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县旱地春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

2014-07-16周邦兵汤德祥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麦秸氮肥籽粒

周邦兵 汤德祥

摘 要:在铜陵县灰沙潮土上,通过“3414”试验,分析了本区域春小麦肥料效应,初步探讨了N、P、K肥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氮肥是春小麦产量增加和千粒重降低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氮磷钾间交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综合考虑,每667m2小麦N、P、K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2kg、5kg、6kg。

关键词:小麦;“3414”试验;肥料效应;铜陵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59-03

铜陵县沿江区域旱地原有种植模式主要为棉花、油菜轮作,随着土地流转及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传统种植模式已发生改变,小麦已经成为本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在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小麦生产一直集中在沿淮和淮北地区,长江流域小麦生产缺少针对性专项试验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探索铜陵县沿江区域旱地春小麦生产的肥料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铜陵县胥坝乡,属长江冲积物潮土类灰沙潮土亚类灰沙潮土土种,土壤理化性状如下:有机质8.8g/kg、碱解氮73mg/kg、有效磷27mg/kg、速效钾106mg/kg。在本试验前已经连续3a小麦-大豆轮作,上季作物为黄豆,品种为徐豆14,产量180kg/667m2。

1.2 试验设计 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以氮、磷、钾3因素为基础,按0~3共计4个水平,每重复14个处理,共3次重复(各肥料水平编码及用量见表1)。以经验基础上推荐施肥量为2水平(折合每667m2施用

N 12kg、P2O55 kg、K2O 8kg),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净面积33m2,处理及重复之间间隔0.4m,处理与保护行间隔0.5m。供试肥料为尿素(安庆)含N46.3%、过磷酸钙(铜陵)含P2O5 12%、氯化钾(加拿大)含K2O 60%,其中磷钾肥全部基施,氮肥按基肥∶腊肥∶穗肥5∶2∶3比例施用。

1.3 试验实施 10月26日小区划定,基肥施用,单独旋耕;10月28日机条播,小麦品种扬麦13,用种量10kg/667m2;次年1月10日追施腊肥,4月15日追施穗肥,5月25日收割。小区采用实收计产,每小区单独用尼龙网袋盛装,晾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3%以下扬尽杂质单独称重。

受条件限制,籽粒、秸秆N、P、K含量、穗粒数、千粒重、麦秸/籽粒等测定仅对处理1、2、4、6、8进行取样分析,形成空白区、NPK单元素缺素区、2水平完全施肥区之间的对比。取样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整株拔取在每个小区具有代表性的单粒麦粒形成的完全植株10株以上,网袋盛装单独晾晒,手工脱粒计数、称重,实验室N、P、K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除处理2产量较对照减产(5%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处理产量均明显增产,增产幅度在23.96%~40.15%。在当前的施肥水平下,处理6的肥料配比具有获得较高田间产量能力,在3因素肥料试验中,氮肥水平是决定产量高低的最重要因子,在一定的施氮水平下,合理配比磷钾肥也能获得一定幅度的增产,甚至可以使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2 不同处理对每穗粒数、千粒重和麦秸/籽粒质量比的影响 (1)对每穗粒数的影响:由表3可知,仅处理1、2和处理6差异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只统计了平均穗粒数,而未考虑整株小麦总粒数之间差异。(2)对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的影响:由表3可知,处理1、2之间,处理4、6、8之间差异不明显,说明氮肥增加对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降低影响明显,在一定氮肥水平下,小麦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无明显差异,磷钾肥对籽粒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影响不明显。

2.3 不同处理对植株相应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籽粒全氮、麦秸全氮不同施氮水平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同一施氮水平处理间无差异;全磷处理间无差异。籽粒全钾处理间无差异,麦秸全钾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但麦秸全钾含量与施钾量并不明显相关,而与氮肥水平相关(表3)。

2.4 不同处理对收益的影响 按小麦2.24元/kg、N 5.22元/kg、P2O5 7.5元/kg、K2O 6.0元/kg计算。处理6与对照相比增加收益和净增收益均为最高,处理9次之,处理7增加收益列第3位(表1),因而,净增收益位次可能受投入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2.5 肥料效应方程

2.5.1 三元二次综合效应方程

Y=330.41+19.83N+4.19P+8.29K+1.06NP+0.423 465NK-1.27PK-0.93N2-0.54P2-0.58K2。R2=0.978 4,F=20.09大于F0.01=14.66,回归关系极显著,每667m2 N、P2O5、K2O的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10.95、10.17,0、0,18.08、12.09kg,对应的产量分别为500.06kg、496.45kg。

2.5.2 一元二次单因素效应方程

2.5.2.1 氮肥 Y=315.37+30.11N-1.02N2。R2=0.960 6,每667m2 N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14.77kg、14.56kg,对应产量分别为537.74kg、537.69kg。

2.5.2.2 磷肥 Y=500.33+16.55P-1.75P2。R2=0.652 0,每667m2 P2O5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4.73kg、4.64kg,对应每667m2产量分别为539.45kg、539.44kg。

2.5.2.3 钾肥 Y=502.62+13.36K-1.08K2。R2=0.751 5,每667m2 K2O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6.16kg、5.99kg,对应每667m2产量分别为543.79kg、543.75kg。

总体来说,在本试验中三元二次方程虽将交互作用考虑其中,但拟合结果与实际产量差距较大,所推荐的施肥量与实际也存在较大偏移。一元二次单因素方程所拟合产量和实际产量相近,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是对三元二次方程的有效补充,但其不足之处是不能量化交互作用,方程所拟合结果相比实际产量偏低。与北方小麦产区相比,本地适期早播肥料充足地块小麦穗粒数特别是主茎穗粒数基本在70粒以上,小麦成熟收获期间风雨多,小麦倒伏风险大,在本试验中虽有意降低氮肥2水平用量,推迟穗肥施用时间,但在准备收割前风雨造成氮肥2、3水平处理均出现不同程度倒伏。

3 讨论

本试验中处理6产量、效益均为最高,但小麦倒伏是制约通过增加氮肥用量提高产量的主要因素,因而在当前的田间管理中,如何做到适量增加播量,以提高有效穗数,减少穗粒数;及时合理化控,降低植株高度,增加茎秆机械强度;合理降低氮肥用量或改变氮肥施用时期,协调植株营养生殖生长,优化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措施,有待通过进一步的田间试验来验证。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在铜陵县灰沙潮土上,通过“3414”试验,分析了本区域春小麦肥料效应,初步探讨了N、P、K肥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氮肥是春小麦产量增加和千粒重降低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氮磷钾间交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综合考虑,每667m2小麦N、P、K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2kg、5kg、6kg。

关键词:小麦;“3414”试验;肥料效应;铜陵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59-03

铜陵县沿江区域旱地原有种植模式主要为棉花、油菜轮作,随着土地流转及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传统种植模式已发生改变,小麦已经成为本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在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小麦生产一直集中在沿淮和淮北地区,长江流域小麦生产缺少针对性专项试验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探索铜陵县沿江区域旱地春小麦生产的肥料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铜陵县胥坝乡,属长江冲积物潮土类灰沙潮土亚类灰沙潮土土种,土壤理化性状如下:有机质8.8g/kg、碱解氮73mg/kg、有效磷27mg/kg、速效钾106mg/kg。在本试验前已经连续3a小麦-大豆轮作,上季作物为黄豆,品种为徐豆14,产量180kg/667m2。

1.2 试验设计 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以氮、磷、钾3因素为基础,按0~3共计4个水平,每重复14个处理,共3次重复(各肥料水平编码及用量见表1)。以经验基础上推荐施肥量为2水平(折合每667m2施用

N 12kg、P2O55 kg、K2O 8kg),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净面积33m2,处理及重复之间间隔0.4m,处理与保护行间隔0.5m。供试肥料为尿素(安庆)含N46.3%、过磷酸钙(铜陵)含P2O5 12%、氯化钾(加拿大)含K2O 60%,其中磷钾肥全部基施,氮肥按基肥∶腊肥∶穗肥5∶2∶3比例施用。

1.3 试验实施 10月26日小区划定,基肥施用,单独旋耕;10月28日机条播,小麦品种扬麦13,用种量10kg/667m2;次年1月10日追施腊肥,4月15日追施穗肥,5月25日收割。小区采用实收计产,每小区单独用尼龙网袋盛装,晾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3%以下扬尽杂质单独称重。

受条件限制,籽粒、秸秆N、P、K含量、穗粒数、千粒重、麦秸/籽粒等测定仅对处理1、2、4、6、8进行取样分析,形成空白区、NPK单元素缺素区、2水平完全施肥区之间的对比。取样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整株拔取在每个小区具有代表性的单粒麦粒形成的完全植株10株以上,网袋盛装单独晾晒,手工脱粒计数、称重,实验室N、P、K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除处理2产量较对照减产(5%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处理产量均明显增产,增产幅度在23.96%~40.15%。在当前的施肥水平下,处理6的肥料配比具有获得较高田间产量能力,在3因素肥料试验中,氮肥水平是决定产量高低的最重要因子,在一定的施氮水平下,合理配比磷钾肥也能获得一定幅度的增产,甚至可以使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2 不同处理对每穗粒数、千粒重和麦秸/籽粒质量比的影响 (1)对每穗粒数的影响:由表3可知,仅处理1、2和处理6差异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只统计了平均穗粒数,而未考虑整株小麦总粒数之间差异。(2)对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的影响:由表3可知,处理1、2之间,处理4、6、8之间差异不明显,说明氮肥增加对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降低影响明显,在一定氮肥水平下,小麦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无明显差异,磷钾肥对籽粒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影响不明显。

2.3 不同处理对植株相应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籽粒全氮、麦秸全氮不同施氮水平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同一施氮水平处理间无差异;全磷处理间无差异。籽粒全钾处理间无差异,麦秸全钾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但麦秸全钾含量与施钾量并不明显相关,而与氮肥水平相关(表3)。

2.4 不同处理对收益的影响 按小麦2.24元/kg、N 5.22元/kg、P2O5 7.5元/kg、K2O 6.0元/kg计算。处理6与对照相比增加收益和净增收益均为最高,处理9次之,处理7增加收益列第3位(表1),因而,净增收益位次可能受投入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2.5 肥料效应方程

2.5.1 三元二次综合效应方程

Y=330.41+19.83N+4.19P+8.29K+1.06NP+0.423 465NK-1.27PK-0.93N2-0.54P2-0.58K2。R2=0.978 4,F=20.09大于F0.01=14.66,回归关系极显著,每667m2 N、P2O5、K2O的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10.95、10.17,0、0,18.08、12.09kg,对应的产量分别为500.06kg、496.45kg。

2.5.2 一元二次单因素效应方程

2.5.2.1 氮肥 Y=315.37+30.11N-1.02N2。R2=0.960 6,每667m2 N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14.77kg、14.56kg,对应产量分别为537.74kg、537.69kg。

2.5.2.2 磷肥 Y=500.33+16.55P-1.75P2。R2=0.652 0,每667m2 P2O5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4.73kg、4.64kg,对应每667m2产量分别为539.45kg、539.44kg。

2.5.2.3 钾肥 Y=502.62+13.36K-1.08K2。R2=0.751 5,每667m2 K2O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6.16kg、5.99kg,对应每667m2产量分别为543.79kg、543.75kg。

总体来说,在本试验中三元二次方程虽将交互作用考虑其中,但拟合结果与实际产量差距较大,所推荐的施肥量与实际也存在较大偏移。一元二次单因素方程所拟合产量和实际产量相近,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是对三元二次方程的有效补充,但其不足之处是不能量化交互作用,方程所拟合结果相比实际产量偏低。与北方小麦产区相比,本地适期早播肥料充足地块小麦穗粒数特别是主茎穗粒数基本在70粒以上,小麦成熟收获期间风雨多,小麦倒伏风险大,在本试验中虽有意降低氮肥2水平用量,推迟穗肥施用时间,但在准备收割前风雨造成氮肥2、3水平处理均出现不同程度倒伏。

3 讨论

本试验中处理6产量、效益均为最高,但小麦倒伏是制约通过增加氮肥用量提高产量的主要因素,因而在当前的田间管理中,如何做到适量增加播量,以提高有效穗数,减少穗粒数;及时合理化控,降低植株高度,增加茎秆机械强度;合理降低氮肥用量或改变氮肥施用时期,协调植株营养生殖生长,优化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措施,有待通过进一步的田间试验来验证。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在铜陵县灰沙潮土上,通过“3414”试验,分析了本区域春小麦肥料效应,初步探讨了N、P、K肥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氮肥是春小麦产量增加和千粒重降低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氮磷钾间交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综合考虑,每667m2小麦N、P、K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2kg、5kg、6kg。

关键词:小麦;“3414”试验;肥料效应;铜陵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59-03

铜陵县沿江区域旱地原有种植模式主要为棉花、油菜轮作,随着土地流转及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传统种植模式已发生改变,小麦已经成为本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在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小麦生产一直集中在沿淮和淮北地区,长江流域小麦生产缺少针对性专项试验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探索铜陵县沿江区域旱地春小麦生产的肥料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铜陵县胥坝乡,属长江冲积物潮土类灰沙潮土亚类灰沙潮土土种,土壤理化性状如下:有机质8.8g/kg、碱解氮73mg/kg、有效磷27mg/kg、速效钾106mg/kg。在本试验前已经连续3a小麦-大豆轮作,上季作物为黄豆,品种为徐豆14,产量180kg/667m2。

1.2 试验设计 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以氮、磷、钾3因素为基础,按0~3共计4个水平,每重复14个处理,共3次重复(各肥料水平编码及用量见表1)。以经验基础上推荐施肥量为2水平(折合每667m2施用

N 12kg、P2O55 kg、K2O 8kg),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净面积33m2,处理及重复之间间隔0.4m,处理与保护行间隔0.5m。供试肥料为尿素(安庆)含N46.3%、过磷酸钙(铜陵)含P2O5 12%、氯化钾(加拿大)含K2O 60%,其中磷钾肥全部基施,氮肥按基肥∶腊肥∶穗肥5∶2∶3比例施用。

1.3 试验实施 10月26日小区划定,基肥施用,单独旋耕;10月28日机条播,小麦品种扬麦13,用种量10kg/667m2;次年1月10日追施腊肥,4月15日追施穗肥,5月25日收割。小区采用实收计产,每小区单独用尼龙网袋盛装,晾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3%以下扬尽杂质单独称重。

受条件限制,籽粒、秸秆N、P、K含量、穗粒数、千粒重、麦秸/籽粒等测定仅对处理1、2、4、6、8进行取样分析,形成空白区、NPK单元素缺素区、2水平完全施肥区之间的对比。取样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整株拔取在每个小区具有代表性的单粒麦粒形成的完全植株10株以上,网袋盛装单独晾晒,手工脱粒计数、称重,实验室N、P、K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除处理2产量较对照减产(5%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处理产量均明显增产,增产幅度在23.96%~40.15%。在当前的施肥水平下,处理6的肥料配比具有获得较高田间产量能力,在3因素肥料试验中,氮肥水平是决定产量高低的最重要因子,在一定的施氮水平下,合理配比磷钾肥也能获得一定幅度的增产,甚至可以使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2 不同处理对每穗粒数、千粒重和麦秸/籽粒质量比的影响 (1)对每穗粒数的影响:由表3可知,仅处理1、2和处理6差异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只统计了平均穗粒数,而未考虑整株小麦总粒数之间差异。(2)对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的影响:由表3可知,处理1、2之间,处理4、6、8之间差异不明显,说明氮肥增加对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降低影响明显,在一定氮肥水平下,小麦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无明显差异,磷钾肥对籽粒千粒重、麦秸/籽粒质量比影响不明显。

2.3 不同处理对植株相应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籽粒全氮、麦秸全氮不同施氮水平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同一施氮水平处理间无差异;全磷处理间无差异。籽粒全钾处理间无差异,麦秸全钾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但麦秸全钾含量与施钾量并不明显相关,而与氮肥水平相关(表3)。

2.4 不同处理对收益的影响 按小麦2.24元/kg、N 5.22元/kg、P2O5 7.5元/kg、K2O 6.0元/kg计算。处理6与对照相比增加收益和净增收益均为最高,处理9次之,处理7增加收益列第3位(表1),因而,净增收益位次可能受投入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2.5 肥料效应方程

2.5.1 三元二次综合效应方程

Y=330.41+19.83N+4.19P+8.29K+1.06NP+0.423 465NK-1.27PK-0.93N2-0.54P2-0.58K2。R2=0.978 4,F=20.09大于F0.01=14.66,回归关系极显著,每667m2 N、P2O5、K2O的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10.95、10.17,0、0,18.08、12.09kg,对应的产量分别为500.06kg、496.45kg。

2.5.2 一元二次单因素效应方程

2.5.2.1 氮肥 Y=315.37+30.11N-1.02N2。R2=0.960 6,每667m2 N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14.77kg、14.56kg,对应产量分别为537.74kg、537.69kg。

2.5.2.2 磷肥 Y=500.33+16.55P-1.75P2。R2=0.652 0,每667m2 P2O5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4.73kg、4.64kg,对应每667m2产量分别为539.45kg、539.44kg。

2.5.2.3 钾肥 Y=502.62+13.36K-1.08K2。R2=0.751 5,每667m2 K2O最大、最佳用量分别为6.16kg、5.99kg,对应每667m2产量分别为543.79kg、543.75kg。

总体来说,在本试验中三元二次方程虽将交互作用考虑其中,但拟合结果与实际产量差距较大,所推荐的施肥量与实际也存在较大偏移。一元二次单因素方程所拟合产量和实际产量相近,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是对三元二次方程的有效补充,但其不足之处是不能量化交互作用,方程所拟合结果相比实际产量偏低。与北方小麦产区相比,本地适期早播肥料充足地块小麦穗粒数特别是主茎穗粒数基本在70粒以上,小麦成熟收获期间风雨多,小麦倒伏风险大,在本试验中虽有意降低氮肥2水平用量,推迟穗肥施用时间,但在准备收割前风雨造成氮肥2、3水平处理均出现不同程度倒伏。

3 讨论

本试验中处理6产量、效益均为最高,但小麦倒伏是制约通过增加氮肥用量提高产量的主要因素,因而在当前的田间管理中,如何做到适量增加播量,以提高有效穗数,减少穗粒数;及时合理化控,降低植株高度,增加茎秆机械强度;合理降低氮肥用量或改变氮肥施用时期,协调植株营养生殖生长,优化穗粒数与千粒重等措施,有待通过进一步的田间试验来验证。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麦秸氮肥籽粒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籽粒苋的特性和种植技术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玉米机械脱粒籽粒含水量与破碎率的相关研究
踩麦秸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
商麦1619 籽粒灌浆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