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端人才集聚的实证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2014-07-12杨春芳马开剑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7期
关键词:天津市高端京津冀

●杨春芳 马开剑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端人才集聚的实证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杨春芳 马开剑

本文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对天津市16所高校人才引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高端人才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天津市要从制定差异化的人才集聚规划、建设人才集聚载体、创新区域人才引进基础性政策及实现与京冀人才引进政策的对接与融合四个方面入手,以此凸显自身集聚高端人才的独特优势。

京津冀一体化;高端人才;集聚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以科技化、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在区域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高端人才。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京津冀一体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所谓京津冀一体化,主旨就是要促进三地合理分工、协同融合、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依托京津双核辐射带动周围河北乃至北方区域共同发展。[1]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入中后期的一个标志,是中心城市由点状聚集向网络分散过渡的表现。但是,与我国区域一体化的成功典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一体化始终没有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京津冀没有形成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高端人才集聚对于人才的合理引进、合理流动、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施区域高端人才集聚战略,是加快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驱动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推进一体化发展,这也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应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给城市发展的巨大魅力以及由此对人才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抓住历史机遇,加速推进区域高端人才集聚战略,使域外高端人才的目光更加关注天津。

一、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才引进现状

通过对16所普通高校①进行《天津市高等院校人才引进工作情况》问卷调查和《2008-2012年天津市高等教育引进人才统计数据表》的方法,全面了解近5年各高校人才引进的总体情况。16所高校共引进人才1055人(见图1)。

图1 2008-2012年16所高校引进人才情况

(一)引进人才由重数量补充转向重视质量提升

从时间上来看,16所高校引进人才数量在2009年出现明显增长,引进人才数由2008年的176人增加至234人。随后的几年中基本趋于稳定,引进人才总量稳定在200-240人之间。

从学历情况来看,引进人才学历明显提高。本科学历人数逐渐减少,由2008年的10人减少至2012年的6人;研究生学历人数明显增加,由2008年的166人增加至2012年的217人。

从引进人才的学位情况来看,拥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才数量变化不大,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数量在2009年有明显增长,由2008年的140人增加至2009年的193人,随后基本维持稳定。

(二)引进人才年龄结构渐趋年轻化

从引进人才的年龄情况来看,年轻人才所占比例逐渐增大。2008-2010年引进人才数量最多的在31-35岁之间,分别有53人、76人和68人,到2011年和2012年,引进人数最高点年龄下移至26-30岁,分别为59人和76人。此外,引进人才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才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2010年以后增幅更为明显,由2010年的31人增加至2012年的83人。

(三)由汇聚国内优秀人才向延揽海外高端人才转变

历年引进人才中,16所高校从国外引进人才的数量明显增加,由2008年的47人增加至2012年的72人。从引入地分布来看,全市高校引进国外人才主要来源于24个国家及大陆以外的港澳台地区,其中来自美国的人才最多,2009年引进数量最高,达到40人。引进人才来源国中,2008年主要分布在11个国家,2009年增多为13个,2010年是12个,2011年是13个,2012年是14个(见图2)。同时,在2012年之前都没有来自澳门的引进人才。

二、天津市普通高校高端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图2 历年引进人才来源地分布情况

高端人才是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国内高等教育界及各大学对高端人才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在本文中,高端人才是指在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在学术、技术领域具有较高造诣,或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具有创新的构想,能够把握学科的前沿与发展方向,具有领导和组织本学科中青年学术梯队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天津各高校在高端人才引进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端人才总量偏少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使高校成为高端人才聚集高地。但是,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天津市高端人才资源仍然存在很大不足。截止到2013年底,天津市高校拥有高端人才总量为553人,其中两院院士2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10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人;市级层面有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76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137人(见表1)。

2010-2013年间,高端人才总量共增加了240人。但是,其中国家级高端人才数量只增加了61人。市级高端人才数量增加最为明显,由2010年的134人增加至2013年的313人,共增加了179人,且国家级高端人才中,两院院士的数量并没有增加。

(二)引进高端人才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不够紧密

引进人才的学科结构指不同专业领域引进人才的构成状况。调查结果中,除天津财经大学以外的15所高校1011名引进人才的学科主要涉及11个学科门类,61个一级学科(见图3)。

产业集聚与高端人才集聚往往同时出现、互动发展。产业集群与高端人才集聚的互动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2]2011年3月,《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天津市三大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发展都市型农业。其中,特别强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八大优势支柱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

表1 高校高端人才资源总量及分布情况单位:人

图3 15所高校引进人才学科分布情况

第二产业是天津市的主导产业,与之相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学科结构中,工学门类引进人才数量最多,共409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40%;其次为理学,共154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15%。但是,与第三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创意产业等相关的学科高端人才非常匮乏。且第二产业中,与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及新材料等对接的相关高端人才依然十分紧缺。

(三)“高端人才”层次划分差距较大

各高校在引进人才层次分类方面都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及学科发展需求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引进条件和标准,力争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但是,问卷调查发现,各高校对于引进高端人才的分类及层次划分并无统一标准。

对于引进人才层次的划分,存在文科、理工科、艺体类、综合类院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综合类、理工类的人才划分层次普遍较高,院士为第一层级,最低也是副教授;而文史财经语言类,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则是最高,有的则是以市级人才为第一层级。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不同类型高校对引进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差异:语言、艺体类院校最低层次的人才要求是优秀硕士、紧缺专业硕士;而理工类、综合类高校一般最低为正高职称或博士。可见,综合性高校对引进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人才的层级较小、少;而弱校、单科性院校对引进人才相对宽松,划分引进人才层级的范围较大。

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端人才集聚战略的实施

所谓人才集聚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人才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3]而高端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指高端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某一特定区域的过程。由于高端人才集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它不仅有利于人才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加速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天津市要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实施区域高端人才聚集战略。

(一)制定差异化的人才集聚规划

目前,天津正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末期,而北京正处于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为三地产业和人才合作奠定了基础。根据京津冀地区产业人才比较的优势,天津应与京、冀在以下产业领域开展人才合作:一是制造业人才合作。天津地区的八大优势产业人才基础雄厚,制造业的高端化趋势渐为明显。这样,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人才合作点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二是服务业人才合作。天津地区以金融、信息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为主。三地服务业人才合作点分布在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领域。[4]基于此,天津应结合京津冀差异化发展需求,依据本区域产业定位制定合理的、分层次的高端人才引进规划。

(二)加强区域人才引进载体建设

优秀人才的集聚效应比单个优秀人才能量的简单相加要大得多,因此,应该加强区域内人才集聚的载体建设。

1.学科载体

大学、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乃至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是优秀科技人才集聚的学科载体。天津应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包括国家级重点学科、市级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创造条件,与京、冀地区有关高校联合创建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共建学科。

2.产业载体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必然成为引领高端人才合作与共享的主要引擎和动力源,即各地区高端人才结构必须要围绕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进行调整才能取得成效。天津应依托现有的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等,鼓励高校按照本市八大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与京、冀高校和高新企业合作共建科技成果乳化基地,参与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扶持高端人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品牌化,增强产业发展本身对高端人才的集聚力。

3.信息载体

高端人才不同于一般人才,更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要素,其具有高智能、高效率、创造性以及高效益等特点,若市场信息发生不对称,即高端人才无法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市场,那对社会影响或负效应将超出一般人才和其他生产要素。[5]为此,要搭建完善的高端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京津冀三地高端人才信息库的对接共享,促进三地人才信息交流共享。市教委指导各高校开展人才需求数据汇总,编制紧缺高端人才资源库和需求目录,定期发布高端人才需求预测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建共享海外人才联络站或工作站,搭建起海外引才引智的合作平台,降低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成本。

(三)创新区域人才引进基础性政策

天津市要不断完善引才留才的基础政策,以提高作为人才集聚地的吸引力。

1.明确高端人才层次标准

通过对引进高层人才进行明确的层次分类和条件界定,增强各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在制定全市统一的高端引进人才层次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对“人才”进行层次分类。如针对天津美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非传统支持学校的高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如体育、音乐、工程人才等引进工作中给予重点考虑,同时给予资金条件等方面的支持。

2.实行高端人才“校岗市管”制度

市有关人事部门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转变高端人才用人机制,对行业内著名或学科顶尖人才实行“校岗市管”制度,即工作岗位是在具体学校,但其人事关系与相应薪酬等由市人力资源和市教委进行管理。“校岗市管”人才的工作可不局限于某所高校,可以同时为市内几所拥有同类学科或专业的高校共享。

3.切实加大多样化的柔性引智力度

一是实施“候鸟计划”。天津应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原则,不受所有制、地域、时间、身份的限制,大力吸引北京外溢人才通过兼职、咨询、讲学等方式,来津创业发展或进行短期服务;二是创新柔性人才方式。紧紧围绕八大支柱产业及承接北京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柔性引进适需人才。对引进的高端急需人才,可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挂职或担任顾问,以更好地挖掘人才的价值和潜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三是促进“柔性引智”向“刚性引才”的转化。对柔性引进的人才,可根据高校需要和本人意愿,优先安排增人计划,在编制和岗位上给予政策倾斜。

(四)实现与京冀人才引进政策的对接与融合

为消除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对高端人才流动的限制,天津市应积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与京冀的对接与融合。

1.提高高端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投入

统筹现有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专项资金投入额度,使引进人才的物质待遇与北京趋同,并重视人才资金的到位与实际落实。对于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紧缺高端人才,在人事档案、职称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限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

2.完善高端人才管理制度

依据“错位发展”原则,天津应尽量克服地区性制度壁垒,尽量减小或消除高端人才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政策与北京的落差,逐步推进与北京的政策衔接与融合。对于急需的高端引进人才,实行灵活的户籍管理、档案管理和养老保险制度。

3.完善高端人才特殊激励制度

研究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分配激励办法,将高端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高端人才以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发明、管理创新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对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年薪、课题工资或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特殊的分配方式。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注释:

①16所高校包括教育部所属高校(211、985)2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市教委所属本科高校14所(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因归属管理部门不属于天津市教委,16所高校中不包括中国民航大学和天津农学院。

[1]陈耀.京津冀一体化要力求“四个结合”[J].中国发展观察,2014,(5).

[2]牛冲槐等.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评判及优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7,(12).

[3]马宁等.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0).

[4]于斌斌.区域一体化、集群效应与高端人才集聚[J].经济体制改革,2012,(6).

[5]Fujita,M.,Krugman,P.Theneweconomicgeography:past,presentandthefuture[J].PapersofRegionalScience,2004,(83):139-164.

(责任编辑:冯永刚)

天津市教委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天津市高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项目编号:2011ZD015)、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天津市高等教育人才引进研究”(项目编号:TJJKY2013-05)的研究成果之一。

杨春芳/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

马开剑/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

猜你喜欢

天津市高端京津冀
高端油品怎么卖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