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各章前言的教学

2014-07-16卢云青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内在联系物理学小球

卢云青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各章之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新编高中物理教材各章前面安排的“前言”,试图通过概括前后知识的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下面笔者仅就近两年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各章前言的类型及其作用

通观高中物理教材,各章前言大致有如下几种。

1.阐述本章学习的内容及重点,简单介绍本章教材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如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2.归纳前面学过的内容,指出其仅仅解决了“是什么”,而未解决“为什么”,启迪学生对知识的新的追求(如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3.论述所学过的知识的扩展,用以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如第五章曲线运动)。

4.简单介绍物理学发展史及科学家的事迹,揭示重要的物理规律(如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

5.引进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阐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第七章机械能)。

教材如此安排,其目的在于: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随意想象”,使学生确信教师施教内容的具体目的和价值,从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2.通过承上启下的论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3.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演绎、推理、论证的方法。

4.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去认识客观世界。

二、采取多种形式,务求讲好、讲活各章前言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对各章前言的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讲求实效。为使这短短的前言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发人深省,我们应不断变化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1.精心设计,选择实验,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新的教学任务变为学生的需要,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前言时,首先做了“离心轨道”的实验。这一实验(如上图),与学生学过的圆周运动有联系,学生感到熟悉,但又疑问重重。虽然能解释小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但当小球从某一高度释放后,又不能滚过圆环,相比之下,深感其中的奥妙无穷,这就自然会提出“小球应从多高处滚下,才不至从圆环上掉下来”的问题。可以说,这样做一开始就将学生吸引住了,引起了学生思索:“释放的高度与圆环的半径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数量关系呢?”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学好《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迁移,启迪智慧、发展能力,无疑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2.努力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旨在引导学生揭示基本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同时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如在上《牛顿运动定律》一章前言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教材,总结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抓住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物体“为什么做这种或那种运动”,从而得出运动学、动力学的概念,进而阐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于“不但能够描述运动,而且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使物体的运动符合人们的要求”。然后简介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以及牛顿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教师如果在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时,辅之以生动的讲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这个思路及知识的网络结构,这将为本章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引起学生解决“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激情,为新的学习、为揭示一个新的规律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3.介绍物理学史,进行物理文化的熏陶。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我以为,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物理学史的内容,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物理学史选修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是有益的。”的确,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把物理学发展史融入物理教学之中,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使学生从中受到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认真选编习题,通过练习和分析讨论,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例题:“已知地球质量为M、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绕转半径为R,试求地球运转所需的向心力。”通过这一例题的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而且方便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既复习深化旧的知识,又为新课题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达到了承前启后的目的。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各章之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新编高中物理教材各章前面安排的“前言”,试图通过概括前后知识的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下面笔者仅就近两年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各章前言的类型及其作用

通观高中物理教材,各章前言大致有如下几种。

1.阐述本章学习的内容及重点,简单介绍本章教材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如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2.归纳前面学过的内容,指出其仅仅解决了“是什么”,而未解决“为什么”,启迪学生对知识的新的追求(如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3.论述所学过的知识的扩展,用以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如第五章曲线运动)。

4.简单介绍物理学发展史及科学家的事迹,揭示重要的物理规律(如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

5.引进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阐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第七章机械能)。

教材如此安排,其目的在于: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随意想象”,使学生确信教师施教内容的具体目的和价值,从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2.通过承上启下的论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3.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演绎、推理、论证的方法。

4.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去认识客观世界。

二、采取多种形式,务求讲好、讲活各章前言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对各章前言的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讲求实效。为使这短短的前言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发人深省,我们应不断变化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1.精心设计,选择实验,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新的教学任务变为学生的需要,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前言时,首先做了“离心轨道”的实验。这一实验(如上图),与学生学过的圆周运动有联系,学生感到熟悉,但又疑问重重。虽然能解释小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但当小球从某一高度释放后,又不能滚过圆环,相比之下,深感其中的奥妙无穷,这就自然会提出“小球应从多高处滚下,才不至从圆环上掉下来”的问题。可以说,这样做一开始就将学生吸引住了,引起了学生思索:“释放的高度与圆环的半径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数量关系呢?”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学好《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迁移,启迪智慧、发展能力,无疑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2.努力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旨在引导学生揭示基本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同时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如在上《牛顿运动定律》一章前言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教材,总结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抓住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物体“为什么做这种或那种运动”,从而得出运动学、动力学的概念,进而阐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于“不但能够描述运动,而且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使物体的运动符合人们的要求”。然后简介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以及牛顿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教师如果在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时,辅之以生动的讲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这个思路及知识的网络结构,这将为本章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引起学生解决“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激情,为新的学习、为揭示一个新的规律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3.介绍物理学史,进行物理文化的熏陶。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我以为,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物理学史的内容,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物理学史选修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是有益的。”的确,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把物理学发展史融入物理教学之中,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使学生从中受到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认真选编习题,通过练习和分析讨论,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例题:“已知地球质量为M、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绕转半径为R,试求地球运转所需的向心力。”通过这一例题的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而且方便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既复习深化旧的知识,又为新课题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达到了承前启后的目的。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各章之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新编高中物理教材各章前面安排的“前言”,试图通过概括前后知识的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下面笔者仅就近两年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各章前言的类型及其作用

通观高中物理教材,各章前言大致有如下几种。

1.阐述本章学习的内容及重点,简单介绍本章教材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如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2.归纳前面学过的内容,指出其仅仅解决了“是什么”,而未解决“为什么”,启迪学生对知识的新的追求(如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3.论述所学过的知识的扩展,用以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如第五章曲线运动)。

4.简单介绍物理学发展史及科学家的事迹,揭示重要的物理规律(如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

5.引进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阐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第七章机械能)。

教材如此安排,其目的在于: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随意想象”,使学生确信教师施教内容的具体目的和价值,从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2.通过承上启下的论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3.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演绎、推理、论证的方法。

4.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去认识客观世界。

二、采取多种形式,务求讲好、讲活各章前言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对各章前言的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讲求实效。为使这短短的前言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发人深省,我们应不断变化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1.精心设计,选择实验,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新的教学任务变为学生的需要,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前言时,首先做了“离心轨道”的实验。这一实验(如上图),与学生学过的圆周运动有联系,学生感到熟悉,但又疑问重重。虽然能解释小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但当小球从某一高度释放后,又不能滚过圆环,相比之下,深感其中的奥妙无穷,这就自然会提出“小球应从多高处滚下,才不至从圆环上掉下来”的问题。可以说,这样做一开始就将学生吸引住了,引起了学生思索:“释放的高度与圆环的半径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数量关系呢?”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学好《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迁移,启迪智慧、发展能力,无疑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2.努力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旨在引导学生揭示基本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同时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如在上《牛顿运动定律》一章前言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教材,总结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抓住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物体“为什么做这种或那种运动”,从而得出运动学、动力学的概念,进而阐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于“不但能够描述运动,而且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使物体的运动符合人们的要求”。然后简介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以及牛顿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教师如果在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时,辅之以生动的讲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这个思路及知识的网络结构,这将为本章的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引起学生解决“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激情,为新的学习、为揭示一个新的规律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3.介绍物理学史,进行物理文化的熏陶。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我以为,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物理学史的内容,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物理学史选修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是有益的。”的确,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把物理学发展史融入物理教学之中,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使学生从中受到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认真选编习题,通过练习和分析讨论,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例题:“已知地球质量为M、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绕转半径为R,试求地球运转所需的向心力。”通过这一例题的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而且方便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既复习深化旧的知识,又为新课题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达到了承前启后的目的。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物理学小球
诗歌、咏叹调及艺术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以皮埃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诗作《我永远不能》(Ch'io mai vi possa)为例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美食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