功能,形成中学德育课程的新模式。
【关键词】红色资源 中学德育 创新
一、“红色资源”与中学德育功能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由此可以看出,红色资源的内涵由物质与精神层面两个部分组成,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历史遗迹、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文学作品,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层面是指中华民族五千年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学德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是德育课程对德育的价值和理由,主要功能体现在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的功能主要包括以学科的结构为基础,直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德育课程的隐性作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弥漫在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环境,其德育功能非常突出,在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发生作用时,利用学校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对学生影响深远。因此,在德育课程建设中,只要充分挖掘学校生活蕴含的精神文化资源,就可以很好地使学习过程伴随着心理愉悦,发挥情感陶冶的德育功能。
二、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是在新时代下的迫切需要
(一)当今中学生缺少价值支撑与精神引导
目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仍是积极健康、向上尚美的,但是其中部分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模糊,中学生的自我价值定位亟待引导。现在中学生的主体仍以90后为主体包括部分00后一代,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过于安逸,经济条件优越,缺乏自立精神和自主意识,处于中学的他们正在面临社会的转型、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多元的文化冲击与价值选择,心性与年龄的限制使他们信仰迷茫甚至没有信仰,因此,开发红色资源在中学生德育课程中培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中学德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今中学德育课程的功能缺失
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涌现的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业压力也随之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讲学习应试的目的更加强烈。《初中政治课程标准》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即“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要求。由此可看见,在中学德育课中,德育是其首要目标。
现今的德育课程忽略了课程的德育功能,重视考试大纲中的知识能力,与德育课程的要求大相径庭,德育功能在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中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或者说还没有充分体现。当今时代的竞争背景下,看重的往往是个人的精神、性格与品质,而这些在其步入社会以前、在求学时就已经基本定型。
在长期的革命与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比之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加之红色资源分布广泛,易于开发形成德育课程中行之有效的课堂资源。紧紧依托地方优质红色资源,渗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之中,融入课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当中,同时也将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从死板的课堂说教中解放出来,使地方的优质红色资源成为拓展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三、整合地方红色资源,探索德育课程新模式,形成校园德育特色文化
我国的红色资源极为丰富,分布较散,时代性较为明显,江西九江是现代抗洪精神的发源地、陕甘宁的长征精神等等。因此各地中学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将历史和现实充分结合,实现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赋予中学生使命感。在整合利用区域内红色资源加强改进中学德育课程时,不能只停留在参观遗迹,参观照片,实物展览等形式上。中学生作为德育课程受体同时也是德育课程主体,充分发挥中学生主体性,去学习红色精神,认识历史;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体验”的模式中重新认识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同时将红色资源引进学校,使学习红色资源成为一种文化环境。
在这种新的模式中,摒弃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通过学生自己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得到自身认识;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的身份将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说教者”与“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负责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与研究指导,不会过多地讲解与教授知识,将课堂还给学生。
将红色资源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中学生这种易于接受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的目的。将红色资源以文字、图片、影音等形式引进网络,利用论坛、网站的形式使更多的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利用红色资源、逐步引导学生,实现德育目的。将这些实践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形成一系列特色文化,在校园中形成继承优良传统、培养民族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的特色德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璐 .红色旅游激情燃烧[N].天津日报,2007-2-22(1).
[2]张彩欣 .天津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开发[J].天津经济,2007(158): 37-40.
[3]谭曙辉,陈宁英,张河清 .红色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8(3):30-33.
[4]韩冬.中国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