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怂时代

2014-07-16周媌

华声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鸿基屌丝公务员

周媌

什么是怂?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怂是“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你是否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是否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是否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是否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是否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是否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如果你中了四枪,那么根据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表述,你已经被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当个体的怂扩大到一个群体之后,就形成了社会学上所说的“群体性冷漠行为”,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再到最近的招远麦当劳事件,越来越多的群体性冷漠,让人感觉心寒。环顾自周,“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游侠勇将正在同化为“沉默的大多数”。

怂,这个诞生于互联网,用来形容懦弱、逃避、冷漠的人的词汇,正快速从线上发展到线下。莫非这个时代,勇敢是偶然的,认怂才是常态?莫非热血已经离去,怂时代正在到来?

怂是一种社交病

当回避型人格在体内作祟的时候,如果放在古代,大概就会生出竹林七贤之类的隐士——既然我不擅长社交,那我就不社交,我和弟兄们躲起来喝酒作诗,游戏人生,其中最极端的就是嵇康,对于看不惯的人直接翻白眼,其傲娇指数大概可以登上排行榜首位。

然而到了现代,人和人之间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如同天网,逃无可逃。而聪明的人类自有妙招,高科技给了害怕社交却又不得不社交的人提供了避风港,所谓的声画同步带来的直观感受被逐渐冲淡——手机屏蔽了画面,而微信、QQ则直接将声音也去掉,只留下文字,而现在出现的最新社交神器“秘密”则干脆让交流双方都隐姓埋名。

秘密是亿诺无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的一款社交软件APP, 它的使用非常简单,首先需要在你的手机中安装秘密APP,然后注册一个账号登陆,打开“秘密APP”软件之后,你能看到很多匿名用户分享的爆料信息。在每条信息的底部都有点赞、评论和更多的按钮,其中点赞操作可以让该匿名的信息被更多的人看到,而评论,则只有朋友圈的人才能进行,并且都是匿名评论,这样可以很好地保障朋友之间的隐私,并且用户还可以将秘密上看到的精彩爆料贴分享到朋友圈中。

秘密于2014年4月4日上线,在App Store免费社交类下载量快速跃居首位。在秘密的体系里,我们如同在黑夜里穿着夜行衣的窃贼,什么都看不见,反而更有安全感。于是在这个暗黑的体系里,信息爆炸,偷窥成瘾,我不再是“我”,也可能我更能是“我”。

小编之前也曾在朋友圈转发过秘密匿名评价的链接,在这层保护色下,我看到了那些所谓熟人眼里我从未知道的自己,包括抱怨、吐槽。当然,小编也怂了一次,去前男友的匿名评价栏里写下了“傻X”二字,当时的感觉就像广告里说的“排除毒素,一身轻松”。然后呢?当某次我在马路上再次遇到万恶的ex时,距离五十米我立马调头走人,连say hi的勇气都没有,那个痛斥傻X的我,成了见光死的幻影,那个时候我才深刻意识到,原来一切,都只是一场华丽的yy。

有一款叫做杀人游戏的桌游颇具暗示意味:天黑闭眼,我们互相残杀,骂领导,吐槽同事,埋怨恋人,可是天亮一睁眼,大家依旧一团和气,面对老板无止尽的加班,依旧任劳任怨,面对同事的阴谋,依旧忍气吞声,面对恋人的无理,依旧低头认栽,因为有发泄的出口,没有人愿意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自己的权利。最后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手机,再次在匿名的世界里做一回英雄,而残酷的现实依旧毫发无伤地站在那里。

怂是一种选择困难

几十年前,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我们描绘了这么一种尴尬的状况:婚姻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而钱先生不知道的是,现在这种状况又多了一个适用群体——怂人。怂人永远生活在围城之中,想要逃出牢笼,但又缺乏勇气,只能自我安慰,看,城外的人正努力地想进来。

体制内or体制外

2013年,公务员们称之为“禁令年”。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再到多项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具体“禁令”,公务员生态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公务员不好当了”是对禁令效应最明了的表述,甚至,“有公务员考虑辞职”的说法也频频闪现,网络上也出现了许多为离开公务员群体开设的QQ群。近期,佛山市委书记向抱怨的公务员们开炮了,直呼“如果你觉得不好做了,说公务员太难当了,你可以提出辞职”。然而,抱怨归抱怨,真正下决心辞职的却并不多。

公务员辞职QQ群就面临这样的窘境,大家就像一群站在河边的角马,观望着,却迟迟不肯迈出一步,加入群的原因也仅仅只是希望有人能够推自己一把,或者给自己树立一个典型。长期混迹在公务员辞职群的张新乐就表示,群里大部分人还是持观望态度,大家天天抱怨,却也迟迟不肯离开体制,“公务员安逸的生活过习惯了,下不了决心。”

于是,在“铁饭碗”所带来的安全感面前,辞职后的动荡让公务员们怂了。他们乖乖地躲在了体制的高墙里。

北上广or小城市

三个月后,张一轩受够了老家那个长江边上的地级市,回到北京。就像当初他受够了北京,头也不回地投奔老家一样。

单就回家这一段路,张一轩走得要比其他人顺畅。父母在当地颇有声望,沾他们的光,张一轩自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甚至没有参加统一的公务员招考,当地烟草局就收了他。

可没多久,这位迷途知返的浪子又被现实打了脸:回到家,什么都不用愁,可是,房子是爹妈的,车子是爹妈的,人脉是爹妈的。张一轩惊觉:家里和北京一样,都不是自己的。于是,当时离开北上广的洒脱又没有了。张一轩开始了新一轮的犹豫,留,难过,走,还是难过。

张一轩并非个案,一批年龄在30岁上下,混迹于北上广的外省青年们,当初也都和张一轩一样,以为老家意味着更低廉的生活成本以及更惬意的幸福细节。可是真正逃离大城市的压力后,他们迷失于小城市的平庸与固化。于是他们不断摇摆,不断来来回回。然而在他们对城市做出选择的背面,是城市对他们的选择: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绝这批经济上无根、心灵上无胆的人。

其实,不论是公务员还是逃离北上广的青年,骨子里都透露出了同一个本质——怂且贪。公务员们贪图体制内的安逸,却害怕其伴随而来的平淡,青年们喜欢北上广的无限可能性,却畏惧奋斗的艰辛。怂人们的人生不断纠结,却始终无法勇敢地接受选择所伴随来的得失感,最后来来回回,岁月蹉跎,怂人终成loser。

怂是一种自我矮化

当社交恐惧症、选择困难症如同瘟疫般蔓延在怂人群体之后,焦虑的怂人们开始从过去寻找出路。

他们找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大中华精神胜利法第一人——阿Q。阿Q选择先下手为强,自己揪着辫子打自己,并且边打边自称“虫豸”,打完之后,还得意洋洋地册封自己为“自轻自贱第一人”。

而到了现在,青年们巧妙地用“屌丝”这两个字取代了逼仄绕口的“虫豸”,在生活中,在网络上,处处可见屌丝们自黑又自傲的身影:当女神投入了高富帅的怀抱,屌丝们高呼“我是屌丝我骄傲,我为祖国省套套”;当工作机会最终落入他人之手,屌丝们吐槽“恨爹不双江,恨爸不李刚”……于是所有自称屌丝的人紧密团结在了一起,一边自轻自贱,一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手画脚,似乎成了屌丝之后,失恋失业失意都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以说,屌丝就是新一代的阿Q,在精气神上甚至不如阿Q,阿Q强词夺理得多么理直气壮!屌丝连强词夺理都不敢。

怂人们找到的第二个人就是王朔。

王朔的小说写的都是小人物,其中活得最憋屈最屌丝的,要数《我是你爸爸》中的马林生。他的出场就很猥琐:“马林生对镜子里的自己还算满意,一望可知,镜子里是那种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着、煞费苦心保持的类知识分子形象。像他这种成色的类知识分子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好讲究的了。只能要求自己一点:干净——他身上和头发里散发着一股廉价的香皂味儿。”儿子当面指出老师的错误以致老师恼羞成怒,他一边跟儿子灌输人生道理,一边给儿子代写肉麻至极的检讨书,自己都觉得羞愧和沮丧。

怂人们从王朔那里学到的,首先是放低姿态,自我矮化,“千万别把我当人”,仿佛他们先矮下去了,对方就会跟着矮下去。可事实往往是,他们矮下去了,对手踩着他们的身体站起来了,于是,他们退回到内部世界,自娱自乐,用各种方式治愈自己:装宅,装萌,装小清新,最后就是自甘堕落地装屌丝。

怂是公共意识淡薄

怂人越来越多,于是整个社会都怂了,公共意识在这种氛围下被不断稀释,各种奇葩行为展现在众人眼前:为了儿女高考,父母毒死了一池青蛙;大妈们跳着广场舞,一路攻占了社区空地,时代广场和卢浮宫;为了如厕方便,“女权主义者”攻占了男厕所……更奇葩的是,面对极品,怂人们的辩护振振有词——中国人都这样。

而香港人的公共意识,却给了怂人们的辩护一记响亮的耳光。

今年五月,香港前政务司长许仕仁、新鸿基地产联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联兄弟等多名新地高层涉嫌贪污贿赂的案件开审,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新鸿基贪腐案的关注。2012年,新鸿基郭氏兄弟被捕,曾引发新鸿基股价创5年最大跌幅。

众所周知,股价的涨跌和股票买卖的多少有密切关系,郭氏被捕引发股价暴跌,新鸿基金融集团分析师苏沛丰认为“高层涉嫌贪污的影响,已经从今天股价的表现中开始反映出来”。可知,股票的涨跌也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如出一辙,不能说没有股民的功利心施加影响,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港人的公共意识。

从内地孕妇赴港生产到抢购奶粉,再到前段时间的地铁之争,港人强烈的公共意识如旭日朝阳般明亮又刺激着内地人的自尊。试想,倘使没有一群知法、守法并懂得用法的香港市民,大家睁只眼闭只眼,新鸿基贪腐调查不会发生,其股价暴跌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为什么我们有时明明看到差距却不知道努力?为什么当公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们还在寻求自保?恐怕不是港人的情商缺位,而是我们的法制意识、公共意识受损。想必,见微才能知著,新鸿基事件不只是一个提醒,更像是一粒药丸——吞服自便。

怂是一种冷漠围观

除了公共意识淡薄,怂氛围还滋养了一种冷漠围观的现象。

近段时间发生的两起事件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第一个,就是招远麦当劳事件,无辜女孩被邪教成员打死,事发时围观者众,却没有一人上前制止;第二个,则是宜春的夺刀少年,虽说这是一个正面案例,然而从视频中看,除了挺身而出的少年,其余人也同样只是围观。

跟以上两个事件类似的,还有发生在2010年的“复旦黄山门”。2010年12月,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黄山遇险,致营救民警张宁海不慎坠亡,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哀悼殉职民警、先讨论如何搞好媒体公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事件被爆出后迅速发酵,在网友一片谴责声之中,复旦脱险的学生才不得不直面他们犯下的错误。这个事件中学生们的表现,展现出了怂人们面对危机时的三个主要心理历程:

懦弱——害怕舆论谴责,不愿承担责任。

据媒体报道,学生获救之后是去学校汇报工作并把自己关在家里写检讨,逃避成了面对事件最好的办法。除了逃避心理上的歉疚和悔恨之外,还可以逃避现实中的责任,比如对张宁海父母的补偿。这群年轻人,在面对一条生命的逝去时,是懦弱退缩的。而这种懦弱,在很多时候表现成冷漠。

自私——他人的死亡由其他人负责,保住自己最重要。

在学生的逻辑中,首先是怎样将自己与事情撇清关系,让自己安全。张宁海是与自己无关的人,他的死是因为执行公务中的意外,这意外是由于当时指挥部的错误决定,补偿应该由政府负责,自己要做的是回到学校,尽快忘记这件事,恢复到以前的生活。这是一种让人齿寒的自私,这种逻辑的前提是对生命的蔑视。

而这种自保的心理也在小悦悦事件、扶老人事件中得到体现,“社会风气差”、“中国人的劣根性”、“没有制度保障”、“国外也有类似的事件”……怂人们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过失。可是,面对摔倒的老人,也有人选择伸出援手,面对被撞伤的孩子,也有人选择报警,怂人们为何不选择见贤思齐,而非要将坏的标签一个个贴在自己身上呢?

无知——遇到危机不懂如何自处,显示人格不健全。

据媒体报道,领队侯盼在张宁海遇难时的反应是“当时我就懵了”。可以看出,这群学生在遇到紧急事件时是不冷静的,心理没有足够的承受力。同样,在面对邪教组织成员的恐吓时,在场人员估计也陷入了头脑一片空白的状态。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在自保的情况下营救女孩,于是“愣在原地”成了唯一的选择。其实,除了高风险地和歹徒以命相搏,还有许多低风险的方法:比如言语劝阻、报警、拍摄记录,这些都比什么都不做来得有用。

猜你喜欢

新鸿基屌丝公务员
篮球公务员
自我矮化症
黄瓜网 搞笑屌丝吐槽网站
官场“屌丝”的梦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