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经济走势:宏观不确定性在消退微观不确定性在增加
2014-07-16王德培
王德培
关于2014经济走势,媒体上早已是连篇累牍。然而,不安与焦虑依然广泛存在,分歧与争论始终无法平息。新年伊始,吴敬琏与厉以宁在“50人论坛”上的争论便先声夺人,双方在2014年中国经济状况判断上“各执一词”,一位认为会非常困难,一位则持乐观态度。两位泰斗尚且难成共识,足见预测中国绝非易事。这也难怪国内媒体,已习惯于用“不确定性”来一言以蔽之。不过,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不确定性确实没变,只是前缀开始变了。
具体表现为:宏观不确定性正在消退,简而言之,即是宏观形势“没有不确定性了”。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的不确定性在消退。
首先,美国经济重回增长轨道,但没有重大经济模式性的突破。2013年全球经济版图“北升南降”,美国经济爬坡式增长,2013年增长1.9%,第三季度4.1%更创下两年来最快增速。随着财政拖累效应减退(预算协议与债务上限法案获国会通过,将使财政拖累从2013年约占GDP的1.1%降至2014年的0.1%),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增强(1月份失业率降至6.6%,为2008年10月来最低值,全年预计降至6.5%以下),政策外力效应降低,据美联储预测,美经济2014年增长将在2.8%至3.2%之间,为2005年来最快增速。尽管QE逐步退出考验美经济增长的真实“成色”,但诸多数据已实证了其扩张趋势,经济重回增长轨道根基稳固。不过,美国未从根本上找到攻克金融危机“癌症”的终极解药,复苏倚仗量化宽松、房市股市回暖及家庭去杠杆支撑,虽不能说是昙花一现,但也很难开启焕然一新的局面。
其次,欧洲经济趋稳,但邦联制到联邦制尚无实质性转变。整整六个季度的负增长后,得益于德国外贸逆势强劲增长及欧债重灾国经济改革初见成效,欧元区去年二季度“拨云见日”终现连续正增长,采购经理人指数与消费指数均证明欧洲经济开始复苏。去年11月欧盟秋季预测报告显示,欧盟28国2014年经济增长率将升至1.4%,2015年达到1.9%。2015年,欧盟所有国家将全部实现经济增长,而德、法、英等经济大国将领衔增长。欧洲经济复苏虽稍显脆弱,但拐点性转折初现端倪。然而,当下欧盟更像“各自为政”的邦联制有条件地向共同体让渡部分权力以抱团取暖共度时艰,尚未企及“政经一体”的联邦制高度,但鉴于欧洲精英们已意识到后者才是拯救欧债危机的根本路径,一旦在共识推动下加速,一体化释放的能量足以让欧洲经济傲视全球。
再次,新兴国家底部调整。本轮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西方不亮东方亮”,却终难逃脱危机的多米诺骨牌,自去年来,寒流持续,危机第二季在这些国家全面上演。危机前靠外需,危机中靠发达国家注水以及自身财政刺激的高杠杆化“打鸡血”,如今QE撤退、杠杆萎缩,留给新兴国家的必然是货币贬值与股市大跌,资本外逃、债台高筑、通胀畸高与增长滑坡带来的调整压力,虽高峰已过,但完全消化仍需时日。综上,欧美经济复苏的影响权重将覆盖新兴市场筑底的权重,整体外部环境趋于稳定已成定局。
另一方面,国内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也在消退,经济波动.政策波动都将处于收敛态势。金砖五国中唯有中国幸免于危机第二季,GDP态势趋稳,支撑与打压GDP的诸多因素并存、彼此抵消,故而类似去年“一季度涨、二季度跌、三季度绝望、四季度疲软”影响政策的概率趋小。宏观政策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均趋于明朗且稳定。三中全会之后,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新政府执政风格与改革大方向水落石出,政治清正廉明化、经济负面清单化或将统领未来很长时期的运行架构。此外,再平衡国策率先以全面清剿最败坏社会公平正义的贪腐为突破口,并佐以社保并轨、高考改革等多项关爱民生举措,加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极大缓和了一度剑拔弩张的社会情绪,缓冲了社会矛盾。相对以往,社会暴戾之气渐平,正能量开始抬头,社会态势趋于可控。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微观不确定性却与日俱增。
产业发展的不确定。传统产业去产能程度不确定: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过剩,且表现在方方面面,去产能势头前所未有地坚挺(过剩产能不去,新的经济繁荣不来);另一方面,无论是大市场(要素资源完全市场化配置的内在需求)的基础还是诸侯经济(过剩的始作俑者)都不足以真正地去产能。两者角力、博弈态势取决于问题倒逼程度与调整力度的相对位势,不确定性较强。新经济产业前景不确定:新经济登上历史舞台的势能强大,但扶持上台的梯子极少。光伏业惨淡情势证伪了政府扶持这一主要梯子,市场之梯及各种组合梯(如产业引导基金牵头与民间资本参与等)仍未成气候。
企业模式的不确定。宏观确定性是硬币的两面,它首先建基于中国创富模式的转型,经济由实转虚、内外贸权重变化(外需转内需)、成本由低转高、制度红利消退、官商结伴趋软,这标志着中国正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高阶版本。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原有的敢干、肯干、单干、投机等都难以像以往那样“玩得转”,原来大获成功的企业模式基本被颠覆,做企业,尤其是做实业越来越难。经济转型引致的企业模式自然升级过程,还不幸地遭遇了市场经济与技术革命的双重“清洗”。金融危机洗牌把单纯靠投入扩张的产能过剩企业清洗掉一大批,互联网商机洗牌又把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企业清洗掉一大批。面对金融危机洗牌到互联网商机洗牌,30余年摸爬滚打沉淀下来的企业模式何去何从,难以确定。
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某种意义上商业模式的极限便是企业的极限,不同商业模式决定着企业能长多大。看看小餐馆模式与麦当劳模式便知道,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之于企业可见一斑。然而,就在这个问题上,当下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当金融文明与信息文明拍打人类历史的海岸,工业经济时期极尽荣光的丰田模式、索尼模式都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即便新贵如苹果、Facebook亦小心谨慎,唯恐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成功甚至无法复制,通吃一切、普适的商业模式难觅踪影。因此,碎片化、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将是过渡期的不二选择。这至少带来两大不确定性:既有模式与过渡模式对接;过渡模式最终的转型方向。
而微观不确定性之所以扩大,有其基本逻辑脉络,如宏观环境变了,微观基础未变;背景变了,人的脑子未变……说到底,是历史惯性、现实感受与未来趋势之间存在时空错位,彼此未能匹配。就此而言,宏观与微观不确定性此消彼长,亦不过是阶段性错配,最终还得靠微观调整来坐实宏观确定性。因此,自我调整将是企业的主攻方向。至于怎么调,如同兵法讲究“法无定法,式无定式。因势利导,兆于变化”,关键在于融会贯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既难又不难。
目前传统企业普遍存在强烈的危机感,源于失去了路标,确切地说是坐标,从而迷失了方向。实际上,以上三大不确定性,恰好形成企业调整的三维坐标。一维是选择产业方向,要么在原有产业中深耕细作、纵向运动甚至斜向运动,向高大上升级;要么调转船头、改换门庭,转而追寻代表未来、产能空间远未发掘的创新性产业。一维是调整企业模式,在虚与实、官与商之间找到新的磨合界面。一维是寻找商业模式,重在传统工业经济思维、金融文明思维与互联网思维之间的嫁接、融合。企业根据自身行业地位、资产负债率、经营维度、管理能级,甚至企业家自身心智发展程度等,在这个坐标系中自我定位,便可比较清晰地找到调整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