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标记语“你知道”的语用功能

2014-07-16单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单谊

摘要:“你知道”的语用功能是动态的、语境的,需要打破单一视角的研究模式,对其进行多角度考察。文章从认知、心理和社交三个角度探讨了“你知道”在汉语口语交际中所发挥的认知语境构建功能、心理情态强示功能和关联推理明示功能,揭示了其语用理据,并认为应该从语用视角出发,把话语标记语放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去多角度研究,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其语用功能及语用理据。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你知道;认知语境构建功能;心理情态强示功能;关联推理明示功能

话语标记语虽然不影响话语的命题内容,但它在互动言语交际过程中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英语话语标记语“you know”引起了很多西方语言学学者的研究兴趣,如美国学者Bruce Fraser[1]、英国学者Lawrence Clifford Schourup[2]、美国学者Deborah Schiffrin[3]、美国学者Britt Erman[4]等,他们从社会学、结构与功能、话语生成、逻辑哲学以及互动社会语言学等视角展开研究,对“you know”的意义、句法与功能进行了探讨。而“you know”的相应格式“你知道”在汉语中的应用情况除了洛杉矶加州大学语言学学者陶红印教授和我国语言学学者刘丽艳的研究外,在我国却鲜有学者关注。

事实上,“你知道”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使用频繁,而且其基本形式已经固化为几种常见的变体形式(如“你知道”、“你知道吗”、“知道吗”、“你知道吧”等);其基本词义呈现虚化趋势,而且其功能也逐渐开始倾向于语用层面。陶红印认为,尽管汉语的“你知道”还没有达到英语的“you know”那种高度熟语化程度,但诸多证据表明它正在朝这个方向演化,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正在演化中的话语标记语。[5]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你知道”具有鲜明的动态语境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因此有必要对其在汉语口语交际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知、心理和社交多角度的系统考察,弄清其语用功能和语用理据。

一、 相关研究

陶红印以自然谈话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层面考察了“知道”类的三种固化格式(“我不知道”、“不知道”和“你知道”)在汉语口语交际中的演化过程。[5]本文只探讨“你知道”的语用功能,在此仅简单介绍陶先生对“你知道”的语用功能的研究情况。

陶先生认为“你知道”正在朝高度熟语化,即语用标记的方向演化。作为语用标记,“你知道”主要是调节谈话的一个手段。具体表现为:帮助说话人在继续当前谈话话题前直接和听话人交流,确保听话人能跟随说话人的话题;说话人在独白过程中用它来唤起听话人的注意。

刘丽艳根据语料中的话语标记“你知道”与所指信息单位间的位置关系,总结出该标记的三种使用模式,即“(X l),你知道吗—,X,(X 2)”、“(X l),X—你知道吗/吧,(X 2)”和“(X l),你知道,—X,(X 2)”。“X”表示所指信息单位,“(X l)”和“(X 2)”表示同一话轮中可能存在的与所指信息“X”相邻的信息单位,“—”表示信息的指示方向。 [6]

通过对三种使用模式及功能的考察,刘丽艳认为“你知道”在口语交际中的功能典型地体现了话语标记元语用功能的互动性特征。“你知道吗”是通过把听话人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集中在要讲述的内容信息上来进行互动。“你知道吗/吧”是通过监察话语进展情况,以摆脱背景信息的不平衡状态从而产生互动,其中“你知道吗”是把说话人认为对听话人来说可及性较低的背景信息(不太熟悉、不容易想到、不愿意接受或不容易理解的信息)提供给听话人,使之成为听说双方的共有信息来完成互动,而“你知道吧”是把说话人认为对听话人来说可及性较高(较为熟悉、容易想象和理解的信息)但却处于听话人当前认知语境的休眠状态的背景信息提示给听话人,使之转换为当前激活状态来完成互动。“你知道”则通过把某背景信息假设为听说双方共有并接受的信息,从而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使之赞同并接受说话人的观点来实现互动。

陶、刘二人的研究显示,他们仅从单一视角探讨了“你知道”的语用功能,触及到了问题却没有对问题作进一步的系统深入探讨。正如我国语言学学者冉永平所说,以往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多是狭义的,多限于从单一视角探讨部分词语、结构等的语境标记与语篇连接功能。[7]笔者认为,只有同时从多个视角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丰富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理据。

二、“你知道”之语用功能的多角度考察

话语标记语依附在一定的话语中,其具体语用功能须依托语境而定,即,它的选择与功能受到交际情景因素的制约。[8] 笔者在分析语料后发现,“你知道”的语用功能是动态的、语境的。因此,本文将充分利用动态语境条件考察其使用情况,从认知、心理和社交角度探讨其在汉语口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及语用理据。

1. 认知语境构建功能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具有一定的认知理据,然而我国学者很少从认知角度去探讨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从认知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的代表是英国语言学学者Diane Blakemore,他打破了以往的研究模式,明确提出应从认知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9]Blakemore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法国语言学学者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学者Deirdre Wilson的关联理论。该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认为人类认知的目标是力图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10]为了让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说话人在尽可能清楚地表述话语信息的同时会使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制约听话人对话语关联性的理解,话语标记语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话语的命题内容往往会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为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听话人要在所面临的几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某种可以实现话语最大关联的解释。话语标记语就是通过限制可能出现的解释的数量来引导听话人的语言线索。[9]

认知语境,即语境假设,是一个心理构建体,是人们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它是一个随交际需要不断被创造的变动体,一个在交际中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它更关注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关系体,是在交际过程中不断被主体激活而创造出来的。话语和语境处于互为建构的动态关系中。英国语言学学者Stephen C. Levinson注意到了话语标记语在组织话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他指出某些单词和短语“通常以复杂的方式表明包含这些单词和短语的语句是如何回答或接续前述话语某部分的” [11]。笔者认为,“你知道”不仅是上下文话语的连接工具,而且更是话语跟语境联系的桥梁。“你知道”把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与假定的听话人的知识状态联系起来,表明了说话人对自己所提供的信息与听话人的认知状态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某种判断。在很多情况下,“你知道”还把“会话者大脑中的原有假设与现时交际中即将出现的新假设”链接起来 [12] ,为会话者提供思维认知空间和刺激。说话人通过策略性地使用“你知道”,为自己组织话语提供了思维空间,同时也为听话人理解后续话题提供了思维预设与信息提示,使交际双方的话语编码与话语解码过程有了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构建了现实交际的关联认知语境,以保证交际的顺利完成。文章将“你知道”的这种功能称为认知语境构建功能。例如:

戈:不是,您别误会。李东宝啊,现在碰上难题儿了。你知道我们的刊物吧,每期的卷首,都要诗配画,来几句咏青春的寄语。可是,你知道吗?它期期都有,每期都不重样儿,我们俩现在是江郎才尽了……

这一会话的背景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李”编辑和“戈”编辑一起采访一个读者,“戈”编辑在向这位读者说明他们目前的工作处境。“戈”使用“你知道”旨在引出理解后续话语的背景信息,即“我们的刊物吧,每期的卷首,都要诗配画,来几句咏青春的寄语”,并假定该读者的认知状态中已经存在这一信息。这样,“你知道”就假定听说双方的认知中共有这一背景信息,从而使该读者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戈”的后续话语。随即“戈”又用“你知道吗”引出了自己认为对于该读者来说可及性较低的信息:“它期期都有,每期都不重样儿。”此处,“你知道吗”用于监控该读者的认知状态,即该读者对这一信息的了解情况。即,“戈”使用“你知道吗”是为了表明自己尚不清楚该读者是否已经拥有了这一可及性较低的信息,但为了让该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她在后续话语中将这一信息提供给了该读者,使之成为双方共有的信息和认知基础,从而使该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话语意图。

本例中,两个标记语链接了说话者所提供的背景信息与其所假定的听话者的知识状态,为说话者组织后续话语提供了思维空间,同时为听话者理解后续话语提供了思维预设与信息提示,使交际双方拥有了共同的认知基础,激活了双方话语编码与解码的认知思维,从而构建了有利于交际顺利完成的认知语境。

话语标记语对语境产生制约,引导听话人获取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从认识层面来看,话语标记语将交际中会话者的认知心理与表层信息联系起来,即,将认知深层的命题态度、思维控制等外显于表层语言,形成形式化标记,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命题内容和听话人所持的态度或认识属性,从而为话语深层推理提供指向线索,为话语生成和理解提供信息指示。“你知道”在交际中激活了说话人原有的认知假设和听话人的交际认知语境假设,链接了会话者大脑中的原有假设和即将出现的新假设,为会话双方有效传达和理解话语意图奠定了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构建了顺利实现社交语用取效的认知语境。这就是“你知道”语用功能的认知理据。

2. 心理情态强示功能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强调和凸显自己对听话人或话语命题的主观情感和态度,通常会选用显映的标记性语言手段,将自己的心理情态外显化。话语标记语就是交际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话语标记语标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指示某句话语与语篇其他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关系,或者标明说话人对话语命题内容所持的态度或认识属性。[13] Schiffrin认为话语标记语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达功能,能够突显说话人对信息内容和听话人的情感与态度。[3]刘丽艳认为,受礼貌原则制约,当听话人为长辈或上级时,通常不会用“这个”和“那个”,而会采用礼貌性称呼;“那个”的拖音表明说话人的顾虑和犹豫。[14]我国语言学学者李咸菊指出,“是不是”显示出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倾向于肯定或否定)和预期性,表明说话人对所问的信息有个大致的推测和判断,但又不能确定,说话人用“是不是”的目的是期望听话人对他的猜测或推断予以证实。[15]笔者发现,说话人在交际中使用“你知道”可以强化和突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从心理视角构建有利于自己立场可及性的会话语境,从而在心理层面促进了会话意图的有效传递” [12]。本文将“你知道”的这种功能称为心理情态强示功能。例如:

李:再说了,啊,遇着险了,你最好找公安局去。他们救人比我们在行。

贾:公安局?你就是把联合国军队搬来也救不了这个险!

夏:嘿!我说,你这儿掺什么乱?我这儿有人命关天的要紧事儿你知道吗!

此会话的语境是:在《编辑部的故事》中,“贾”和“夏”通过各自的渠道得知某星星要和地球相撞,因此到《人间指南》编辑部来告诉“李”编辑。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并不知道要谈的是同一件事。

此处“你知道吗”强化了说话人“夏”的主观态度,突显了他对听话人“贾”的责备之情。“夏”觉得“星星要和地球相撞”是“人命关天的要紧事儿”,所以他专程到编辑部来将此事告诉“李”编辑。然而在他与“李”交谈中,“贾”却抢先接应了“李”的话轮并插科打诨。“夏”觉得“贾”不该在如此危急关头开玩笑,所以一方面直接批评“贾”(“ 嘿!我说,你这儿掺什么乱?”),另一方面又在话轮末使用了“你知道吗”来强化突显自己对“贾”的不满态度与责备之情。如果说话人“夏”没有使用“你知道吗”,只说“我这儿有人命关天的要紧事儿”,他的语气会缓和一些,但他的不满态度与责备之情就得不到强化突显,同时他的立场也就得不到听话人“贾”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无法实现他所期望的语境取效。“夏”通过使用“你知道吗”标示了先行话题的重要性,在心理层面构建了有利于自己情态可及性的交际语境,从而使自己的立场在极其不利的交际情景下易于被听话人“贾”理解和接受。

言语交际常常涉及所交际的命题内容以及对那一命题内容的交际态度。命题态度指说话人自己的态度和心理状态。说话人在说出某段话语的同时,总是会表明自己对该段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16]。话语标记语在具体交际语境中能够明示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立场和态度,或者对听话人在话语情景中的角色的立场或态度。“你知道”就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态标记,它在交际语境中能够强化与突显说话人对信息内容或听话人的多种心理情态,如责备、愤恨、无奈、抱怨、炫耀等,从心理视角构建有利于说话人立场可及性的会话语境,从而在心理层面促进了会话意图的有效传递。这是“你知道”语用功能的心理理据。

3. 关联推理明示功能

Sperber和Wilson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认为“明示”与“推理”是同一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完整的交际过程应该是交际双方在互动中不断“明示”和“推理”的过程。从说话人的角度讲,交际是一种明示行为,简称“明示”,即在交际中说话人借助某种显映的方式对所要表达的命题进行编码,向听话人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从听话人的角度讲,交际是一种推理行为,即在交际中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对所听到的话语进行解码,根据说话人明示的方向对新话语信息进行语用推理,从而弄清说话人真实的交际意图。[10]我国语言学学者任绍曾认为,话语标记语有助于点明语境和共同知识,标示解释框架和互动框架,以促进交际双方顺利互动。[17] 笔者发现,“你知道”在交际语境中能够以显映的方式明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引导听话人对话语意图进行正确推理,从而有助于交际的顺利完成。本文将“你知道”的这种功能称为关联推理明示功能。例如:

林白:你知道吗,很多年前的一天,我在长安街上了一辆小公共,一眼看到后排有个戴大草帽的女孩就是你,当时比较缺乏跟女生主动打招呼的胆量,所以错过了早一点认识你的机会。

陈鲁豫:我戴大草帽的时候,那应该是1992年。

此会话的语境是:在林白主持的《名人有约》节目中,林白使用“你知道吗”向听话人陈鲁豫发起当前话轮,讲述了他多年前看见一个戴大草帽的女孩就是陈鲁豫,但是没勇气打招呼的事。林白假定自己将要提供的信息对听话人陈鲁豫来说是未知的或预料之外的,他使用“你知道吗”意在关联互动陈鲁豫,吸引她去关注后续话题信息,明示后续话题是他要陈述的焦点信息,从而增强了陈鲁豫对后续信息内容的兴趣与期待。“你知道吗”在此明示了说话人要向听话人提供新信息的会话意图,同时引导听话人按照它明示的方向对新信息进行准确地解码和推理并对话语内容做了进一步阐述(“戴大草帽的时候,那应该是1992年。”)。在此,“你知道吗”标示互动框架,实现了交际语境的最大关联和说话人预期的社交语用取效,推动了会话的发展。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考察,我们认为在现实交际中话语标记语会对语境产生制约作用。话语标记语通过向听话人提供明示的语言标记,表明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如何去获取话语的关联性,并引导听话人获取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或代价。话语标记语将听话人引入处理具体话语所需的语境之中,并根据认知语境得出话语结论,使话语的理解过程成为在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做出关联推理的过程。简言之,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明示关联推理的重要作用。

上述分析显示,在社交层面,“你知道” 能够点明语境和共同知识,标示解释框架和互动框架,能够以显映的方式明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并引导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做出最佳关联的推理假设。交际中,说话人首先确定社交语境,然后通过使用“你知道”这一显映刺激,明示听话人应该如何对后续话语进行解码和推理,从而使听话人理解后续话语的关联性,实现“你知道”的社交语境取效。这就是“你知道”语用功能的社交理据。

三、 结语

“你知道”的语用功能是动态的、语境的。对其进行语用分析时,决不能只局限于句法、语义等单一层面,而应将其置于动态交际语境中进行多角度考察,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语用功能和理据。

文章从认知、心理和社交三个层面探讨了“你知道”在口语交际中所发挥的认知语境构建、心理情态强示和关联推理明示三种功能。在认知层面,“你知道”将话语跟语境联系起来,将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与听话人的认知状态联系起来,将会话者大脑中的原有假设与交际中即将出现的新假设联系起来,为说话人组织话语提供思维空间,同时也为听话人理解后续话题提供思维预设与信息提示,使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构建了现实交际的认知关联语境。在心理层面,“你知道”充当了说话人心理情态的强示标记,强化突显说话人的情感与态度,从心理角度构建有利于说话人情态可及性的语境,从而在心理层面上促进会话意图的有效传达。在社交层面,“你知道”则能够点明语境和共同知识,标示解释框架和互动框架,以显映的方式明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并引导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做出最佳关联的推理假设,从而使听话人理解后续话语的关联性与重要性,实现社交语用取效。

文章为探索汉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揭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理据,以及它在交际语境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将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在现实交际语境中正确把握话语标记语的重要语用功能并准确地运用话语标记语来保障口语交际的成功。

[1]Fraser, Ben. 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Marke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1990).

[2] Schourup, L. C. Common Discourse Particles in English Conversation[M]. New York: Garland Press, 1985.

[3]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 Erman, B. Prag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 Study of You Know, You See and I Mean in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M]. Stockholm: Almqu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1987.

[5] 陶红印.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J]. 中国语文, 2003,(4).

[6] 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 [J]. 中国语文, 2006,(5).

[7] 冉永平.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述评[J]. 外语教学, 2007,(6).

[8] 李成团.话语标记语“嘛”的语用功能[J]. 现代外语, 2008,(2).

[9] Blakemore, D.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M]. Oxford: Blackwell, 1992.

[10] Sperber, D. and D.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3864.

[11] Levinson, S. 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2] 李成团.话语标记语you see 的语用功能[J]. 外语教学, 2009,(5).

[13]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Limited, 2001.

[14]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 杭州:浙江大学, 2005.

[15]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08.

[16] Lyons, J.Semantics 2[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7] 任绍曾. 《话语标记》导读[M]//希夫林话语标记.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