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与日本戏剧:从文学名著到舞台艺术

2014-07-13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

名作欣赏 2014年17期
关键词:歌舞伎江户三国志

⊙赵 莹[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191]

《三国演义》自江户时期(1603—1867)输入日本,之后在日本文学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受到广大读者和学者的爱戴。名为湖南文山的译者第一次将其译为日文,让普通百姓也可以读到这部小说,开启了日本的“三国热”。自此,围绕《三国演义》的翻译、改写、创作、研究不计其数,《三国演义》俨然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三国演义》与日本戏剧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日本学者和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部中国小说融入了日本文化,搬上了日本的戏剧舞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三国演义》与江户戏剧

随着《三国演义》初译本的问世,越来越多与《三国演义》相关的读物相继出现,扩大了读者群,形成日本第一次“三国热”,这股潮流不只停留在小说上,而且与日本戏剧也碰撞出火花。

歌舞伎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产生于日本近世——江户时代,最初由出云(现日本岛根县东部)地方名叫阿国的女子创立,后又经历了“游女歌舞伎”(演员为女性)、“弱众歌舞伎”(演员为青年男子)、“野郎歌舞伎”(演员为成年男子)等不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成熟歌舞伎形式,并且保留了所有演员为男性的独特表演特色。现在,歌舞伎表演艺术作为日本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它的继承和发展在日本国内受到极大重视。与此同时,因为在年轻人中得不到共鸣,它的传承也像中国的京剧一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三国演义》在当时随着歌舞伎表演形式登上了舞台。据记载,宝永六年(1709),大阪的岚三十郎演出了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剧目,虽然没有具体的记载,无从知道上演的是什么故事,但从主要登场人物孔明和仲达的搭配来看,应该是刘备死后,“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精彩一幕。

江户时代深受欢迎的演剧除了歌舞伎以外,还有净琉璃。净琉璃名称来自16世纪室町时代中期的《净琉璃姬十二段草子(净琉璃姬物语)》,是一种说唱形式。17世纪初净琉璃开始以三弦伴奏并配以偶人表演,这就是人形净琉璃,在江户、京都、大阪三都流行开来。元禄年间(1688—1703),三国故事已译成日语,被人们所熟悉,因此为净琉璃提供了素材。跟三国故事有关的净琉璃在江户、大阪等重要城市上演。关于这方面的详细研究,见于鸟居文子的论文《中国素材的日本演剧化——〈三国志演义〉和净琉璃》①。据该论文的考证,进入元禄时代,江户的土佐净琉璃和大阪的近松净琉璃,都有意识地利用《三国演义》的角色。享宝年间(1716—1736)开始,净琉璃的世界里也渐渐引入了三国故事。她进一步考察了土佐净琉璃的剧目《通俗倾城三国志》《续三国志》和《末广昌源氏》以及近松净琉璃剧目《国姓爷后日合战》和《信州川中岛合战》,虽然二者在趣旨上有些差异,但从所有剧目中的登场人物身上,都能强烈感觉到《三国演义》的存在。只不过将舞台和情节换成日本的而已。鸟居文子认为,当时的观众能充分理解这些剧目就是《三国演义》的翻案。

江户时代初期传到日本的《三国演义》,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在日本被接受的过程中,《三国演义》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反过来反映江户时代百姓的感觉和生活,从上述介绍可以窥见一斑。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以各种形式将外来文化吸收到日本传统的艺能中去,从而使登场人物从容貌、服装到性格,都发生了变化,进行了日本化的改变,这个过程从这些艺能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

二、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

1986年,歌舞伎表演艺术家第三代市川猿之助创立了超级歌舞伎,它吸收了西方戏剧、中国京剧等多种戏剧表演的不同特色,为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带来了新风和发展的机遇。到目前为止,上演的剧目有九种,其中三个都是和中国的《三国演义》有关。它们分别是1999年上演的《新·三国志Ⅰ关羽篇》、2001年的《新·三国志Ⅱ孔明篇》、2003年的《新·三国志Ⅲ完结篇》。三部演剧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观众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歌舞伎表演的人群,即相对以前老龄化的观众群体,这部歌舞伎将更多的年轻观众吸引到了剧场,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歌舞伎观赏狂潮。据说当时虽然票价很高,但还是一票难求。

翻译《三国演义》的村上知行曾在中国生活多年,他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总能听到京剧“空城计”的戏文:“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听京韵大鼓的演奏,伴随着“三国纷纷乱滚滚”的唱词。除此外还有相声、快书等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都会有关于《三国演义》的内容。他还发现,京剧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实在多得超乎想象。的确,《三国演义》在中国早已被搬上舞台,京剧剧目中与三国相关的至少有一百多部作品,《华容道》《空城计》《战场沙》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剧目。

歌舞伎表演与中国京剧表演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属于东方戏剧系统,都是重视表演更胜于内容,注重视听觉的审美欣赏。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对传统伎艺做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全方位的,不只有外在形式的改变,还有人物和剧情甚至中心思想的巨大改变。

《新·三国志Ⅰ关羽篇》,以“黄巾起义”“火烧赤壁”“夷陵之战”为主线展开剧情。剧中最大的卖点是把刘备设定为女性,关羽和刘备之间产生了一段离奇而浪漫的爱情。第二部是《新·三国志Ⅱ孔明篇》,以“七擒孟获”“空城计”“五丈原升天”为主线展开剧情。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孔明的爱情戏,并给他找了两个恋人翠兰和祝融。第三部是《新·三国志Ⅲ完结篇》,主要内容围绕孔明死后为实现和平、终止战乱而奋战的年轻一代的故事展开剧情。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男人的世界,所涉及的女性数量稀少,再有就是着墨不多。而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对此做了180度的逆转,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中都加入了原作《三国演义》中没有的爱情故事。尤其第一部中将刘备设定为女性,与关羽之间发生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据说这一奇想天外的创意源泉来自京都大学的金文京所著《三国演义的世界》一书,其中阐述道:“刘备身上具有女性要素,他和《西游记》中的唐僧、《水浒传》中的宋江三人看似文弱无能,其实却各自都具备着一种女神般的领导素质。”这一观点给了市川猿之助灵感,他干脆就将刘备设计为真正的女性。这样大胆的改变就连出演刘备的市川笑起初也难以接受。不过,市川猿之助始终坚持戏是演给普通大众的,戏好看才是最重要的,戏剧允许有虚构的成分。

日本观众对这种改编还是能够接受的,一方面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改编日本观众不同于中国观众,他们没有心理上的接受障碍;另一方面,受日本传统文学影响,小说中植入爱情故事更能够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因此,在第一部超级歌舞伎大获成功后,第二部中也为孔明加上了爱情戏,为这位冷峻的“智绝”增添了一抹人情味儿。

《三国演义》讲述了汉末群雄并起,战乱纷繁,后经三国鼎立,由魏到晋,权力更迭,时代的变迁,是一部时代大剧。与《三国演义》通过战争反映时代更替不同,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的中心思想是和平主义。在《新·三国志》中,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是全剧的中心,是剧中人物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就如同第三部的主题曲“为了爱和未来”,战争不是目的,它只是通向和平的手段,孔明死后,年轻一代也都是为了实现和平而战。另外,第一、二部中加入的爱情故事也表现了爱的主题。总之,市川猿之助以戏剧的形式深化了“爱”“和平”这一主题。在世纪之交,全球冲突不断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样的主题会带给人们很多思考,看着中国历史题材的日本歌舞伎,思考着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慢慢意识到人类可能就是在不断地重复上演着历史。

三、日本戏剧《三国演义》受欢迎的原因

日本戏剧版的《三国演义》从登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日本观众的广泛好评,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下面以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为例,管中窥豹。

首先,超级歌舞伎从创建的那一天开始,就由于其求新求变受到广泛好评,吸引了大量以前不关心歌舞伎表演的新观众群,这其中新的脚本创作功不可没。第一部超级歌舞伎《日本武尊》于1986年在东京新桥演剧场上演,脚本由日本著名文人梅原猛执笔,他是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所长,因为独特的视野,他的日本学研究称为“梅原日本学”。这样一位脚本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歌舞伎表演内容。《新·三国志》的脚本作者横内谦介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从小酷爱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他的优秀剧本也广受好评。比起脚本的创作,超级歌舞伎的创始人——第三代市川猿之助的创新意识,就更加重要,没有他的创新,也就没有了超级歌舞伎。市川猿之助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借助现代舞台技术手段,突出歌舞伎表演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赢得了社会各阶层观众的赞誉,迎来了歌舞伎表演的又一个春天。超级歌舞伎的丰硕成果之一就是这部脍炙人口的《新·三国志》。

其次,《新·三国志》内容涉及中国《三国演义》(当然也包括《三国志》)中风起云涌的英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日本早已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日本江户时代从1689年到1692年,已经有署名湖南文山的译者将《三国演义》翻译成日语,这是《三国演义》在日本的初译本。之后编译、翻译《三国演义》,甚至是仿作、再创作的版本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在日本的书店里漫步,也随处可以看到这些译本中的名作,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从未减弱。除了文学作品以外,漫画、电视、电影,甚至是游戏,也都在不同层面催生了“三国热”,使日本人对中国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了解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提高。这也为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在日本打下了很好的观众基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

再次,世纪之交,人们的欣赏要求有了很大变化,传统需要保持和继承,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新·三国志》的新就体现在对传统的改变甚至颠覆上,具体到舞台表演上,《新·三国志》除了在传统歌舞伎基础上进行自身的改革和提升以外,还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京剧中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并且在人物塑造、剧情设定和中心思想等方面都有大胆的革新,让日本观众觉得耳目一新。歌舞伎这一戏剧艺术本身,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发展更新,努力为观众奉上精彩的舞台表演是它的宗旨。

从明清小说到日本戏剧,从文学名著到舞台艺术,《三国演义》经历了跨文化、跨国界、跨学科的巨大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考察《三国演义》对异域日本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还可以从另一侧面重新审视本国文学。通观日本戏剧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可以探究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时,站在本国文化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取舍的特质。

①[日]鸟居文子:《中国素材的日本演剧化——〈三国志演义〉和净琉璃》,《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纪要》1998年第59卷。

[1]湖南文山译,落合清彦校订.绘本通俗三国志(1-12卷)[M].东京:第三文明社,1982-1983.

[2]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4]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的世界[M].东京:东方书店,1993.

[5]杂喉润《.三国志》和日本人[M].东京:讲谈社,2002.

猜你喜欢

歌舞伎江户三国志
居酒屋的诞生
在日本“刷屏”剧集中寻找传统文化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传承400年,歌舞伎依然叫座
日本江户时代史学发展受中国史学影响探析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