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2014-07-17任天军
任天军
1973年,他出生在山东莱芜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可他从小就对宇宙充满好奇。4岁的时候,他就经常缠着父母问:“星星为什么一闪一闪的,能不能把它们摘下来?”面对荒诞不经的问题,只上过初中的父亲和没有文化的母亲从来没有给予半句指责,微笑着告诉他:“好好学习,长大就明白了。”
他总是对任何东西保持着好奇,在自由的环境中,他无拘无束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就像一个野孩子,整天不是上山捉鸟,就是下河捞鱼。小学升初中居然因为“玩过了头”,未被录取,而是成了教室里的插班生。
也许是小时候的探索,他对物理特别喜欢。因为酷爱物理,他的物理成绩越来越好,不断得到老师的鼓励,学习起来更加起劲。他觉得物理学习就是玩,先弄清基本概念,观察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他就在脑子里思考,形成动态的物理图像,最后才做题。他说:“把学习当作玩很有趣,人只有玩的状态下,最专注,效率也最高。”
1990年,为了自己喜欢的物理,他在高考第一志愿4个专业全填了中国科大的物理专业。刚进大学时,秉性贪玩的他很紧张,因为班上同学个个都是佼佼者,他经常通宵到教室学习,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大三,他选择了当时国内最前沿的量子光学。由于课程不多,他小时候的玩性又冒了出来。他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有次玩了三天两夜不休息,连导师主讲的《量子光学》也没考好。他的导师郭光灿把他狠批了一顿,还以他同学的优异表现来刺激他。导师还要求他研读文献,研究BEC理论。他这才专心于学习与科研。
尽管科研上得到严格的训练,发表了一些论文,但他觉得理论研究太枯燥,不适合爱玩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他觉得BEC理论研究已有70多年了,很难有大的突破。1999年博士毕业留校后,他转做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面对导师的疑虑,以前没学过的他笃定地认为自己一定能行。又回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动手实验的阵地,他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从2001年开始,实验室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其中实验验证KS理论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但好折腾的他,为了让喜欢物理的学生好好在这里玩,牵头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平台。但由于各个实验平台研究方向不同,一切从零开始,再加上以玩的心态搞科研,不重视产出,好几年出不了成果,受到了身为实验室主任的郭光灿导师和其他人的质疑。他开始思考,做物理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觉得物理研究不是不能有玩的心态,但玩就要玩出境界。他入迷一般投入自己的研究,每天上午8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回家,天天如此,没有周末,他成为实验室里最勤奋的人。
多年的辛勤探索和积累,终于换来柳暗花明。2009年以来,他带领自己的实验小组首次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挑战玻尔互补原理设定的传统界限;实验验证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实验实现8光子纠缠态并完成八方量子通信复杂性实验研究;实验发现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所破坏并验证关联的突变现象,观测到量子纠缠的突然死亡和再生现象;首次实现单光子偏振态的固态量子存储,99.9%的存储保真度创造世界最高水平。他的这些成果引起国内外量子信息科学界的关注。近段时间,他连获大奖,继去年获得王大珩光学奖之后,今年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是的,他就是中国青年物理学家李传锋。在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他说:“一个人的奋斗路上,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