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人未识将军面 应知后勤建奇功

2014-07-17靳义翠潘国尧史兆琨

祖国 2014年8期
关键词:后勤红军

靳义翠 潘国尧 史兆琨

来祖国编辑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子江骑着一辆老旧的28寸自行车,他说这是低碳环保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为了这次采访,杨子江根据我们的采访提纲亲自手写了6张A4纸的正反面,并坚持了四个小时与记者进行对话。限于篇幅,我们未能将这次对话的全部精彩内容公之于众,相信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重新发现杨至成这位一直低调的开国上将精彩的人生

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很多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们记忆犹新,但是要说这炮是谁提供的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杨子江说“那一门迫击炮是我父亲从仓库里找出来的”。

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红军的军装好整齐,八角帽好威风,有人怀疑说,红军那会儿连饭都吃不上,怎么能穿上这么好的军装?杨子江说:“那是真的,我父亲光1929年一年中就为红军组织生产了6000套列宁式的军装”。

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将帅如云,人们掰着指头如数家珍般地回忆着那些横刀立马的英雄故事,却对那些同样在艰苦环境下默默支撑着部队供给系统的后勤英雄们少有关注。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能直接决定一场战斗甚至一场战争的胜负,从这个角度解读,后勤官兵们一点都不比前方将士逊色。

杨至成,这位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这位从井冈山时期就紧跟毛泽东闹革命的侗族英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被人们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之父”,他还被毛泽东、叶剑英等领导人称为“红军大管家”。

日前,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杨至成上将长子杨子江,和他一起走进那段鲜为人知的红军后勤历史,听杨子江讲述父亲的传奇人生。

猛将一受伤就搞后勤

作为黄埔五期的高材生,杨至成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后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当时黄埔师生集体宣誓加入国民党,这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意志才能做出决定的。从此以后,杨至成跟定共产党,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

按照杨子江的解释,父亲参加革命后与后勤的结缘始于四次受伤的经历。

1928年1月,朱德領导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举行湘南起义,杨至成在受伤后当了师部副官长,从事后勤工作,这也是他后勤工作的开始;同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后,杨至成任红四军28团连长。在参加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中,杨至成和敌人拼刺刀身负重伤。朱德让在医院养伤的杨至成担任留守处主任,主要负责管理伤病员的工作、外带负责部队的给养和医药供应工作;1929年1月大余战斗中,杨至成左脚受伤后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部副官长,1932年7月广东南雄水口圩战役因抢救伤员腹部受伤后,被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部长,从此他正式走上了部队专职后勤领导人的漫漫征程。

与部队后勤结缘虽然“巧合”于四次负伤,但是那么多伤员,为什么总是杨至成去做后勤工作?杨子江说这与父亲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分不开的。杨至成出生于贵州省黔东南一个相当殷实的侗族农民家庭,在老家县城念完了小学,又在省城贵阳读完了甲等农业学校,这在当时文化普遍贫乏的年代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了。五四运动中,杨至成深受周逸群等革命者的影响,思想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考上黄埔军校,成了那个年代中国有抱负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除了高出一般人的知识水平外,杨子江说父亲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责任心、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想别人不敢想,为别人不敢为”的勇敢和智慧,都使他在开展后勤工作时表现出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是他最终成长为“红军大管家”的重要因素。

长征途中的两个大贡献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艰苦的长征。当时杨至成以一个基层军官的身份跟随军委纵队踏上了征程,当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准备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对队伍进行整编。杨至成的家乡在黎平边上的三穗县,这一带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地。

到了黎平,周恩来副主席对杨至成说:“至成同志,到了贵州就是你的家乡了,你拿什么来尽地主之谊呢?”杨至成感到很不好意思,因为他离开家乡已经12年了。当他看到乡亲们都躲进深山把粮食都藏了起来,他就感到很为难。周恩来看出了杨至成的窘迫,派了一些战士给杨至成,组成了一个工作团下乡做群众的工作,以解决红军的后勤补给问题。

杨至成充分利用自己是侗族人的优势,用一口地道的乡土话与乡亲们对话。老百姓听到乡音就很热情,纷纷拿出玉米、荞麦和一些稻谷接济红军,解决了红军长征初期的粮食供应问题。

1935年7月,红军来到了川北的阿坝毛儿盖地区,马上就要过草地了。这一带是藏族同胞聚集地,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反面宣传,在红军到来之前,许多藏民都躲藏了起来,把粮食也埋了,把牛羊赶进了深山。周恩来又找来了杨至成,周副主席说:“你三天要完成八万斤粮食的筹集任务,否则红军就不能活着过草地,青稞也行,玉米或者红薯都行。”

杨至成手下一个叫罗通的助理(此人建国后成为济南军区装甲兵部队的政委)觉得这是一个完不成的任务,就用脚尖轻轻地踢了一下杨至成,示意他不要答应下来。但是杨至成却说道:“请周副主席放心,我坚决完成任务。”

杨至成跟周恩来从警卫营要了两个连队,到了一个藏族村落,在“不违反政策,不能抢,不能杀人”的前提下进行武装征粮。部队进村后战士们就向天空开枪,把那些土司、头人都吓跑了,留下一些老弱残病的村民,杨至成就问你们的头人把粮食都藏到了什么地方?有的就悄悄地把地点告诉了红军。杨至成带着连队挖开那些藏粮的地方,发现不少青稞、小麦、红薯等,足足有三万斤。除了粮食,还有很多珠宝,但当时杨至成他们只带走了粮食,并留下一个借条和一些银元,内容大概是:红军北上抗日,需借粮三万斤,现有银圆若干,如不足粮款,等革命胜利后,凭此字条到当地政府领钱。

杨至成还带领先遣工作团通过翻译向藏胞反复宣传红军的政策,终于得到藏胞的理解。经协商,部队帮藏民收割成熟的青稞,然后收购一部分作为军粮,并许以银元作为粮款,粮价比当时的市价高得多。经过努力,红军在毛儿盖、黑水地区共筹粮110万斤,为迅速过草地打下了物资基础。

一炮震惊黄洋界

1928年8月30日早上,国民党湘军部队向黄洋界发动进攻,战况激烈,很多战士受伤甚至牺牲。杨至成所在的28团团长急红了眼,说“老子要是有炮,一定给这些家伙一点颜色瞧瞧!”这话刚好被正在指挥人员运弹药、抬担架、送开水的杨至成听到,杨至成忙说:“团长,我们有炮!”原来,28团在湘南暴动时,曾缴获许克祥部的一门迫击炮修好后还放在仓库里。杨至成迅速带领同志们把那门迫击炮拉到黄洋界山头,架好炮位,对着敌人阵地连发三炮,第一、第二发炮因炮弹受潮哑火,第三发炮弹呼啸出膛,正好落在敌指挥所爆炸。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包围上来了,便从四面山头上仓皇溃逃,红军乘胜追击,湘军大败,一直退到永新县。

毛泽东、朱德当时正率领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途中,听到黄洋界大捷后毛泽东非常振奋。后来就有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其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一句描述的就是杨至成从仓库里找出来的那一门炮。

让红军战士穿上正规军装

“那个时候红军穿的衣服很乱,什么都有,有缴获的国民党士兵的军服,有农民的衣服,甚至还有男人穿大褂和女人服装的,很不统一。”杨子江记得父亲讲那段历史时这样说过。1929年福建长汀战役胜利后,红军缴获了国民党一个被服厂。杨至成就跟毛泽东说:要不要给咱们红军的战士们做一身衣服,咱们这个部队也能变得正规点。

杨至成四处招收缝纫工人,在苏区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临时红军被服厂,为红军赶制统一的军装。那时军部通过各种手段向工商界筹集了大量军饷,还通过发动群众打土豪没收了不少粮食和钱款,红军用这些钱财统一购买了大量棉布,印染后交被服厂做成了军装。扬子江说那时候父亲成了全能的“商人”,他既要到各地采购运输布料和辅料,跟人谈生意,同时还要牵头设计军装的样式,还要组织生产,“几乎是服装产业链上的所有岗位他都过了一遍”,杨子江说。

根据大家的意见,当时初步定的红军军装方案:帽子是灰色的列宁帽,上衣是列宁装四个兜,裤子是普通的列宁装的裤子。一人配发两双“陈嘉庚皮鞋”。由于当时资金比较富余,为了使军服更威武壮观,杨至成向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建议参照苏联红军布尔什维克的装饰,给军服加上红领章、红帽徽。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说红军这样子就成了真正的“红军”了。

在杨至成的科学指挥下,经过被服厂后勤战士的共同努力,几天后,6000套崭新的军装统一发到了战士手中,从领导到士兵每人领了一套带红领章的灰布军装,一顶带红五星的八角军帽,一个挎包,一副皮带,一副绑腿,两双“陈嘉庚皮鞋”。另外每人还发了四块钱的津贴,不少战士用这钱上街洗澡理发,部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景象。

与毛泽东非同一般的交情

1957年12月的一天,楊至成突然接到彭德怀的电话,说主席要见杨至成一家人。那天杨至成只带着夫人过去了。毛主席和杨至成就拉家常,一聊聊到晚上11点,毛主席邀请杨至成夫妇共同进餐,杨至成说自己已吃过晚饭了,但毛泽东执意要请他们吃一顿饭。

毛主席说你管了我很长时间的饭,这次我管你一顿饭,吃个夜宵吧。

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杨至成大部分时间一直主管后勤工作,毛主席的饭他确实管了不少,甚至还管过一次毛主席的“救命饭”。

杨子江说那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条件非常艰苦,筹备的粮食基本都吃光了,红军靠挖草根充饥。毛泽东个子高食量大,但是他把自己的食物都让给了工作人员吃,自己却饿虚脱了。周恩来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找杨至成”,杨至成随后迅速派人带干粮过去,给主席应急充饥,主席吃了食物后,才慢慢恢复了体力。

毛主席和杨至成从井冈山时期就相识,二人在革命生涯中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长征前,红军内部左倾路线的代表掌权,党的高级干部谁走谁留,由以博古、李德等人为首的中央集团说了算。最初,中央决定不让毛泽东参加长征,留在瑞金。当时也同样被撤职的杨至成看到这种情况,便四处奔走,去找一些他认识的领导给毛泽东说情。经过他的四处奔走,中央改变了决定,同意让毛泽东参加长征。后来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会上,毛泽东肯定了红军五次反“围剿”中后勤工作的成绩。听到毛泽东为自己平反,受到降职处分时没有流泪的杨至成,这时泪水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

一路的相帮相携不仅使毛杨二人革命情谊深厚,私交也非同一般。

1938年6月,杨至成离开延安去苏联前夕向毛泽东告别,毛泽东让杨至成好好养病,方便的话,让他去看看贺子珍,还有毛岸英、毛岸青和他两岁的女儿李敏。毛主席说“我很想念他们”。杨至成从延安出发的时候随身还带着毛泽东写给贺子珍的一封亲笔信。

杨至成在苏联期间,曾同毛岸英、毛岸青住在一起,并周到地照顾他们的生活,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分开的时候,毛岸英和毛岸青分别送给杨至成一张背面签有他俩名字的近照,这两张照片,杨子江至今还留着。毛岸英在照片上写的是“亲爱的至成同志,绝不要忘了我们在莫斯科的同居”。毛岸青用俄文写了一部分,中文写了“给亲爱的老太爷”,也加了一句“请不要忘记我们在莫斯科的同居”,落款是“您的小孩子永寿(毛岸清)。杨至成把这个照片带回去给毛主席看了,毛主席当时也很感动。

伟人也是一个好父亲

记者要求杨子江给父亲杨至成的一辈子做个总结,杨子江思考了一会说父亲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贡献总结起来有“六个第一”:

一是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二是设计制造了红军的第一身军装;三是开辟了红军苏区第一条邮政通道;四是开通了红军第一个电讯系统;五是在1932年成立了红军第一所后勤学校;六是制订了红军第一部供给标准。

谈到建国后父亲的贡献,杨子江说最直接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杨至成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长,那时两湖两广是全国最富裕的省,在杨至成的领导下,包括两湖两广在内的六个省,往抗美援朝前线调运了大量粮食油料和棉衣、单衣、棉被等军需物品500万套。

此外,杨至成还在我军建设史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战争时期和和平年代组织成立了十几所军事学校,并为军事科学院等院校建造了一流的校园,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员队伍,组织编撰了我军很多重要的军事后勤教材等等。

谈到父亲的为人时,杨子江多次强调的词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说别人都称父亲是一个“好老头”,父亲在苏联学习时,对小字辈非常关心爱护,毛岸青、毛岸英和周恩来的干女儿孙维世、朱德的女儿朱敏、林伯渠的女儿林利等人都称他为老太爷。

在杨子江眼里,杨至成也是一个好父亲。杨子江兄弟姐妹七人,父亲从来没有打过骂过他们,还很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每周要求他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时候杨至成开完会,会顺道去杨子江他们的学校里转转,和老师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子江兄弟姐妹七人,有五人都在部队服役过。杨子江从小就想参军。1966年,杨至成去世前找杨子江谈话,问他的理想志向,杨子江说自己想到部队里去。父亲就叮嘱他:到部队要好好干,要吃苦耐劳。杨子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一直在部队干到退休。他说父亲是中国共产党一名优秀的老党员。从井冈山斗争开始,他大部分时间都战斗在后勤工作的岗位上,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40多年的奋斗中,他出生入死,历尽艰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建立了众多勋劳,受到党、军队和人民的尊敬。

杨子江通过父亲的一生,看到了他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信念。“父亲有很高的觉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时时事事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地走过了作为杰出共产主义战士光辉的一生。”杨子江认为父亲给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忠于党,忠于人民军队,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

猜你喜欢

后勤红军
后勤服务
少寨红军桥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盛开只等红军来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十送红军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
后勤服务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