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子变》的口头叙事研究
2014-07-14孙艳枝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孙艳枝[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舜子变》的口头叙事研究
⊙孙艳枝[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民间说唱底本——《舜子变》是从前代史传文学、民间口头传说基础上发生,并且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虽然通篇为散文,不具备变文散韵结合的体制特点,但变文所展现出的家庭矛盾,天人感应、因果报应观念,以及民间文学中传统的三迭式叙事结构。另外,还有一些重复出现的固定句式。这些因素都使《舜子变》具备了口头叙事的特征。
口头性人物形象民众审美文化心理三迭式情节重复句式
关于舜“至孝”的史料以及传说有很多,目前,多数学者关注“舜子至孝”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或人物形象。前者如刘守华在《试论敦煌变文舜子至孝故事的形态演变》中指出敦煌变文中的舜子至孝故事,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故事的历史演变过程。还有贾雯鹤在《〈舜子变〉故事演变考》中,对舜的故事由神话到变文的演变过程做了历时性的考察。后者如赵秀林《敦煌变文〈舜子变〉中的后母形象解析》认为变文中这一后母形象与史传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故事的传播方式除了史传记载以外,口头传播也不容小觑。因此,本论文将从故事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论述《舜子变》的口头叙事特征。
一、故事内容
1.颠覆性形象塑造
变文中“后母”的恶毒形象被放大,而弱化了瞽叟和象。舜的故事在《尚书·舜典》中有简略的记载:
帝尧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帝。”帝曰:“俞,子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沩,嫔于虞。①
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②
“母憎舜而爱象”,说明母亲与舜的矛盾初露端倪。瞽叟和象仍是杀舜的主要谋划者。从“象复与父母谋”可知,“涂廪”一事,后母也是参与者。《史记·五帝本纪》: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③
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④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⑤
直到《史记》才明确指出舜母为后母,并有明确的杀舜欲望。家庭中的直接矛盾便是瞽叟、象和舜,一直是瞽叟和象直接参与谋害舜。后母是否参与一直是语焉不详。
1981年宁夏固原出土北魏墓的描金彩绘漆棺,其中关于舜的孝子图有八幅,开始部分残缺,存题记十一方。其中有“舜后母将火烧屋欲煞(杀)舜时”,“使舜□井灌德(得)金钱一枚钱赐□石田(填)时”,“舜德(得)急从东家井里出去”等。⑥这些细节与变文极其相似。漆棺年代大致是北魏太和八年至十年(484—486)。⑦比变文抄写年代“天福十五年”(950)早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太和年间,后母已经成为谋害舜的策划者和具体行为的执行者。变文中后母的形象与之相差无二。变文中的后母见到舜总是“五毒嗔心便起”⑧(三次),三次设计谋害舜,瞽叟夸后母“娘子虽是女人,说计大能精细”(两次)。舜子至孝故事从先秦发展到五代,后母也从幕后走到台前,从一个默不作声的普通女人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恶妇。瞽叟和象则从制造事端的主谋弱化成后母的帮凶。后母的这一恶毒、狡诈的形象更符合一般大众对“后母”的常规认识,激发听众共鸣。
领导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至为重要的位置,领导者的决策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很多领导者将关注点放在企业生产销售上,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需要创新,企业领导应该秉持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引进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领导层应该自主学习大数据知识,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路径、应用策略等,确保大数据技术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同时,领导层应该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做好招聘管理工作,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备先进性特征。
2.反映民众的审美文化心理
天人感应、因果报应观念反映着普通民众的理想与审美风格。从远古先民对“天”的敬畏,一直到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在民间故事中总能将其演绎得出神入化,尤其是每当主人公身处险境时,总是能得到上天的相助。如舜三次遇难,都因感应帝释得以脱困:第一次是“感得百鸟自鸣,慈乌洒血不止。舜子是孝顺之男,上界帝释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第二次是“舜恐大命不存,权把两个笠子为翅,腾空飞下仓舍。舜子是有道君王,感得地神拥起逐不烧,毫毛不损”。第三次是“帝释变作一黄龙,引舜通穴往东家井出”。后舜往历山躬耕,“自有群猪与嘴耕地开垄,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因“舜子是孝顺之男”、“舜子是有道君王”,理应得到上天的眷顾,这正与民众的理想相符。正如董永行孝,感得天帝派仙女相助。同时,因果报应观念指引着创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安排。瞽叟、后母和象因谋害舜,以致瞽叟双目失明、后母顽愚以及象变成痴癫;舜因不计前嫌继续孝顺父母,尧帝也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并委以重任。
二、故事的组织结构
1.三跌式情节
变文中后母给舜制造了三次灾难,即三迭式情节,它是中外民间故事中共有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之,这与古人对“三”的信仰有关。⑨如为民众所熟知的“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叙事结构能使故事显得一波三折,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变文中三次灾难的结构基本一致:后母恨舜;设计毒计;施行毒计;帝释相助,舜脱灾。舜经历三次劫难:“摘桃”、“焚廪”和“淘井”,舜并没有伺机报复,而是采取以德报怨的方式原谅了父母的过错。事件的累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不仅让听众为主人公提心吊胆,更加同情舜,而且更痛恨后母。
关于这三次事件的排序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史传、传说记载都是“二难”(“焚廪”和“淘井”)或“三难”(“焚廪”、“淘井”、“饮酒”(列女传·有虞二妃))但变文却增加了“摘桃”一事。有学者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这样更符合故事发展本身的需要,由平安相处到“打舜”(后母令舜上树摘桃,而她于树下用金钗刺破自己的脚,却反诬是舜所致,最后舜不但被瞽叟所打,而且父子关系也开始恶化)。再到“杀舜”应该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故事由低潮到高潮也更能吸引听众;二是作者如普通大众一样,对后母亲怀有偏见,文中处处都是后母设计,瞽叟只是个受了迷惑的被动的实施奸计者,当然这样做的好处也为后文父子重归于好留下了余地。⑩另外,变文将“妻二女”放在故事结尾,与“舜登帝位”一事并列,也是为了满足听众的审美理想——好人有好报。
2.重复句式
书面文学作品会尽量避免重复使用某些句子,以免引起读者厌烦。但变文中却有大量重复的现象,如词组、句式以及情节等等。这便是口头说唱的特点,因为在实际的说唱的活动中,听众的兴奋点在于捕捉故事内容,而不去发现新鲜的词汇。另外,也有助于说唱者根据这些固定的句式来临场发挥。
如描写时间的固定句式有“不经旬日中间”(出现三次);表示人物心理的固定句式,如后母每次见到舜都是“五毒嗔心便起”(三次),将后母的狠毒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等等。还有一些重复的情节,如“自从夫去辽阳,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不曾归来宅里。买(卖)却田地庄园,学得甚鬼祸术魅!大杖打又不死,忽若尧王敕知,兼我也遭带累。解士(事)把我离书来,交(教)我离你眼去!”瞽叟报言娘子:“他缘人命致重,如何打他鞭耻?有计但知说来,一任与娘子鞭耻。”后妻报言瞽叟:“不鞭耻万事绝言,鞭耻者全不成小事。”(两次)这些重复的句式是为了表现一个阴险、狡诈、狠毒的后母形象。
另外,还有一种复述。如“去时只道一年,三载不归宅李(里),儿逆阿耶长段(肠断),步琴悉(膝)上安智(置)。舜子府(抚)琴忠(中)间,门前有个老人,昨从辽阳城来,今得阿耶书信。”这一句话分别由第三人称和故事中人(舜)来讲述。由第三人称讲述似是有旁白的意味,或可增强表达效果。
综上分析,不管是从有悖于史传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者它本身折射的民众审美文化心理;还是从故事的组织结构方式,以及语言运用技巧,变文都呈现出了口头叙事的特征。
①(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页。
②(汉)刘向等著,(明)仇英绘:《列女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⑥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年第6期。
⑦孙机:《固原北魏漆棺画研究》,《文物》1989年第9期。
⑧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29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⑨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齐鲁学刊》1997年第5期。
⑩贾雯鹤:《〈舜子变〉故事演变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孙艳枝,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文献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