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小熊猫的妈妈叫大熊猫
2014-07-17陈立凤
陈立凤
竹林不远处的山坡上,一群猴子悠闲地晒着太阳。
猴群里,小猴儿聪聪在同伴身上找盐粒,就像是抓虱子,还不断地把盐粒往嘴里送。突然,从竹林里传来一阵哭声:“呜呜……”
聪聪说:“听,好像有人在哭。”说完,他离开同伴,快速朝哭声跑去。
竹林边缘,大熊猫妈妈蜷作一团,两手捂着眼睛伤心地哭着。聪聪跑上前问:“熊猫阿姨,你为什么哭啊?”大熊猫妈妈抹着哭花的脸说:“我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我的宝宝不见了。”“别着急,我帮你去找,看你把眼睛都哭黑了。”
见聪聪这么好心,大熊猫妈妈就想告诉他,自己的眼圈本来就是黑的,可急性子的聪聪几下子就跃出去很远了。
聪聪想:站得高望得远,我还是到高处去找吧。于是,聪聪就往山顶跑。
路上,聪聪遇到一只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的动物。聪聪不认得,就问:“四不像,你看到小熊猫了吗?”那动物见聪聪这么没礼貌,白了一眼没理他。
聪聪挠了挠头,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就礼貌地说:“刚才对不起,是我没礼貌,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请问,你看到小熊猫了吗?”那动物见聪聪认错了,就和蔼地说:“呵呵,没关系,知错能改就好。我叫麋鹿,刚才在山谷里,我看到有只小熊猫,你去那边看看吧。”
聪聪谢过麋鹿就向山谷这边跑来。
“哇,山谷里,动物还真多呢!”聪聪一边感叹一边寻找,可他瞅谁都不像大熊猫妈妈的孩子,得找和大熊猫妈妈长得差不多的才能问啊,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聪聪也犯难了。
“哦,对了,可以喊名字嘛。”聪聪拍拍脑壳自言自语地说,“小熊猫,小熊猫,谁是小熊猫?”
“我,我是,找我有事吗?”一只全身长着棕红色绒毛的“小猫”坐在地上向聪聪挥手。
聪聪早就看到他了,当时他坐在地上舔脚掌,并用脚掌来擦脸。粗粗的尾巴上有黄白相间的环纹,长得和大熊猫妈妈一点儿都不像。
聪聪忙跑上前问:“你、你确实叫小熊猫?”
“对呀,我就叫小熊猫。”旁边其他动物也附和着说地上坐着的就是小熊猫。
聪聪想:既然大家都说他是小熊猫,那肯定不会错了,先把他带回去再说。就跟小熊猫说:“你妈妈找不到你都急哭了,赶紧跟我去找妈妈。”说完,抱起小熊猫就向竹林奔去。
等聪聪把小熊猫带到大熊猫妈妈跟前的时候,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的。他一把将小熊猫放到大熊猫妈妈面前说:“我把你的孩子给找回来了。”
“啊?这不是我的孩子。”大熊猫妈妈惊讶地说。小熊猫看到大熊猫妈妈长着大大的黑眼圈,害怕地躲到聪聪身后,怯怯地说:“她不是我的妈妈。”
大熊猫妈妈摊开手掌说:“看,这才是我的宝宝。”聪聪看见一只没有毛的粉嘟嘟的小肉团在大熊猫妈妈的手上蠕动。
聪聪傻眼了,心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小熊猫和大熊猫的名字只相差一个字,那么小熊猫肯定是大熊猫生的,小熊猫长大了以后就跟大熊猫一样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小熊猫与大熊猫虽然同名为“熊猫”,却是不同类的两种动物,它们之间没有亲属关系。
大熊猫,古代叫貘、白熊、食铁兽等,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小熊猫,又名红熊猫、红猫熊、小猫熊、九节狼等,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分布在中国南方及喜马拉雅山麓的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属于食肉目、浣熊科。它酷似家猫,但比家猫更肥壮,头短而宽,吻部较突出,两耳向前伸展,尾长超过体长,尾巴上有棕红、白色相间的九个环纹。
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叫法。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熊猫标本,说明牌上自左至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是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人们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繁殖困难”一直被作为新闻标题用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其实,这是个误区。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能够生存到今天,充分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只是由于其受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它目前处于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形态构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学家对这种动物的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把它与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类,有的又把它独立地列为大熊猫科。但无论是小熊猫还是大熊猫,其食物99%均由竹子组成。
(编辑 文 墨)
竹林不远处的山坡上,一群猴子悠闲地晒着太阳。
猴群里,小猴儿聪聪在同伴身上找盐粒,就像是抓虱子,还不断地把盐粒往嘴里送。突然,从竹林里传来一阵哭声:“呜呜……”
聪聪说:“听,好像有人在哭。”说完,他离开同伴,快速朝哭声跑去。
竹林边缘,大熊猫妈妈蜷作一团,两手捂着眼睛伤心地哭着。聪聪跑上前问:“熊猫阿姨,你为什么哭啊?”大熊猫妈妈抹着哭花的脸说:“我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我的宝宝不见了。”“别着急,我帮你去找,看你把眼睛都哭黑了。”
见聪聪这么好心,大熊猫妈妈就想告诉他,自己的眼圈本来就是黑的,可急性子的聪聪几下子就跃出去很远了。
聪聪想:站得高望得远,我还是到高处去找吧。于是,聪聪就往山顶跑。
路上,聪聪遇到一只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的动物。聪聪不认得,就问:“四不像,你看到小熊猫了吗?”那动物见聪聪这么没礼貌,白了一眼没理他。
聪聪挠了挠头,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就礼貌地说:“刚才对不起,是我没礼貌,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请问,你看到小熊猫了吗?”那动物见聪聪认错了,就和蔼地说:“呵呵,没关系,知错能改就好。我叫麋鹿,刚才在山谷里,我看到有只小熊猫,你去那边看看吧。”
聪聪谢过麋鹿就向山谷这边跑来。
“哇,山谷里,动物还真多呢!”聪聪一边感叹一边寻找,可他瞅谁都不像大熊猫妈妈的孩子,得找和大熊猫妈妈长得差不多的才能问啊,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聪聪也犯难了。
“哦,对了,可以喊名字嘛。”聪聪拍拍脑壳自言自语地说,“小熊猫,小熊猫,谁是小熊猫?”
“我,我是,找我有事吗?”一只全身长着棕红色绒毛的“小猫”坐在地上向聪聪挥手。
聪聪早就看到他了,当时他坐在地上舔脚掌,并用脚掌来擦脸。粗粗的尾巴上有黄白相间的环纹,长得和大熊猫妈妈一点儿都不像。
聪聪忙跑上前问:“你、你确实叫小熊猫?”
“对呀,我就叫小熊猫。”旁边其他动物也附和着说地上坐着的就是小熊猫。
聪聪想:既然大家都说他是小熊猫,那肯定不会错了,先把他带回去再说。就跟小熊猫说:“你妈妈找不到你都急哭了,赶紧跟我去找妈妈。”说完,抱起小熊猫就向竹林奔去。
等聪聪把小熊猫带到大熊猫妈妈跟前的时候,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的。他一把将小熊猫放到大熊猫妈妈面前说:“我把你的孩子给找回来了。”
“啊?这不是我的孩子。”大熊猫妈妈惊讶地说。小熊猫看到大熊猫妈妈长着大大的黑眼圈,害怕地躲到聪聪身后,怯怯地说:“她不是我的妈妈。”
大熊猫妈妈摊开手掌说:“看,这才是我的宝宝。”聪聪看见一只没有毛的粉嘟嘟的小肉团在大熊猫妈妈的手上蠕动。
聪聪傻眼了,心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小熊猫和大熊猫的名字只相差一个字,那么小熊猫肯定是大熊猫生的,小熊猫长大了以后就跟大熊猫一样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小熊猫与大熊猫虽然同名为“熊猫”,却是不同类的两种动物,它们之间没有亲属关系。
大熊猫,古代叫貘、白熊、食铁兽等,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小熊猫,又名红熊猫、红猫熊、小猫熊、九节狼等,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分布在中国南方及喜马拉雅山麓的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属于食肉目、浣熊科。它酷似家猫,但比家猫更肥壮,头短而宽,吻部较突出,两耳向前伸展,尾长超过体长,尾巴上有棕红、白色相间的九个环纹。
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叫法。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熊猫标本,说明牌上自左至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是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人们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繁殖困难”一直被作为新闻标题用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其实,这是个误区。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能够生存到今天,充分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只是由于其受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它目前处于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形态构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学家对这种动物的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把它与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类,有的又把它独立地列为大熊猫科。但无论是小熊猫还是大熊猫,其食物99%均由竹子组成。
(编辑 文 墨)
竹林不远处的山坡上,一群猴子悠闲地晒着太阳。
猴群里,小猴儿聪聪在同伴身上找盐粒,就像是抓虱子,还不断地把盐粒往嘴里送。突然,从竹林里传来一阵哭声:“呜呜……”
聪聪说:“听,好像有人在哭。”说完,他离开同伴,快速朝哭声跑去。
竹林边缘,大熊猫妈妈蜷作一团,两手捂着眼睛伤心地哭着。聪聪跑上前问:“熊猫阿姨,你为什么哭啊?”大熊猫妈妈抹着哭花的脸说:“我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我的宝宝不见了。”“别着急,我帮你去找,看你把眼睛都哭黑了。”
见聪聪这么好心,大熊猫妈妈就想告诉他,自己的眼圈本来就是黑的,可急性子的聪聪几下子就跃出去很远了。
聪聪想:站得高望得远,我还是到高处去找吧。于是,聪聪就往山顶跑。
路上,聪聪遇到一只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的动物。聪聪不认得,就问:“四不像,你看到小熊猫了吗?”那动物见聪聪这么没礼貌,白了一眼没理他。
聪聪挠了挠头,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就礼貌地说:“刚才对不起,是我没礼貌,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请问,你看到小熊猫了吗?”那动物见聪聪认错了,就和蔼地说:“呵呵,没关系,知错能改就好。我叫麋鹿,刚才在山谷里,我看到有只小熊猫,你去那边看看吧。”
聪聪谢过麋鹿就向山谷这边跑来。
“哇,山谷里,动物还真多呢!”聪聪一边感叹一边寻找,可他瞅谁都不像大熊猫妈妈的孩子,得找和大熊猫妈妈长得差不多的才能问啊,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聪聪也犯难了。
“哦,对了,可以喊名字嘛。”聪聪拍拍脑壳自言自语地说,“小熊猫,小熊猫,谁是小熊猫?”
“我,我是,找我有事吗?”一只全身长着棕红色绒毛的“小猫”坐在地上向聪聪挥手。
聪聪早就看到他了,当时他坐在地上舔脚掌,并用脚掌来擦脸。粗粗的尾巴上有黄白相间的环纹,长得和大熊猫妈妈一点儿都不像。
聪聪忙跑上前问:“你、你确实叫小熊猫?”
“对呀,我就叫小熊猫。”旁边其他动物也附和着说地上坐着的就是小熊猫。
聪聪想:既然大家都说他是小熊猫,那肯定不会错了,先把他带回去再说。就跟小熊猫说:“你妈妈找不到你都急哭了,赶紧跟我去找妈妈。”说完,抱起小熊猫就向竹林奔去。
等聪聪把小熊猫带到大熊猫妈妈跟前的时候,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的。他一把将小熊猫放到大熊猫妈妈面前说:“我把你的孩子给找回来了。”
“啊?这不是我的孩子。”大熊猫妈妈惊讶地说。小熊猫看到大熊猫妈妈长着大大的黑眼圈,害怕地躲到聪聪身后,怯怯地说:“她不是我的妈妈。”
大熊猫妈妈摊开手掌说:“看,这才是我的宝宝。”聪聪看见一只没有毛的粉嘟嘟的小肉团在大熊猫妈妈的手上蠕动。
聪聪傻眼了,心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小熊猫和大熊猫的名字只相差一个字,那么小熊猫肯定是大熊猫生的,小熊猫长大了以后就跟大熊猫一样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小熊猫与大熊猫虽然同名为“熊猫”,却是不同类的两种动物,它们之间没有亲属关系。
大熊猫,古代叫貘、白熊、食铁兽等,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小熊猫,又名红熊猫、红猫熊、小猫熊、九节狼等,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分布在中国南方及喜马拉雅山麓的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属于食肉目、浣熊科。它酷似家猫,但比家猫更肥壮,头短而宽,吻部较突出,两耳向前伸展,尾长超过体长,尾巴上有棕红、白色相间的九个环纹。
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叫法。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熊猫标本,说明牌上自左至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是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人们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繁殖困难”一直被作为新闻标题用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其实,这是个误区。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能够生存到今天,充分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只是由于其受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它目前处于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形态构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学家对这种动物的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把它与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类,有的又把它独立地列为大熊猫科。但无论是小熊猫还是大熊猫,其食物99%均由竹子组成。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