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诞世界的逃离
——对《飙车》的存在主义解读

2014-07-14乔婷婷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克莱存在主义萨特

⊙乔婷婷[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荒诞世界的逃离
——对《飙车》的存在主义解读

⊙乔婷婷[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飙车》(原名《飙车及其他社会新闻》)出版于1982年,是勒克莱齐奥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共收入十一篇短篇小说。本文欲跳出研究勒克莱齐奥小说的思维定势,为研究《飙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存在主义哲学,尝试运用萨特的著名的哲学理论存在主义如“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冷酷的”“人生是孤独和痛苦”“自由选择”等作为理论支撑对《飙车》进行探讨。

荒诞焦虑孤独异化自由选择

引言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法国的尼斯,正值“二战”期间。在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2008年10月,瑞典文学院诺奖评委会称他的作品“注重新历程、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迷醉”,他被誉为“标志新文学开端、探索主流文明之外和为隐匿人性的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存在主义传入法国,影响迅速扩大到各个领域,到20世纪50至60年代,萨特、加缪、波伏娃等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因此在存在主义氛围极其浓厚的法国,家喻户晓的存在主义也潜移默化地对克莱齐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虽然不是存在主义小说家,但在其作品主题中不乏对“存在”的思考,通过小说创作克莱齐奥为自己另辟了一条“存在”之路,供自己去沉思自我、感受“存在”。《飙车》(原名《飙车及其他社会新闻》),是勒克莱齐奥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共收入十一篇短篇小说,分别是《飙车》《莫洛克》《逃犯》《阿里亚娜》《曙光别墅》《安娜的游戏》《奢华的生活》《偷渡客》《小偷啊,小偷,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奥尔拉蒙德》《达维》。这是一组众生相:逃课寻找刺激却意外发生车祸的少女;为筹到钱去看狱中的哥哥而无奈偷钱的少年;因不想回家而在外徘徊不幸遭到流氓玷污的克里斯蒂娜;为反抗官商勾结拒绝拆迁的“钉子户”曙光别墅夫人……勒克莱齐奥关注这些处于荒诞世界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焦虑、孤独、恐惧和选择,也就是关注我们的人类世界。

一、人的焦虑与孤独

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中,“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最基本的观点。对萨特哲学而言,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荒诞,人的存在同样也是一个荒诞,人无理由的来到存在在世界中,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客观世界,他处处受到限制、阻碍,想主宰自己,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冲突、抗争与残酷,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孤独、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是无尽的焦虑、失望和孤独,但“正是在焦虑中人获得了对他的自由的意识,焦虑是自由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式,正是在焦虑中自由在其存在里对自身提出问题”①,让人们得知自身的生存状态,从而获得新的处理问题的视角和方法。《飙车》中的人物大都是与物质、工业社会格格不入的,几乎被社会所遗忘的群体。小说通过对这一群体人物的描述,突出表达了消费文化给人造成的焦虑感和孤独物化的生存状态,这正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观点不谋而合。研究勒克莱齐奥的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其作品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人的孤独和隔膜。几乎每篇小说中的人物都处在一种无意义的存在中,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人普遍被绝望、孤独和焦虑的情绪所笼罩。勒克莱齐奥与大多数存在主义者认为,人被无缘无故地抛进这个陌生的、荒谬的世界上来,是无家可归的、孤立的个体,人对世界的体验就是恐惧、孤独、焦虑和绝望。如在《小偷啊,小偷,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部作品中,我们更能够感受到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主人公对世界体验的那份焦虑和孤独。这是一篇记录一个被逮捕归案的小偷与一名警察对话的小说,主人公因公司的突然倒闭和生活贫困的步步逼迫而最终从一名有正当职业的电工沦为一名非常内行的窃贼,即使面临随时被逮捕、被击毙的危险,他仍然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窃,为的是家里的妻儿不至于沿街乞讨。因为除了他没人会想到照顾他的家人,他们是孤独的。成为小偷后,他每天也提心吊胆,感觉内心焦虑绝望,“现在,我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空虚,这一切的后面什么也没有,徒有空壳。……他感到自己是个外乡人,仿佛刚下火车,在这座城市里举目无亲一样”②。此时他心里是异常忐忑不安的,没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环顾四周的一切,瞬间感觉完全陌生,实质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公司倒闭,失业了,最可怕的是,这事情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老板债台高筑,他把才收到的一项工程付款都卷走了。……公司里的所有员工都一无所有了,仿佛全都掉进了一个无底洞中”③。物质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冷酷将主人公一步步推到绝望的边缘,让其体验着恐惧、焦虑和孤独。

二、世界的荒诞性

(一)人与物关系的异化

勒克莱齐奥是一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他有着很强的、明确的批判意识,尤其对于现代文明的批评,在他最重要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厌恶都市喧哗、向往原始生活的渴望。他认为现代文明过于物质主义,甚至整个社会关系都笼罩在物质化的阴影之下。同样在《飙车》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已然把人物生存背景的城市转化成为物化之城、消费之都。城市作为背景之一,在小说集中的每一篇都出现了,在勒克莱齐奥的笔下,这些城市只剩下了物质表象:如新建的大楼、交错的马路、拥挤的街道等等。而在这些城市中生存的人也被物化之城“物化”,他们在物化环境的挤压下,甚至忘却了人类本有的感情与思想,被迫渐渐逃离了家门,而且变成一个个碎片,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陌生感。

上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讨论会上就已发现:“消费”,它不再是人们满足实际的生存需要,它是不断追求被创建、满足被升起的欲望的消费。这里的“欲望”不仅是指商品直接满足人的物质的欲望,还有更深层次的满足人的精神的欲望。对于人们的这一欲望,勒克莱齐奥主要通过“密密麻麻的汽车”“川流不息的运送水泥、木材、汽油、砖块、肉类或者牛奶的卡车”“特大超级市场”“闪烁的霓虹灯”“灯火辉煌的橱窗”“咖啡馆”“饭店”“电视机”“电影院”等比较典型的城市意象来传达的,如在《曙光别墅》中,主人公“我”想要找回那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别墅,但“一路上,汽车的引擎声让他很不舒服,却无法避免,因为到处都是汽车,马路上飞驰着的,楼房前停住的,都是冷冰冰的汽车”;作家还借《莫洛克》中临产少妇莉亚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对过度消费及都市文明的厌弃,“那些男男女女,他们总是瞎折腾,开着汽车跑来跑去,那边每条公路上都是戴着头盔的摩托车手,还有高速公路上那些开卡车的人”④。高速运转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不但使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而且使人感到害怕,一种对物化之城的焦虑。

在这里,勒克莱齐奥将消费之都中人的欲望表露无遗,他们的眼神都带着欲望的光芒,他们想将什么都带走,而根本不理会自己是否需要。单纯的需要膨胀无视人的本真,忽略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即遮蔽了人的存在本身,人成了自身需要的奴隶,成了努力去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在这种意义上,人已经蜕变为手段,退化为物,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也认为,在整体性的实践中,虽然人类世界并非只是非人道,然而“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认为人类世界是真实历史的某种结构的规定性:这就是已定型对人的控制”⑤。这种情况下,处于实践、匮乏中的人的活动不再直接受需要的支配,而是受已定型的物所支配。这就是萨特的“惰性实践”,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物对人的控制、人被物所异化,在物的指令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与自主的创造性实践相对应的。⑥在异化消费中,人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

(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存在主义同样也很关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因为人不是孤立地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不可避免地要跟他人发生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在理性和科学推动的现代文明中,自我的存在开始受到质疑,甚至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陌生感。在这种自我极端失重的状态下,人不仅自身产生了异化,而且人与人之间关系也产生了异化,导致正常情感的极度扭曲。在萨特的作品《禁闭》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致使他人成了地狱。同样,在《莫洛克》中主要描写临产少妇莉亚娜独自一人生活,极力拒绝他人的援助,过着与外界隔绝的日子,她完全生活在自我意识中,深深体悟到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总是惧怕他人将她送入监狱,最终抱着新生的女儿与始终陪伴她的狼狗离家出走。莉亚娜总感觉身边的人们“总是用难为情的眼神看着她,就好像这件事情他们也有份一样。还有些人对她很和气,但是和气得有些特别,目光躲躲闪闪的,所以莉亚娜信不过他们。她不想见任何人,再也不想见任何人。……每次只打开一条门缝,而且总像对一个兜售香皂的推销员一样”⑦。对莉亚娜来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她不愿见任何人,也不愿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她怕他们把自己带走,“关到他们的监狱去……害怕他们,怕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速度”⑧。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所以在她即将临盆的时候也没有人帮她一把,独自一人承受巨大痛苦将孩子生了下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恶化,使得处于弱势群体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因此作者对西方物质主义世界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

三、存在的本质在于选择的自由

面对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人可以按照“自由意志”选择和行动,这也是勒克莱齐奥《飙车》小说集所表达的思想。在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在选择逃离,“逃离”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他说:“逃走,永不停歇的逃走。离开,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时代,离开这身皮囊,这种思想。”“人作为一种孤独的生物生活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里,充满焦虑和绝望,直到对自己未来的行动做出了决定性的选择,他的存在才有意义,而通过这样的选择,他才获得作为人的身份、目标和尊严。”⑨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人的本质就是自由,个体应当摆脱一切荒诞的外在力量的压迫,而进行绝对自由的选择。而《飙车及其他社会新闻》中那些已经成长起来且是独立个体的人物的出逃是有意识的自由选择,比如《阿里亚娜》中的克里斯蒂娜,由于“她的家,墙壁又窄又脏,厨房里特丑的气味,让她恶心,还有电视机的嗡嗡声、邻居的吵嚷声……在水泥楼梯里回响,电梯门一层结一层地撞击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所有的一切都使她感到不舒服,甚至恶心,所以最终她选择逃离、选择不回家。《奢华的生活》中的布丝和布西,《莫洛克》中的少妇莉亚娜等,他们似乎与野蛮的城市格格不入,体验着身处城市文明中的孤独,荒谬世界的恐怖,使得他们渴望通过自由选择,逃离到另外一个世界,也许只有那里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结语

《飙车》中的每篇短篇小说结局看似都各不相同,但实质上,勒克莱齐奥已将人物的最终选择引向逃离到更广阔的大自然。作家通过大量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意象,来传达出作家以及小说人物渴望选择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如天空、太阳、星星、大海、河流、高原、荆棘丛、棕榈树等等。通过对《飙车》小说集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勒克莱齐奥与萨特存在主义的契合之处:同是揭露了世界的荒诞性,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越来越感到孤独、焦虑,最终人们纷纷选择逃离。但勒克莱齐奥对萨特的自由选择又有所不同,从小说集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的关注与对现代文明的诘难,他主要集中笔力将人们选择的空间引向更加广阔的自然,让人重新回归自然。

①[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周煦良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②[法]勒克莱齐奥:《飙车》,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③[法]勒克莱齐奥:《飙车》,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④[法]勒克莱齐奥:《飙车》,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⑤[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⑥林子赛.:《“匮乏”与“整体化”——论述萨特的物化思想》,《哲学百家》2011年第11期,第95页。

⑦[法]勒克莱齐奥:《飙车》,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⑧[法]勒克莱齐奥:《飙车》,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⑨J.L.Styan.Modern Drama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118.

[1][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周煦良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法]勒克莱齐奥.飙车[M].金龙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曾进,董铭.勒克莱齐奥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J].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0-16(第4版).

[6]杨经建.中国文学中“孤独”与“荒诞”问题[J].文艺争鸣,2008(4).

[7]J.L.Styan.Modern Drama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作者:乔婷婷,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克莱存在主义萨特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意外的结果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意料之外的结果
意外的结果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
“闯祸精”克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