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内需有赖改革创新发力

2014-07-14周晓红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政府制度改革

文/周晓红

作者:江西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内需是大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我国不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市场空间大,而且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远未完成,蕴含的内需潜力惊人。扩大内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举措,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然而,尽管中央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发挥消费这驾马车的作用,但依然难以有效引导国内消费,或者说拉动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增速又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我国内需不足,原因有四点:一是过度依赖外需所致。二是投资消费需求失衡导致。三是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四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所引起。从深层次分析,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而非效率提高拉动。过去几年间,我国资本回报率出现了明显下滑。为了保持投资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不得不通过排斥消费的增长来扩大投资。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失衡,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消费难以拉动,内需难以扩大。

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发展不是基于人口、财富的积累性增加而造成的规模扩大,所谓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实现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及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可见,熊彼得所谓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创新,他把创新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资源利用,这种模式带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缺乏创新能力。现在,这两方面的潜力已经不大,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根据熊彼得的理论,创新不仅是单一的革命性的技术发明,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如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等。这些对扩大内需都有重要意义,都能够促进效率提高,拉动有效需求扩大。其中,制度创新尤为重要。因为制度创新是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的根本手段,其意义在于发挥改革红利的作用,因此,制度创新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制度创新意味着对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一系列规则的变更。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推动社会进步是其最终目的。制度创新滞后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简单而言,由于我国现行体制机制的市场化和法治化滞后,政府主导经济,其直接控制的资源过多,且政府行为缺乏规范性,资源配置并非遵循效率原则,加之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导致投资效率低下,限制了有效需求的扩大。政府替代市场,必然造成对市场的挤压,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甚至缺位的情况。

因此,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方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处理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关系,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从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为此,要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按照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划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建立制度框架和法律规范,并将两者关系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防止政府越位操作。为避免行政审批权扩张,应设立必要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以促进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转变,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和社会的空间扩大了,市场的自由度和活力必然增强,提高投资效率和扩大内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都必须通过改革的深化来推进。通过改革,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和宽松市场环境的营造与改善,增强其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能力。用改革的方法和市场的方法推进创新活动及创新体系建设,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使我国经济增长能够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更快摆脱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依赖。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发现,改革每迈出重要的一步,就会推动创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正是由于30多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改革,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克服阻力,破冰前行,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支撑着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顺利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有体制和制度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在资源配置上,创新驱动面临着条块分割造成的资源封闭、分散、重复建设,使创新效能受到了影响和限制;在创新主体建设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不够突出,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产学研等环节的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利用率不高;在管理层面上,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方式和方法与创新规律和要求不相吻合,不利于创新活力的激发;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吸引、培育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评价人才的机制和方法不够合理,创新能力施展的环境还不够优化,等等。

实践证明,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政府自身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上。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政府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政府转型,实现政府从经济建设型角色向公共服务型角色的转变,建立一个以保证市场经济体制高效运转为目标的廉洁政府,强化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着力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并以此带动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以及城乡发展制度改革等。通过改革,革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障碍和束缚,推进全社会创新潜力的再激发,创新资源的再整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内生增长,有效拉动内需。

猜你喜欢

政府制度改革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