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经济林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14-07-16李玉燕
李玉燕
摘 要:介绍了池州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依靠科技、培植龙头企业,加强科学规划等对策,为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池州市;经济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100-02
经济林是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林种。同时也是林业三大效益统一性很强的林种,发展经济林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池州市经济林应采取何种对策,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值得关注。
1 经济林发展简况
经济林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效益高、适宜农户经营的优势。近年来,池州市经济林造林面积以较快的速度推进。据统计,经济林面积为18 981hm2,其中:板栗3 158hm2,枣937hm2,桃1 267hm2,梨829hm2,李943hm2,油茶975hm2,油桐546hm2,山苍子856hm2,香椿967hm2,珍珠菜1 237hm2,山茱萸1 538hm2,杜仲1 858hm2,青檀3 870hm2。引进桃、枣、杏、李、梨等优良品种达近20多种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今后的发展重点将会转移到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上。青阳县引种并大面积栽植桃、李,贵池区种植大户“九五”星火计划带头章方忠成功引种栽培杏(金太阳、凯特)、葡萄(美人指)、枣(冬枣、梨枣)石榴、油桃、甜柿、枇杷等10余个品种;东至县成功选育了省级优良品种历山佛桃,“节节红”三季板栗新品种;石台县正在进行山茱萸单株优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通过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全市经济林总产量达34 839t,其中板栗2 838t,桃3 591t,梨2 672t。全市年经济林产值达28亿元。有少数种植专业户已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如贵池区章文忠承包7.87hm2土地发展高、新、优果木林,年收入均在60万元左右,石台县横渡乡石桥铺村民组15户,67人,户户种植经果林,经果林收入已成为该村民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东至县泥溪乡林业站股份制发展“节节红”三季板栗苗及造林110hm2。
2 经济林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粗放 池州市林农经济林产业发展还处于零打碎敲自发阶段,没有形成出高标准、高规格。成规模的经济林基地,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林农之间相对独立分散。生产管理上存在重造轻管、粗放经营现象,导致减产、减收;普遍没有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单产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经济林的发展。
2.2 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全市经济林生产大多仍偏重于一家一户分散式的经营,还沿袭“树随地走,分户经营”的传统种植管理方法,缺少集中连片的规模发展,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市场要求差之甚远。采收后商品化贮藏率低,加工方面经验不足。林农对经果林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重视程度很不一致。加之林农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经济林果品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品质下降,附加值低。
2.3 品种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 2013年,我们先后在东至、石台、青阳、贵池等地,利用0.5a时间调研发现,经果林在品种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低档果品较多,高档精品较少;大众品种较多,名特优新品种较少;季节性果品较多,错季果品较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有些地形起伏不平,地貌复杂多样,给抗旱排涝、施肥、管理和交通运输增加了难度;有些地方水资源严重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发展速度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2.4 科学管理缺乏 经实地调查发现,全市多数经济林长期处于造而不管,没有把经济林作为主导产业,任其自然生长,连粗放的管理都跟不上,更谈不上科学管理了。那种靠天收,肥不施、枝不剪、草不除、土不松、病虫害不及时防治等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导致大面积的幼龄果树挂果迟,水肥不能及时跟上林果的生长需要,造成果品口味不佳的现象。
3 经济林发展对策
面对池州市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独特的地理条件,应以退耕还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项目实施为契机,,走出一条“发展一业,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经济林发展之路。针对池州市经济林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池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相应对策。
3.1 科学规划,提高效益 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科学规划”的原则,决不能盲目发展。每一个品种都有自己的适生范围和生长结实特性,在对这些特性没有完全了解之前,应该先行试栽,待认为可行时再发展。力求发展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阶段、不同产品的发展情况,科学制定经济林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注重加快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又注重提高产业经营水平,按照区域布局,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 改变种植模式,优化品种结构 池州市发展经济林,走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的路子势在必行。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够创造好的效益,只有进行集约化栽培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只有实现基地化生产才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有利于开拓市场。开展联户种植,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国家政策允许进行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原有的“企业+农户”的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利益矛盾,效果并不理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经济林木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它不仅能提供优质的食品,还能生产药材和许多工业原料,这些原材料一般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市各地要根据当地特点,逐步调整优化全市的经果林品种结构,开发利用名特优经济林资源。尤其是要注重稀有或特有经济林木的开发,这些资源的市场前景更广阔。从长远看,应加强乡土经济林资源的研究、管护,培育选择具有池州特色的新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注意各树种、品种间的合理搭配,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搭配、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之间的搭配、木本药材树种、果品树种和工业原料树种之间的搭配,干果和鲜果树种的搭配等等。通过树种、品种之间的合理搭配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解决管理、采收和加工等方面的矛盾。这也是提高经济林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潜力所在。
3.3 转变观念,强化培训 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池州市经济林迅速发展的一大障碍。当务之急是将农户过去那种“重栽轻管”的消极思想转变为“三分造七分管”的积极思想,让他们明白后期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在提高经济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让林农在果树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果品贮藏、保鲜等技术上有新的突破。逐步推广果树地膜覆盖、果实套袋、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林粮间作等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增加林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主管部门要全程跟踪服务,力争把果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4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要改革服务机制,改善服务条件,充实镇、村两级服务人员,支持、鼓励蹲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在抓好林业队伍自身知识更新的同时,增强和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水平。要大力发展民间的综合服务网络,为果品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引导经济林主产区率先成立产销协会、合作社等行业中介组织,加强技术信息服务。让广大经营者成为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1]肖正东,佘诚棋.安徽不同区域林农复合经营发展现壮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3,2:43-47.
[2]程鹏,黄荣来,傅军,等.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廖灵芝,李显华.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12,1:10-12.
[4]郭宏伟,江机生.林下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J].林业经济,2011,9:6-9. (责编:徐焕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