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2014-07-14
观念的水位
刘瑜
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308-10858-4
2013-01 36.00
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古拉格:一部历史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著
戴大洪 译
新星出版社
9787513310901
2013-02 78.00
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权威性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阿普尔鲍姆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蹉跎坡旧事: 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
沈博爱
语文出版社
978-7-80241-353-5
2013-05 48.00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正常社会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
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禀赋奇异,记忆超强,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
邓小平时代
(美)傅高义著 冯克利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41531
2012-11 88.00
本书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和中国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进程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全书内容包括:邓小平的人生经历、曲折的登顶之路、开创邓小平时代、邓小平时代的挑战等。
第三帝国的语言 : 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
(德)维克多 克莱普勒(Victor Klemperer)著
商务印书馆
9787100099905
2013-09 52.00
本书对国家社会主义的语言及其影响力进行了系统分析,既是一部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本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作者从自己在这一时期的日记材料(这些日记被视为文学领域的爆炸性事件,受到人们的欢呼,甚至在当时的电视节目“文学四重奏”里被称作“世纪之作”)中 “剥离出”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并据此写出了这本书,它用相遇、回忆、轶事等等使叙述风格生动,于是诞生了一个艺术性很强的“语文学和日记”混合体——《第三帝国的语言》。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挪)乔根·兰德斯 著
秦雪征 谭静 叶硕 译
译林出版社
978-7-5447-4155-2
2013-09 58.00
乔根·兰德斯,《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聚合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与未来学研究者,就经济、能源、自然资源、气候、食品、城市化、养老金等问题,对未来四十年进行了趋势预测。好消息是,在能源效率方面我们将看到深刻的进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人类福祉而不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但变化也许并不会如我们期望的一样发生:最贫穷的20亿人口仍然生活在穷困当中,失去控制的全球变暖也是可能出现的。
改革的逻辑
周其仁
中信出版社
978-7-5086-4097-6
2013-09 45.00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改革的逻辑》一书中,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
留守中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
刘旦 等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978-7-218-08635-4
2013-06 28.00
这是一群长期关注留守群体命运的年轻新闻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写就的心血之作。他们历经艰难的发现、发掘,记述了留守群体的生活和情感历程,用充满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勾勒出留守群体的生存现状,将孩子与父母、丈夫与妻子、儿女与老人天各一方的“难”一一呈现出来。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增订版)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495-3630-6
2013-05 52.00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英)迈克尔·苏立文 著
陈卫和 钱岗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978-7-208-11134-9
2013-05 99.00
本书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美)史景迁 著 阮叔梅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495-3348-0
2013-07 45.00
本书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打工女孩: 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美)张彤禾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978-7-5327-6100-5
2013-03 33.00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纯粹理性批判 讲演录
邓晓芒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0189-9
2013-11 46.00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是康德哲学的基础,了解康德哲学的体系必由此入门。邓晓芒老师还把这本书喻为国人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夏令营”,因为本书涉及高度思辨的哲学层次。“你如果能够把康德读懂,就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你了。”
看见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495-2932-2
2013-01 39.80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新工业革命
(英)彼得·马什(Peter Marsh) 著
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译
中信出版社
978-7-5086-3856-0
2013-04 49.00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人类的制造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它们分别是:第一个阶段是少量定制;第二阶段是少量标准化阶段;第三个阶段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第四阶段大批量定制化;第五个阶段是个性化量产。作者敏锐地指出,在新工业革命时期,开发新概念,加强公司间合作,并将研发成果应用于新产品所带来的利益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古书之美
安妮宝贝 韦力
新星出版社
978-7-5133-0585-3
2013-01 49.50
《古书之美》主体内容为著名作家安妮宝贝对著名藏书家韦力的长篇访谈,以随笔的形式容纳访谈内容,展示了古书在版本、纸张、装裱、刻印等方面的含蕴精致之美,怀缅了古书历经百年递嬗的艰难历史,并向前人著述之严谨、工匠技艺之精湛、古法用心之体贴致敬;另有藏书家韦力对十本珍藏古籍内容、版本递传、背后故事的解说,配以大量精美的古书照片,内容严谨详实而雅趣盎然。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全四册)
王鼎钧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42200
2013-01 143.00
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吾国教育病理
郑也夫著
中信出版社
978-7-5086-4159-1
2013-09 42.00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
陈徒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4358-0
2013-05 32.00
本书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十一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
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复原出旧日“景观”。虽然事隔半个世纪,但并非“往事如烟”、“流年碎影”一类个人记忆,而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这十一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俄)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著 刘文飞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49538560
2013-09 58.00
本书体现了二十世纪俄国“遗孀文学”的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作者的遗孀身份,这类作品大多写于作者的丈夫去世之后,是孤独中的寡妻们回忆往事、记忆亡夫的途径和结果;其次,此类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都是关于逝去丈夫的,它们作为一种回忆录体裁所体现出的形式特征,即它们大多并非自传,而是“他传”;最后,则是此类作品中所渗透着的作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女性作者们写作此类作品的目的大多仍在于为亡夫树碑立传,或正名申冤。
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
(法)菲力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es)著 沈坚 朱晓罕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22321-5
2013-04 42.00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
华生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6926-7
2013-11 55.00
本书指出,目前城市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农村、农民、农业”的老三农问题,而是“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农地非农用”的新三农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从“土地城市化”真正走上“人的城市化”,并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其核心是重新调整“土地开发权”的分配,实现公民权利的均等化和人力资本的普遍升级。城市化转型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重重难关和纠结就迎刃而解。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1-2)
(美)唐纳德·F. 拉赫 著
周宁总校 译
人民出版社
978-7-01-011702-7
2013-03 240.00
本书的重点是16世纪欧洲对亚洲的认知与想象。作者拉赫对16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的研究具体而深入,从航路的开辟到传教点的建立,从印度到东南亚再到日本、中国,他追索着西方商贸、传教与求知的足迹而深入更深更远的亚洲腹地。首先,他分别叙述欧洲国家在东方扩张中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竞争,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相关文献,从商务与传教报告到虚构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是如何形成、如何传入欧洲并在欧洲不同国家传播的。欧洲不同国家语言的文献,不仅介绍了亚洲主要国家诸如印度、中国、日本的状况,也没有忽略诸如马来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一些次要国家或地区,并援引当代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