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广西宾阳炮龙节研究

2014-07-15钟元博

卷宗 2014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价值

摘 要:广西宾阳炮龙节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是第一批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庆活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广西宾阳炮龙节的起源、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社会大众对它的深层次认识。

关键词:广西宾阳炮龙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说;价值;意义

1.广西宾阳炮龙节的起源说

“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特有的一个民俗民间节日,被誉为“东方狂欢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灯酒节”举行。完整的炮龙节活动包括三个部分,上午的“游彩架”、下午的“灯酒会”和晚上的“舞炮龙”,其中,尤以晚上的“舞炮龙”最为吸引人。舞炮龙,顾名思义是以点燃的鞭炮弹炸狂舞之龙。舞龙者即“龙脚”,只穿舞龙裤而赤裸上身,头戴清朝官兵帽,待“开光”仪式结束,舞炮龙活动开始,“龙脚”们便手舞炮龙奔向各个街道。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将准备好的鞭炮燃起,往龙头、龙身上丢去炸龙,炸龙的鞭炮越多越响,“龙脚”们舞动之龙就越“狂”。直到将整个炮龙炸的只剩下龙头、龙筋和龙柄等,这条炮龙才算完成它的“使命”,因此,通常的舞炮龙活动是持续时间很长的,有的甚至持续到第二天的天亮。民间认为,鞭炮烧的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的越久,就越吉祥,弹烧的鞭炮弹尽的是往年的晦气,预示着来年将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丁财两旺。

据《南宁年鉴(2007)》称:“炮龙节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形成。”但没有提到其兴起的原因。查阅明朝、清朝、民国的《宾阳县志》发现,均没有对炮龙节的记载,直到1987年的《宾阳县志》才对舞炮龙有了相关记载,但关于炮龙节开始于何时仍无从查考。关于宾阳炮龙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说法有五:

第一,源于宋朝皇佑年间狄青元宵夜袭昆仑关平反侬智高之战。据史料记载,1052年4月,侬智高起义反宋,沿右江东下,首战攻下横山寨,再战直取邕州城,并自立“仁慈皇帝”,建立“大南国”,年号“启历”。攻占邕州城后,侬智高兵力大增,遂挥师沿郁江东下,很快攻占广西东部西部大片土地。侬军所到之地一一攻取,1052年6月21日,侬智高带兵继续东进,直逼广州城下。久攻六十余日未果,欲挥师北上直取湖南湖北,但因派到湖南的谍报人员被破获,得知宋兵二十余万加强防备,自知兵力悬殊,因此班师回邕州,归途屡次击败桂、柳两州守兵,宋仁宗大惊,急调西北大将狄青赴广西平叛。正当狄青率大军南下时,时任宋朝广西经略安抚余靖担心狄青独占战功,逼迫太守陈曙出兵攻打侬军,在极其仓促的情况下,宋军8000人与侬军大战于昆仑关下,结果大败,宋军死伤惨重。1053年,正月初三,狄青大军抵达宾州(即今宾阳县),驻兵在今芦圩老街上,考虑到昆仑关的天险,狄青特散布传言,预于正月十五犒赏三军,以此来迷惑侬智高。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之时,他利用北方士兵多会编织技艺和熟悉舞龙,白天与当地百姓吃“灯酒”,夜晚在当地进行舞龙,节日气氛浓烈。这样,一方严阵以待,而另一方却轻松过节,致使侬智高也放松了警惕,而此时狄青出两千奇兵绕过佛子隘,直取昆仑关,侬军面对突如其来的宋军,无心恋战,弃关而逃,宋军大胜。消息传回宾州,顿时军心大振,大家又纷纷舞起彩龙,并点起火把,燃起鞭炮,尽情欢呼。因此,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舞炮龙都是在正月十五进行。狄青平叛后,部队大多班师回朝,只有一小部分被留在当时位于老街的兵营,因此,宾阳的舞炮龙大多是在芦圩老街附近举行。

第二,源于民俗节日“灯酒节”。“灯酒节”是宾阳的一个古老的风俗传统,宾阳话里“灯”通“丁”,因此而得名。所谓吃“灯酒”是指在上一年哪家添了男丁,不论贫富都会在正月十一这一天摆上酒宴,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贺。庆祝仪式从正月十一的凌晨十二点开始,添丁的家庭燃放鞭炮,祭拜天地诸神和祖宗先辈,并于晚上在祠堂挂起点亮的荷花灯,以示祈求神灵保佑小孩平平安安、快快长大、健康聪明。对龙的崇拜源于当地人对“兴旺”的祈求。通过舞炮龙,将旧一年的晦气舞掉炸掉,迎接新一年的旺气。当地人认为龙珠会带来好运,会给还没有男孩的家庭带来“龙子龙孙”,此外,龙珠亦是财珠,预示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因此,每年预定龙珠的人络绎不绝。同时,人们认为龙被炸的越烂越吉祥,结合宾阳盛产鞭炮,因此,每年的正月十一吃灯酒,舞炮龙就这样的延续下来。

第三,源于广东卢氏三兄弟的引入。在宾阳当地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炮龙节”开始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664年,卢氏三兄弟从广东到宾阳来谋生,安居乐业后经常思乡,而其家乡有每到正月十一就舞炮龙的民俗,因此,将舞炮龙引入宾阳,每年的正月十一进行舞炮龙活动,以此寄托思乡之情,流传至今。

第四,源于“驱除瘟疫说”。据史料记载,清朝年间,宾阳一带共发生过六次流行性瘟疫,死者上千,当地百姓十分恐慌,为防止瘟疫的继续蔓延,有人想到用火药熏,因为火药中含有硫磺可以杀菌。于是,有人提出舞龙时燃放鞭炮,鞭炮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而舞龙则是为了驱除瘟神,这样可以“炸”衰气驱瘟神,使百姓免于遭受瘟疫之苦。

第五,源于“风水说”。相傳明朝万历年间,宾州镇(即现在宾阳县城)最初来建圩的居民大多是来自玉林五属一带的商人,他们是宾州镇的创建者。他们在此集结成圩做生意,很快使宾州镇发达起来,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一。多名风水先生来算过宾州老圩这块地盘,一致认为此地乃“四龙拜祖”宝地。他们认为,宾州老圩是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地,就像一个社坛。向南延伸的四条老街婉如四条龙,四条龙朝向社坛。风水先生说:此为四龙拜祖。社坛所在地,即是现在炮龙开光老庙所在地。在老庙给舞炮龙开光也是为了“兴隆”此地之意。

2.广西宾阳炮龙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2.1历史价值

宾阳炮龙节是一种活态的历史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炮龙节更真实全面的了解一些已经逝去的历史和文化。从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源起我们可以知道,作为宾阳炮龙的雏形出现,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起源于宋狄青大破昆仑关,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同时,舞炮龙习俗是源于人们对中国最古老的龙图腾的崇拜。宾阳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经专家考证,环大明山一带是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源地,而宾阳就坐落于大明山的东部,原生态龙母文化的遗存相当丰富。善于吸收多种文化精华的宾阳人,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炮龙文化。舞龙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只有在宾阳才有这种独具特色的、充满文化内涵的、虔诚狂热的舞龙文化,这是其他舞龙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2.2 文化价值

宾阳炮龙节是汉壮两个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从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角度出发,宾阳炮龙节文化丰富了传统龙文化的内涵,这是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其中,游彩架和舞龙是汉族的传统技艺,灯酒节是壮族的传统民俗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壮两个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孕育出了炮龙节这一民俗节日,它是汉壮两个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产物,是汉壮两族人民智慧的体现,因此,炮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华民族传统龙文化的多元发展。

2.3 精神价值

宾阳炮龙文化活动以其狂热、奔放的形象塑造了热情、豪放、进取的宾阳精神。炮龙节也体现了宾阳人民团结、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精神。宾阳炮龙节是一个大型的民俗节庆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宾阳人民的齐心合力、积极参与,是难以想象的。整个活动的顺利举行也是宾阳人民凝聚力的巨大体现,通过每年炮龙节的举行,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与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热爱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应将宾阳精神发挥到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以及全心全意为家乡建设的热潮中去。

2.4 科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或者不一定科学的内容,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们,合理的运用它们,尤其是那些不一定科学的内容,我们更是要利用好它们的科学的部分,摒弃不科学、不合理的部分。宾阳炮龙文化本身就含有一些科学因素和成分,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如在清朝年间发生的六次流行性瘟疫期间,人们利用舞炮龙活动中鞭炮的使用来驱除瘟疫,运用的就是鞭炮中火药的成分是硫磺,而硫磺可以杀菌这一科学道理。又如宾阳炮龙起源中的“风水说”,尽管它用科学道理是解释不清的,但从宋代风水文化形成到现在,人们一直沿用至今。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的运用炮龙文化中的科学部分,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创新,使炮龙文化更好的丰富历史文化,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科学认知水平。

2.5社会和谐价值

宾阳舞炮龙是汉壮两个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舞炮龙起源于当地而赶到骄傲和自豪。汉族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舞龙的习俗,壮族有正月十一吃“灯酒”祈求丁财两旺的习俗,两者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汉文化,而舞炮龙文化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成的。宾阳炮龙节是当地汉壮两个民族人民都喜欢的民俗节日,舞炮龙也是人们都喜欢的民俗体育项目,相同的文化习俗和相同的运动项目,可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相应的聚合、凝结,从而促进民族间的团结与共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6 审美价值

宾阳炮龙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表演技艺上,以及人们的积极参与。传统的舞龙是一种集技术、舞蹈艺术、民族鼓乐等因素于一身的综合性体育项目,舞炮龙也具备这些因素。炮龙开光后,龙脚们狂舞着龙进入街头巷尾,接受人们的“弹炸”。舞龙者丝毫不畏惧身边的万炮齐鸣,个个显得生龙活虎,其势其景,可谓壮观。男女老幼纷纷将准备好的鞭炮丢向狂舞之龙,并冒着“炮林弹雨”争相钻龙肚、摸龙身、撕龙鳞、扯龙须、抢龙珠。当炮龙开始狂舞之时,人们又纷纷撤回到回廊,等待机会继续“钻龙肚”。当地人认为,钻龙肚摸龙鳞会给人们带来新一年的吉祥如意,在炮声火光之中钻龙肚不仅给人一种刺激感,而且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宾阳炮龙节期间,大批游客蜂拥而至,观者如潮,人们都积极的参与到舞炮龙的活动之中,把宾阳古镇围得水泄不通,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欢度着炮龙节。

2.7 教育价值

宾阳炮龙节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宾阳炮龙节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教育知识的重要来源;其次,舞炮龙活动中的很多技艺技能可以传授,这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舞炮龙活动有许多传承人,以及活动中各个技术环节技艺的传人,他们的教授过程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而作为学习者接受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活动的过程;最后,在宾阳炮龙文化领域里,有一部分是以之为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将炮龙文化宣传给外界,以及在学校或者社会上讲授炮龙文化知识,这些相关的活动也是教育价值的体现。

2.8 经济价值

宾阳炮龙节做为当地的传统民俗节日,每年都能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以前的炮龙节都是由民间组织进行,参加的炮龙很少,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因此,参加炮龙节的人数也非常少。2007年1月,宾阳县委、县政府通过人大决议,决定将炮龙节作为全县的一个节日来办,要力争将炮龙节打造成为宾阳的、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级的民俗文化节日。随后,宾阳县委、县政府制定“打造南宁后书院、生态园,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大方针举措,举行“百龙舞宾州”活动,将宾阳炮龙节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将炮龙节活动时间扩展为正月初九、初十、十一三天举行。初九为炮龙书画摄影展,以及宾阳各景观一日游;初十为龙队表演赛、炮龙之夜文艺晚会,以及焰火晚会;十一为宾阳的非物质文化与民间艺术展演、百家宴活動,以及晚上的舞炮龙活动。以此带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并向发展,促进宾阳的整个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宾阳炮龙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2009年的炮龙节,参与人数达到了50多万,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00万元;2010年炮龙节,参与人数达到80多万,带来经济效益远远超过2009年。2010年2月17日至21日,宾阳炮龙受邀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新加坡装艺大游行表演”,宾阳的舞炮龙健儿们以其独特的英姿,将炮龙文化展示给了世界人民。

3.保护与传承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意义

炮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龙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对广西宾阳炮龙节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有四个方面,如下:

第一,有利于保护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文明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有很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濒临消亡,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宾阳炮龙文化是汉壮民族传统文化通过相互交融孕育而成的,这是一个集保护、相斥、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宾阳炮龙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龙文化的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保护的前提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发展,并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源泉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就是一纸空谈。炮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龙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独具特色的一种龙文化,它始终备受瞩目。因此,要促进我国传统龙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多元化,就必须做好炮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对炮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做到发扬优秀、摒弃糟粕,将积极的方面结合时代和本民族的需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炮龙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龙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很多和谐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它可以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这就证明它是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是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人们对和谐文化的追求,即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宾阳炮龙节是汉壮两族文化相互融合孕育,并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通过不断的融合、发展而最终形成的。它是当地汉壮两个民族人民都喜欢的民俗节日,舞炮龙也是人们都喜欢的民俗体育项目,对炮龙文化的共同追求和爱好,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相应的聚合、凝结,从而促进炮龙文化的发展。因此,对宾阳炮龙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还可以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就会在经济上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以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文化产业想要加速发展必须有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这就会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宾阳炮龙节的空前影响力带动了整个炮龙产业的发展,包括文化旅游业、餐饮业、手工业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炮龙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包括政府提出了“百龙舞宾州”活动口号,以及宾阳炮龙节活动安排细则规定等,对宾阳炮龙节的时间和各项活动进行了相当规范的安排,这些都带动了整个炮龙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偉民,覃凤余.从宾阳“炮龙节”源于狄青夜袭昆仑关说起[J].广西民族研究,2009,(3)

[2]伍广津,何卫东.舞炮龙文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30)

[3]伍广津.民俗竞技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宾阳炮龙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0)

作者简介

钟元博(1983—),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运动与营养学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诗里有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