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来自联想 联想来自博学:读《博览·实践·创新》随笔
2014-07-16周抚生
■ 周抚生
一份惊喜
去年12月中旬,我和中国石油学会秘书处的同事们应邀参加了“2013湖南省石油学会理事会暨石油化工产学研结合论坛”。第二天,恰逢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结束后,就到长岭石化公司科技馆与会员和科技工作者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湖南省石油学会副秘书长彭瑛送给我们每人一本闵恩泽院士所著的书——《博览·实践·创新》。
闵恩泽是中国催化剂之父。知道他的名字,是我到中国石油学会之后。在石油领域院士的名单中,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所以印象特别深刻。拿到这本书,一看封面就特别吸引了我,可以说是一份惊喜。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石油化工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再看作者简介,又让我增加了几分敬意:“他不断研发炼油新催化剂,奠定了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的基础,支撑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他自主创新开发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技术,为石油化工技术创新提供了“新式武器”,他还率先倡导并组织在我国开展绿色化学研究,开发了多项绿色化学新工艺和新技术,为我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催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来中国石油学会之初,正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时。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是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必须肩负起三个重担:一是保持经济长期发展和持续提高质量效益的双重任务;二是开拓国际市场和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双重使命;三是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双重要求。中国石油学会作为石油石化科技社团,对于刚刚到学会工作一年的我,急切地想知道科技工作者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如何为石油石化科技工作者服务?怎样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学会作用?这是我亟待解决的心结。在这关键时刻,看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
两个感受
1.书如其人。读完这本书,掩卷而思,《博览·实践·创新》的书名,就是闵恩泽院士工作与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介绍的创新成功案例,有闵院士亲自参加、组织的国内石油石化催化剂科研攻关的新成果,有他长期学习,收集到的国外新反应工程、新反应创新案例,还有21世纪国外创新多样化发展的现状。这些内容极大地开阔了我思考创新和学习创新方法的视野。
整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完全是工作实验的方法和创新技术的解析以及指导实践的体会和启示,没有半句华丽的辞藻。从原科学技术部部长、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徐冠华院士所作序到闵院士的前言,以及全书创新案例介绍和启示,看到的是严谨、求实的大家风范。
书中在序、前言以及最后一章中,三处用了相同的一张照片,照片名叫“通向远方的道路”。 在这幅照片上,一列车队在前行,一群羊儿跑过来,茫茫雪山隔不断,幽幽隧道通向远方。这座运用现代桥梁技术建成的悬索大桥被闵院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对祖国边疆建设的欢欣,也再现了他的宽广胸怀,正如他技术创新的远大理想,永远向前,永不停步。
通向远方的道路
2.见书如面。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觉得像是在聆听一位老者谈他的人生经验,又如同在和科技工作者一起交流。
书中还有一个章节,闵院士通过与画家一席谈,感悟到创新来自联想,联想源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他把工作、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总结在科研攻关过程中的实验挫折,就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功。他告诉我们,技术的自主创新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心,要永远保持克服困能、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的精神。
闵院士教导我们,创新要全方位进行,不只是产品和制造工艺创新,还要销售创新、社会责任创新、环保创新、规划创新、咨询创新等。
闵院士从电视剧《西游记》中得到启示。他说,“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体现了各尽所能的团队精神。本书介绍的新催化材料创新和新反应工程创新的案例,都是闵院士和专家学者坚持不懈地追求,相互启发、团结协作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
这些,让我感受到闵院士这样的科学大家,虽然有那么多耀眼的光环,却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他不光是在谈技术,更是在说人生,在教做人,告诉我们怎样使生命更有意义。
三点体会
1.博览是成长成功的坚实基础。读完《博览·实践·创新》这本书,我终于明白那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含义。闵院士的成功绝非偶然,广博的知识积累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本书的参考文献可略见一斑。150多页字的一本书,却有135项参考资料,最多时,一页中就有9项。尤其可说明广博的是,这135项参考资料文献中,有83项是外文资料。闵院士多年来,一直在阅读《化学周刊(Chemical Week)》、《化学工程新闻(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以及《ICIS化学商情(ICIS Chemical Business)》等杂志,密切关注国际化学界和石化跨国集团等对化学化工科技研发的观点和部署,从中了解国际化学和化学工业创新的动向。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如果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是给懒汉。正是这种博览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素质,为他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2.实践是成长成功的唯一途径。闵院士的成功是知行合一的结果。闵院士不论是读书学习,还是参加学术研讨交流,每每得到启示启发,都会联系实际工作,开拓研究思路,注重实验实践,把所思所得融入具体的试验方案之中。正如他在书中所言:一个科学或技术上的新构思的形成,有时来源于实验中的偶然发现,有时会来源于文献上概念的启发,有时又会来源于概念的移植。这些长出的科学幼芽,是植根于必然性的沃土之中的。只有把勤勉的汗水滴进实践的土壤里——包括实验观察、阅读文献、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等,机遇的奇葩才会吐艳。他介绍的非晶态骨架镍催化剂的发明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非晶态骨架镍催化剂的发明,起源于1976年的一篇关于“急冷法试制铁系合金”的报道,受启发于美国纽约州科学院“固态无机物的催化化学”专题研讨会上,提出的对非静态合金作为新催化材料的前景分析。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工学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克服困难,不怕失败,反复研究,反复实践,终获成功。2006年,“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从立项到获奖整整奋斗了30年。
3.创新是成长成功的不竭动力。创新必须有目标,坚定信心,坚持到底。闵院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本书第一章开始就启示我们:原始创新必须转移技术的并科学知识基础,并总结了技术进步从起始期——加速成长期——成熟期,最后达到发展极限的规律。电视机从阴极射线的摄像管转换为液晶显示,火车由蒸汽机车到柴油机车再到电气机车……每一次跨越式的发展都受到创新思想的牵引,都是转移技术科学基础知识的结果。钛硅分子筛合成的创新,也是得益于理念的创新,突破了常规钛硅分子筛的局限,提出了空心结构的概念,通过独创的合成方法,实现了产品本身的创新。在这本书中,闵院士多次启示我们:创新是技术不断进步、不断攻克难关的过程。他说,从原始创新到走向工业化,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难,一个科研工作者要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难点,这将是成功的起点。这是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也是这一代科技人员的使命。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证明,创新才会快速发展,保守就会停滞落后。我国已明确提出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到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的新阶段,迫切要求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大科学知识普及力度,迫切要求进一步营造科技人员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这也正是中国石油学会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