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美学和文化诗学的融合
2014-07-16谢毓洁
谢毓洁
儿童文学需要大胆创新,要敢于突破,敢于走出习惯的牢笼,把目光聚焦于最有价值的领域。
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空白的领域。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很热闹,人很多,每年都会出版大量的著作,但儿童文学研究却很难出版一部像样的著作。原因有不少,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少儿出版社更愿意出版畅销书,而儿童文学研究也缺乏执著的探索者。
谭旭东一直在儿童文学领域里追求、探究。最近,未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是谭旭东儿童文学研究的又一个学术结晶,其有三方面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究。
一、史学的梳理。虽然本书没有按照时代的轨迹来叙述儿童文学的进程及每个阶段的特点,但从谭旭东的整体叙述中,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现代儿童文学的艺术探索之路,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叙述,隐藏在美学、诗学和文化思考里。这其中有当代儿童文学艺术探索所呈现的景观,有作家的身影,也有优秀作品的解读,还有对历史与时代的映射。因此,虽是一部理论著作,但它有史学的视野和纵深感,也有史家的严谨和精准。在这部著作中,谭旭东的研究不但站在中国现代文化历史发展的轨道上,更是深入到了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隧道底部。因此,很多语言和观点,很有张力,也很有深度和洞察力。
二、美学的尺度。美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探求的是文学的价值关怀,人文关怀。这部著作,就对儿童文学的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做了很好的解读,思路清晰,而且定位准确。可以说,以往的儿童文学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对作品的解读上,甚至很多所谓的理论著作不过是罗列一些儿童文学事件,再按照时间阶段把一些作家作品叙述一下,很少对儿童文学进行美学的定位。其实,儿童文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儿童文学有审美价值,它有独特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和意蕴之美,也有教育价值,它不但是语文教材的主要资源,还是儿童课外读物,在儿童的心理协调和人格塑造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柯云路就写过《童话人格论》的著作。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也不可轻视,它不但反映童心,也让人心返回到童年状态,保持生命初始的美,它还是成年人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着诸多的社会、文化、政治观念。所以,在《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里,谭旭东对儿童文学美学价值的寻觅,是前所未有的。
三、文化诗学的视野。文化诗学是文艺理论界一个重要的名词,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即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文艺现象,透过作品来挖掘其文化内涵,尤其是文化动因,以及其传播与接受的文化机制。这部著作,揭示了儿童文学的内在机制,也揭示了儿童文学的外在机制,把儿童文学放在一个大的文化场域里来思考,来定位,这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就儿童文学论儿童文学,那只能是井底之蛙,永远也脱不了局限和狭隘。这部书把儿童文学研究引入到了一个开放与宽容的学术环境。应该说,早在《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那部著作中,谭旭东就提出了“儿童文学文化诗学”的概念,并且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了童年的建构与儿童文学之路。而他在《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中,则对儿童文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全面的认识,他从出版、阅读和文化等多方面分析了儿童文学的外部环境,也透视了儿童文学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这些不同的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也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和理论逻辑。从这一点来看,谭旭东是了不起的,他完成了一次理论的华丽转身。
当然,最值得欣赏的是本书很巧妙地结合了史学、美学和文化诗学,有跨学科的视野,有大胸襟、大气魄、大情怀,不是为了写而写的学术著作,而是为了创新和探索而写的精心之作。谭旭东不但精于理论研究,还创作和翻译了很多童书,属于“三栖型学者”,他把自身的审美经验与高蹈的文化想象融为一炉,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个性。在书的最后一章里,谭旭东说:“儿童文学需要大胆创新,要敢于突破,敢于走出习惯的牢笼,把目光聚焦于最有价值的领域。”我想,这是他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