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评结合 相得益彰
——记图书评论专家吴道弘

2014-07-16宋应离

现代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书评图书

◎ 宋应离

编评结合 相得益彰
——记图书评论专家吴道弘

◎ 宋应离

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①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他有关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受到出版界广泛好评、关注,对后人有许多启示。

拓荒之作《书评例话》

在新中国图书评论界,吴道弘是研究、写作图书评论的开拓者与倡导者之一。吴道弘,1929年生,浙江嘉善县人。他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1950年春,风华正茂之时,他以上海诚明文学院中文系学生的身份,考入上海三联书店编审室,从此开始了长达60余年的编辑生涯。他先后担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主任,自1983年起,担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曾获中国韬奋出版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此后又担任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60多年来,吴道弘坚守编辑出版工作第一线,既是新中国出版事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人,也是新一代优秀的编辑出版家,同时是一位钟情于书评的理论家与写作家。

吴道弘自己曾回忆,与图书评论结缘是在1950年春初入三联书店担任校对和编辑时,“曾经读到一本青年政治理论读物,有严重的思想错误,想到要向读者指出来,便很有信心地写书评进行批评,并在报上发表了。现在看来,我的书评不免稚嫩,但指出这本书里存在的错误,则是完全必要的。这是我做编辑工作以后写的第一篇书评”(见《〈书评例话〉自序》,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引自此书)。后因工作变动写书评中断了一个时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他写书评的兴趣又复活萌发。结合编辑工作,十多年间他先后对已出版的60多种图书进行评论,发表了近百篇共约15万字的书评文章。1991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评拓荒之作《书评例话》,业界评论:“该书最为人注目的,是将围绕书评的10个专题博采例证进行分析研究的《书评例话》同以书评为中心发表各种见解的《书评续话》合刊。在这‘两话’的31个标题下,著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书评,有较高的学术价值。”②该书曾荣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

前进路上不止步,探索途中不歇脚。时隔近20年,吴道弘又在《书评例话》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整合,出版了一本25万字的《书评例话新编》,全书以书评例话、书评续话、书评赏析、书评写作四部分,构建了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全书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了书评理论与实践活动及其写作经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书评专家伍杰评价“他的书评特点是理性、沉稳、平实、有文气,善于发掘、分析、提升,与现实结合紧密,是一个理性的书评家”。③

见解独到,内容广泛

吴道弘的书评理论与书评写作,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

一是见解独到。吴道弘认为“图书评论是以图书为对象进行的介绍、评论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活动。它运用大众传播工具(主要通过报纸、期刊等媒介)向社会各

阶层的读者传达文化出版和研究学术的信息,开展图书宣传、传播知识与扩大教育,以及进行学术讨论的一种活动方式”。“图书宣传评论工作不仅是贯彻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沟通出版社、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也是出版社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具体途径”。他认为,书评就是发动群众,通过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向读者介绍推荐好书,批评不好的书和坏书,它对于监督促进出版部门坚持正确的出版方针,坚持正确导向均有重大意义。作者在这里还特别强调评论的本质属性是评论性、指导性,而评论性是书评的灵魂。只有精彩的、有影响力的评论才能正确引导读者,推动出版活动。书评专家萧乾也说过:书评是“现代文化这巨厦一根不可或缺的梁柱”。而书评家就是一个“文化保镖”,起着关心、维护、促进文化的作用。图书有其自身的命运,但这个命运并非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书评是影响读者与图书命运的一种助力。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书籍的创造者是作者,而书籍命运的创造者却是社会。

从一定意义上讲,书评可以影响左右一本书的命运和图书作者的命运,一些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是由于某些书评的推荐而保存下来的,这种情况在出版史上不乏其例。如1957年下半年,茹志鹃写了一篇反映群众爱护解放军的主题小说《百合花》,被多家文艺杂志退回,认为小说“调子比较低沉”、情感“阴暗”。几经周折,1958年3月,《延河》刊出这篇小说。1957年“反右”开始,小说发表不久,茹志鹃的丈夫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军籍,茹志鹃的生命、创作都面临丧失信心的深渊。1958年5月,茅盾针对当时的一些作品,写了一篇书评《读最近的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1958年6月号,认为《百合花》具有“独特的风格”“清新俊逸”。是他读过的几十篇作品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茅盾对作品的高度评价使茹志鹃感到“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不管今后道路会有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夹着小小的卷幅,走进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④1960年之后,组织上为了使茹志鹃安心创作,将她从繁忙的编辑岗位调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二是内容广泛。吴道弘编辑阅历长,文化积淀丰厚,视野开阔。他读百家文,评百家书。书评以马列著作和文史哲书籍为主,其余无所不涉,出于对一种新兴学科建设的支持,尤其突出评论出版专业图书。他先后评论的出版专业图书有许力以的《人类文明与出版》、袁亮的《出版学概论》、陈原的《书和人和我》、李海崑的《出版散论》、李频的《龙世辉的编辑生涯》以及方厚枢的《中国出版史话》等,其目的是总结出版规律,促进推动编辑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三是典型引路。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吴道弘的书评理论来源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指导性。他在《书评例话》一书中进行理论阐述时,结合十部图书,主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进行了分析评价。他还在《书评例话新编》的“书评赏析”编中,列举了萧乾、胡愈之、茅盾、巴金、陈原等十人的书评作品作为典型案例,在文后,仅用了二三百字作了评析,言简意赅,抓住要领,给人以启示,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他本人写的书评善于抓住书中精髓,阐明对书的特殊见解,富有研究性、探讨性,以平和商量的口气阐明己见,加之书评文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愉悦和知识的增长。书评文字优美,可读性强,而且体裁多样,有散文式的、序跋式的、杂感式的、点评式的,对读者如何写书评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编评结合,孜孜不倦

在出版界曾流行一种看法,认为编辑只能是编辑,写书评只是读者、专家、学者的事。吴道弘认为写书评向读者推荐好书,宣传好书,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编辑工作的份内事。“应该看到,编辑关心书评,撰写书评已经成为考核编辑的一项内容,编辑不仅是书稿的第一个读者,而且又义不容辞是书稿的第一个评论者。在未来宏大的书评家队伍中,编辑理应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出版与书评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书评应是一本书与读者缔结姻缘最好的介绍人。编辑写书评既是关心图书的命运,也是为读者提供信息和指导阅读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图书的评论和宣传,又可以听到读者反馈的信息,有利于改进编辑工作。编评互动,相得益彰。他还认为,编辑进行写作(包括书评写作)是提高编辑素质,搞好编辑自身工作的需要。他早就提出:“我们一定要提倡、鼓励编辑写作,或者有自己的著译,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编辑自身的鉴别、欣赏能力,而且……可以在编辑

工作中更好地帮助作者和读者。”⑤

吴道弘认为编辑写书评有很多优势。一是了解图书选题、出版过程,通过审稿了解书稿的内容及特色,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作者的学识和专业水平,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二是比较熟悉出版信息,能从宏观上了解把握出版动向,便于写书评之时选好评论的角度,发挥编辑优势;三是编辑在写书评时,抒发自己的甘苦得失,会给作者、读者一种亲切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吴道弘进入出版领域之始就和书评相伴而行,除一段时期中断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边从事编辑工作,边开展书评理论研究与书评写作。他还为不少作者出书写了序跋,在书评园地里可谓一位孜孜不倦、热爱书评事业、撰写书评的专家和引路人。

条分缕析,操作性强

书评写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对一般初学者而言并非易事。作为书评的作者,既要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渊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写作功底,以及掌握书评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要懂书。吴道弘一生喜书、爱书、写书、编书、评书,尤其懂书。他当过校对,干过编辑,也熟悉装帧设计,对书有一种熟悉精通的硬功夫和惊人的鉴赏力。一本新书送到他手里,他大体翻阅之后,就能对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作出优劣的总体评价。因而他才能从自己从事的出版工作与书评写作中,总结出一套较系统的、实用的书评写作方法。他自谦地说:“我写书评并不多,但有一条经验:在动手写书评以前,一定要想清楚书评的目的性,主要是为哪些读者写的,要讲清楚什么问题……一篇书评至少应该提出一点启示,讲述一下优缺点、指引一下读书的方法等。”“写书评无疑先从图书出发,从认识、分析图书着手。既入于书,又出于书。‘入于书’是认真细致地读原书,千万不要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出于书’是要跳出书来冷静地思考。”⑥因为只有“入于书”,才能体验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出于书”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作品的价值。这些道出了书评写作的基本规律,也是作者书评写作的经验之谈,对书评写作者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此外书评作者还要“有高明的见解、洞察的能力,善于分析比较。同时需要感情与文字相统一,作者要有真诚的感情、善意的批评,这样流于笔端的文字才能感人。”⑦的确,那些优秀的书评之作不仅增长了读者的知识,还能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性情。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克服书评中只表扬、不批评的不良倾向,对一本书既不盲目庸俗地吹捧,廉价拔高,也不随意贬低,一概否定。

为便于书评写作者写好书评,少走弯路,他引用美国西斯曼的《书评二十忌》、罗伊•次尔珀的《论学术评论:十个常见的错误》(1985)作为例证,阐明书评写作的十项原则。加上他自己的理解,归纳书评写作的十大箴言,供书评作者参考。他有关书评写作的具体方法讲得具体又实用,可操作性强,可以说是书评的“写作指南”。

“书评是出版的影子,是图书的灵魂,也是出版文化的旗帜,书评是宣传领域的重要思维活动,也是重要的文化现象”⑧。出版的繁荣离不开图书评论。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字,2012年我国年出书已达四十一万四千多种,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书之多,如汗牛充栋。读者选书,如同大海捞针,特别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加强书评引导。而当下的书评表扬多,实事求是、具有公信力的批评性书评少;一般读者写的书评多,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专业眼光的书评专家写的书评少;在报刊上零打碎敲的书评文章多,专业书评刊物少。在此情况下,认真研究吴道弘的书评理论与写作,对繁荣我国的书评活动是有现实意义的。

(宋应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注释:

① 徐召勋.书评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26.

② 王余光,徐雁.中国图书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902.

③ 伍杰.书评理念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347.

④ 杨建民.改变命运的文学评论[N].中华读书报,2010:3~31.

⑤ 吴道弘.认真探索编辑工作的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

⑥⑦吴道弘.书评例话新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

⑧ 伍杰,徐柏容,吴道弘.中国书评精选评析·封面题词[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书评图书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重读〈石头记〉》书评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第十三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
书评应有责任内涵和见地
综合性图书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