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情境朗读之我见

2014-07-15黄天亮

卷宗 2014年5期

黄天亮

1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2011年9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阅读与作文教学专家展示活动”中,贾志敏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话“我们孩子不会读书啊!”引起了我深思。同时,贾老师声行并茂的朗读让我感受良多。

上学,是我们的书面语言。我们口头语用什么来称呼“上学”呢?国庆大假来临,有家长来电话询问:“老师,请问明天读不读书?”为什么会把“上学”说成是读书呢?几千年来,学习,上学,就是读书,由此而见,读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朗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的途径之一,是实现语文教学改革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三国时期教学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而豪放旷达的北宋文学家苏轼亦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当中,怎样让学生做到“书读百遍,不厌其烦”呢?这是有方式方法可循的。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制定的小专题“优化课文朗读训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当中,收集、整理了一些形式,下面,就讲讲这些朗读的形式与方法吧。

2 朗读的具体形式

语文课堂上少不了读课文,单一的朗读形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在课堂上,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这样课堂会更为活跃。

1、全班齐读。全班齐读具有检测全班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进行个别朗读,逐个检测。怎么样才能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呢?全班齐读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全班齐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如果学生有读音错误或者是句子不通顺,断句不准确的情况,一定要记得马上及时纠正。不要等到学生读完了再来逐个纠正。因为学生读完了以后,有些学生可能都忘记了自己曾经哪儿读错了。如果错误的地方比较多的话,老师一一记起来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全班齐读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不要一遍一遍的重复齐读,只一遍就够了,最多两遍。读太多有个别学生就会比较懒惰,不会一直跟着读下去,就在哪儿装模作样了。齐读要慎用,要在适当的时候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如果需要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全面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有耐心。

2、学生自己朗读。这个朗读的形式基本上是每堂语文课采用的形式。它非常的自由,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这种形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熟悉课文。这是相对于齐读形式的优势所在。所以,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扫清障碍一般都是放在全班齐读之前。

在学生自己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走近学生,找到个别朗读有问题的学生旁,听他们朗读,并且适时作出指导,教他们应该怎样朗读课文。切忌大声训斥,因为训斥了他们也不会有所改变,还是省点力气好。

3、同桌互读。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学习语文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说话。同桌互读就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在同桌互读的时候,要注意强调让学生认真听同桌的朗读,同时觉得不对的地方要及时给出纠正。读完以后还可以给同桌一定的评价。

4、男女声轮读。上天让人有了男女之分,于是,男女声音质就有些许的不同。比较柔和的声音适合女生读,刚劲有力的声音适合男生读。在课堂上,我们适时的运用男女声轮读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分组朗读。也许一篇课文有很多的角色,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如果对课文还不够熟悉,可以采取让学生分组读课文,进一步发现问题。

6、个别朗读。个别朗读是学生朗读水平的最好展现,在课堂上一定要有个别朗读,这样才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最根本的源泉。教师在学生朗读完之后要给予鼓励或表扬。让学生乐于朗读。

7、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朗读。教师也是课堂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存在问题,教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这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师生合作也能促进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和我们一起学习的。

8、听读课文。听读课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为在听读课文的时候,不仅仅让学生要听懂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范读课文中的方式方法。那些词语该重读,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那些难读的词组应该连起来。这些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不仅仅要听懂,而且应该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读课文。所以当教师觉得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采取这种形式以发现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

3 指导朗读情感方法

朗读的形式在于让学生朗读课文起来不枯燥,如果要陶冶学生的情感,还需要入情入境地朗读。那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怎样做到细致、有序的朗读指导呢?这是有方法可循的。

1、想象文章中人物的口吻。文章当中的人物他们是有灵魂的。想象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口吻,可以让学生理解到人物的情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教师给予一定的情境。这种方式在教学中比较常见,同时也运用的比较多。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做比较多的准备工作。

例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中有这样一段:

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逐渐枯竭,即使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雄奇的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

在教学这一段之前,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情境:就这样,雄伟壮丽的大瀑布在随着人们的破坏逐渐的——消失,就这样,当年雄奇的气势再也不复返。请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一段吧。……

有了情境,让学生体会情感的时候就会更为容易。情境对故事的发展有了事先的渲染。对学生的朗读情感具有指导推动作用。

3、词语理解,带着对词语的理解朗读。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句连成篇。教学中少不了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理解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融进情感朗读。

4、带着问题朗读。

朗读需要有要求,带着问题,让学生找问题的答案,是朗读后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步骤。这个方法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用到。

5、出示、填空,朗读,朗诵。

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朗读的目的就是理解、记忆、背诵、运用。如何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做到朗读的目的呢?在一些重点的、比较难理解的词语,以填空形式让学生先填、再读,考验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同时,也能够强化背诵理解。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其中,思想交流靠的就是语言,平时的口头语言需要书面语言做积累。书面语言来自平时的语文课堂以及自我阅读。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推进语文继续发展的前进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的入情入镜的朗读教学方式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必备的能力。语文要发展,语文要有人文性,朗读是基础,是其它一切学科发展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