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表格读懂诗歌中的叙事写景
2014-07-16章超
章超
摘 要: 针对后进生读不懂写景叙事类诗歌的问题,本文引导学生以“在写景的句子中列出名词及其特点,在叙事的句子中列出动词及其时态”的方法加以细读,并画出表格加以分析,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初步读懂惑性诗歌。
关键词: 诗歌 表格 写景叙事
对于大部分语文学习存在问题的后进生来说,鉴赏写景叙事诗歌的症结在于:读不懂。造成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读的时候太粗,扫一眼后猜个大概意思,不能逐字阅读;2.理不清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传统做法是老师把诗歌内容详细耐心地解释给学生听,期望长此以往,学生听多了,就具备了读懂诗歌的“语感”。这种方法对具有文学修养的同学比较管用,对于理科思维较强的学生就收效甚微,一遇到新诗歌,往往又读不懂。
本文提出用画表格的方法强制学生仔细阅读诗歌,让那些具有理科思维的学生逐字阅读,通过这种精密细致的分析方法,看清名词、动词、形容词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正确解读。
一、写景的句子,列出名词及其特点
诗歌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懂意象的感情色彩,就能演绎出作者的情感。由于诗歌中倒装及跳跃修饰的关系,学生在寻找意象时往往会漏点,甚至找不到修饰的词。因此,让学生“在写景的句子中找名词及其特点,并用表格罗列”是一个实际可行的办法,能够“逼迫”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阅读,把握每一个细节线索。
【例】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首先找出全部名词,得到“灯”、“雨”、“竹”、“烟”,然后找该名词的相应特点,得到“孤”、“寒”、“深”、“暗”,列表如下:
这些意象渲染了一幅悲凉、暗淡、凄寂、凄怆的画面。
由于隔着动词,部分同学会漏掉“雨”、“烟”的特点,但用列表分析,一个萝卜一个坑,就不会有漏点。而且通过表格,把名词及其特点放在一起,可以得出这两句的正常语序:“孤灯照寒雨,深竹浮暗烟。”理清语序对理解诗歌大有帮助。
接着,继续思考表格中的名词及其特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他都很容易理解,唯独“竹”的特点为什么是“深”呢?答案就在表格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上述表格名词间的逻辑关系,因为“雨”,夜雨打湿了竹子,竹子的颜色才变深了。
二、叙事的句子,列出动词及其时态
在叙事的句子中,最困扰学生的就是时态,找出时态,就能读懂虚实。正确列出动词及其时态,就可以分析出叙事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有时诗歌会明确提示时态,如“明日巴陵道”中的“明日”,而更多的时候需要用到分析技巧。
1.一句诗中,往往只能有一个时态。
【例】天涯去住泪沾巾,(《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首先找出该句中的全部动词,得到“去”、“住”、“沾”三个。“沾”字的时态是最好找的,联系上下句可以得出是写分别时的泪流满面之状,所以是现在式。如果不能理解“去”、“住”的时态,第二句就读不懂,全诗就读不懂。根据“一句诗中,往往只能有一个时态”的规则,推理得出“去”、“住”也是现在式,并将整首诗列表如下:
“去”是“离开”的意思,“住”是“淹留、停驻”的意思,都是分别时发生的。本诗的题目叫《峡口送友人》,由此可知,“去”的是友人,“住”的是作者。同是为客,之前共同来到万里之外的天涯,现在朋友又要走了,新友已成故人,作者则由原来的客人“翻成”送行的主人,除送别之悲外更添一层羁旅漂泊、世事沧桑、沉痛无奈的悲慨。
2.送别诗中的地点暗示时态。
送别诗的地点一般分为以下三类:分别地、途径地、目的地。其中只有“分别地”是实际发生的,是实写;其他两个地点都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例】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王昌龄)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忆”字,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过去式,如果无法正确判断时态,就无法读懂诗歌。我们可以利用地点推导时态。这首诗的送别地是“江楼”,友人即将乘舟远行。后文的“潇湘”泛指水路,因此是途径地,时态就是未来时。作者设想友人别后的情形用“忆”来总领,“忆”应做“遥想”解。列表如下:
理解本诗还剩最后一个关键,就是谁在听。是作者想念魏二睡不着,还是魏二想念作者睡不着?
因为题目叫《送魏二》,所以作者留在有江楼的城里,魏二则从水路远行。只有偏远少人的自然之地,才会有猿啼。而且“猿”往往和“江”联系在一起,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所以乘舟远行,听到“清猿”,独自一人留在“潇湘”,对月思念,辗转难眠的,必定是魏二。不说自己思念对方,而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落笔对方,用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代为之思,诗歌的情感意蕴更深远。
三、表格分析法的意义
1.提高阅读诗歌的效率。
对于那些语感并不是很好的后进生来说,阅读诗歌往往囫囵吞枣,扫一眼过去,看懂几个词语,猜猜大意,凭主观臆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算能初步读懂,也难以读透,如忽视诗人情感的转折、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叙事的虚实等。
传统方法是引导学生字字落实地阅读,强调诗歌中每一个字都很重要。这样固然可以使学生放慢阅读速度,却无法提高阅读效率。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断层的美,修饰词未必紧接着被修饰词,很多语序都是颠倒的,叙事也是跳跃的,死板地按顺序字字阅读,并不能真正读懂诗歌。
表格分析法能正确而深入地读懂诗歌。写景的句子里先找出所有名词,然后找到对应的修饰词,就能把握意象的特征;叙事的句子里先找出所有动词,然后找出对应的时态,就能把握叙事脉络。这种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阅读方法,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在放慢阅读速度的同时,提高阅读精度。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读鉴赏的能力。
传统教授诗歌的方法都是先把诗歌归类,并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对特定词产生敏感度,如看到“渔”、“武陵”就想到归隐,看到“妆镜”、“丁香”就想到闺怨等,可惜这招在现在的高考中越来越难以奏效。
当今高考避免模式化,要求“考”学生的语文素养,“考”他们究竟能否读懂诗歌。典型的,能够被简单分类的诗歌越来越少,敏感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面对这么多“不典型”、“不敏感”的诗歌,读懂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读鉴赏的能力。
表格法让教师告别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角色,转而授人以渔。表格法给学生独立分析提供了切入口,容易上手,并可一目了然,助其理清诗词中的逻辑关系,及时发现矛盾,纠正误读之处,使学生潜下心来,真正下工夫研究文本,提高古诗词解读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