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先秦诸子选读》与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2014-07-16黄海燕
黄海燕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写作训练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文体,引导学生写好议论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心。新人教版的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是引导学生写好议论文的最好教材。那么,教师如何把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学生的议论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注重先秦诸子散文中精神品质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先秦诸子的高尚道德节操能给我们以指引。孔子为了改善春秋时期混沌的社会局面而周游列国。在周游途中不断受到同样可以称为“智者”的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假如孔子不是因为有着对社会巨大的道德责任感,也许早就中途放弃,打道回府了,即使他和弟子们困在陈蔡郊外,饿得几乎要死的时候,孔子仍然可以气定神闲地为弟子们弹琴、讲故事。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身上最高尚的品质莫过于为了拯救社会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与坚毅。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观点,一生都过着忧国忧民的生活,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到处游说诸侯,屡屡碰壁也丝毫不言弃。孔孟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准则,他们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巨大的光辉,泽被后世。社会文明进步了,也应该把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宝贵一面发扬光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才能写出真诚的、能打动人的文章,而不是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话空话满天飞。
二、用先秦散文的艺术技巧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技能
运用先秦散文中的各种辩论技巧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1.比喻论证
诸子散文非常善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能把深奥难以表达的道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诸子在向诸侯君王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时,为了让国君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政见,常常喜欢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时就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施政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要真正治理好国家必须施行仁政。在诸子散文中,诸如此类的比喻论证方法很多,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在自己的散文中都曾大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鲜明地阐述观点。先秦诸子散文中曾大量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中,孟子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述的中心。在这篇散文中,孟子正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的。
3.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诸子散文中运用很多的一种论证方法。诸子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先假设一种情况,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样使得对方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如庄子的《逍遥游》:“且夫水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在这里,庄子就运用了假设论证法,先假设水不厚就无法承载大舟,风不厚就无法承载大翼,从而阐明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运用假设论证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论证结构更严密。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论证方法。
4.排比论证
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诸子散文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先秦散文常常运用五六组排比,气势磅礴,显示出诸子的雄辩之风。例如,孔子的《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这里,孔子为了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采用了六重排比,使得论证气势非常强。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获得了同样的效果。
5.类比论证
诸子散文中常常用到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方法,类似于诗经中的“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类比论证可以使得观点的阐述更易于为别人所接受,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陈述观点主张,使对方无可辩驳。如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就用到了类比论证方法,“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先说不举一羽是不用力,再说不见舆薪是不用明,从而推导出齐王不保百姓是不用恩,最终才说出他的观点,国君不能称王,并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采用这样的类比论证阐述观点显得水到渠成,非常有说服力。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中使用的这些论证方法和技巧非常值得中学生借鉴。学习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增强文章的思辨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