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建筑企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
2014-07-12占绍文冯全
占绍文,冯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建筑企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
占绍文,冯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为了促进建筑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建筑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利用委托—代理模型,构建了政府激励建筑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机制模型,得到了企业努力水平可以观测和不能观测时,政府激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所要付出的成本. 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当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也会不断增加.
建筑企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委托—代理模型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总产值占GDP的比例在2003年达到7%[1];2002—2011年,建筑业的总产值从17116.8亿元增至117734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以上. 同时建筑业也是我国高耗能产业之一,2007年,我国建筑业消耗钢材达2.26亿t,占全国钢材消耗总量的46.1%;消耗铝材近300万t,占全国铝材消耗总量的46%;每拌制1m3混凝土比发达国家多消耗水泥80kg[2].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建筑业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很高的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是大量建筑材料的消耗以及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给资源与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展循环经济,进行节能生产. 到目前为止,我国建筑业循环经济更多的是末端处理,即对建筑垃圾的再回收利用,在建筑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施循环经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建筑领域中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广义建筑循环经济,需在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过程中贯穿资源的“3R”原则,即在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施工、安装、建筑环境运营维护及建筑物拆除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活动. 据统计,包括乡镇建筑企业在内我国共有建筑企业10万余家,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线组织,但现实中循环经济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除了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自主实施了循环经济,规模较小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借鉴国外建筑节能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建筑领域开展循环经济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即政府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实践中,政府有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战略,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手段还不明晰. 如何“内生化”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动机,让政府支持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变得具体可行和有章可循,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借助委托—代理理论,从企业的生产入手,分析了激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政府成本,希望对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
1 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对于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激励手段,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手段、制度法规(主要是价格、税费、财政等手段),激发企业自主地开展循环经济. 如刘和东等[3]提出了市场激励(如价格激励、利润激励)、政府激励(如产权激励、金融激励、财政激励)、文化激励(如意识与道德激励)的循环经济激励手段;王文革[4]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该选择的工具为财政补贴、税(费)补贴、价格政策、低息(贴息)贷款、押金返还、购买性支出、环境责任保险、信贷担保、公益基金等;宝艳园等[5]提出了经济手段激励(价格激励、税费优惠激励、投资激励、产业激励)、非经济手段激励(如舆论导向激励、奖励激励、能效认证激励、政绩激励)等. 王宝乾[6]提出“法制”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好手段,应该尽量避免政府的计划或干预;阳东辰[7]提出通过法律手段提高资源效率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2)激励机制的设计,大部分学者对此采用的是委托—代理理论[8]. 郭本海等[9]认为委托—代理是一个富有效率的机制,政府和企业在节能上的利益是一致的;何永达[10]应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制造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郭军华[11]设计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模型;郭彬[12]分别设计了单目标和多目标委托—代理激励机制的模型;谢海真等[13]设计了企业间的单委托多代理的激励机制模型.
上述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激励手段大数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措施,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不同情况,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企业可能陷入为拿补贴而实施“表面”循环经济的情况. 发展循环经济,最好是从生产规模、生产过程、生产方法入手,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让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由外在的推动到内生的自主行为的过程. 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从建筑企业的生产入手,设计一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企业自发地开展循环经济.
2 激励机制模型的设计与求解
2.1 模型建立
假设委托人(政府)是风险中性的,代理人(企业)是风险规避的,政府给企业的补贴是线性支付合同[6,13].
设a为企业的一维努力变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π=ka+θ,k为企业的生产系数,企业每投入a的努力,将获得ka的经济效益,θ是均值为零、方差为σ2的正态随机变量,是外生不确定因素,因此有:Eπ=ka,Var(π)=Var(a )+Var(θ)=σ2.
设m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积极的改善,m∈[1,+∞),为生态效益产出系数,则mπ为企业的经济、生态效益产出函数,mπ=m(ka +θ).
为鼓励循环经济,企业获得了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补贴α,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固定收入. 于是企业的报酬为s(mπ)=α+βmπ(β为企业分享的产出份额:当β=0时,企业不承担任何风险;当β=1时,企业承担全部风险).
由于政府是风险中性的,则给定s(mπ)=α+βmπ,政府的期望效用等于其期望收入,即有:
根据确定性等价收入E(u)=u(ω),企业的确定性等价收入CE为:
2.2 模型求解
2.2.1 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条件下,政府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努力水平a,此时激励约束不起作用,任何a都可以通过满足参与约束(IR)的一种强制性合约实现. 此时,政府的问题是选择(α,β)和a求解式(2)的最大值.
在最优情况下,式(2)等号成立,变形后有:
将式(2)代入式(1)有:
即最大化问题表述为
2.2.2 信息不对称
在现实的企业生产活动中,政府一般不能观察到企业的努力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摊并不能实现,所以政府的问题是选择(α,β)解下列最优化问题:
将式(3)和a1带入目标函数,得最大化问题的表述为:
于是,信息不对称时政府的最优合约为:
2.3 代理成本
信息不对称时,存在两类在对称信息下不存在的代理成本:一是由于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摊无法实现而出现的风险成本;二是由较低的努力水平导致的期望产出的净损失减去努力成本的节约,简称为激励成本.
信息不对称时带来的期望产出净损失为:
由于企业在非对称信息下的努力水平较对称信息下有所减少,委托人需要给予支付的为了保证参与约束等式成立的一部分收入也相应减少,这就扣除了政府由于产出减少的一部分成本,记Δc为努力成本的节约,这种减少额为:
ΔEπ-Δc 是一种净的成本,称为激励成本,
风险成本与激励成本之和为总的代理成本,记为AC,即
2.4 不同情况企业的代理成本
对于式(5),当0<n<1时,企业获得的保险成本与总的代理成本随着n的增大而不断减小,这种情况下企业会选择扩大生产以获得更大的代理成本;当n>1时,随着n的增大,企业可以获得的保险成本与总的代理成本是不断增大的,这种情况下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企业将从政府获得更多的成本补贴. 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仍然会选择扩大生产以获得更多的代理成本. 但是,获得代理成本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
对于式(6),当n>1,l>1且n>l时,企业可获得的代理成本是不断增加的,即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还是能找到一种推动企业扩大生产的激励模式.
由于在生产扩大、成本扩大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都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 市场中的企业不是单一的,企业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委托—代理理论应用于单委托多代理的情况可能更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
3 对策建议
建筑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需要,更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循环经济尚处于探索阶段,怎么能更好更有效地激励建筑企业开展循环经济不是一个委托—代理模型能完成的,还有待于更多政策法规的完善,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激励机制的实用性. 政府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考虑企业的不同情况,设置适合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要对激励政策的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前后的产能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不断完善激励政策.
2)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用立法的形式确定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对于已经存在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要再修正,再细化,把宏观的指导性法律改为微观的措施性法律.
3)营造积极的支持环境.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对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不让资金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其次是建立良好的技术环境,大力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等等.
4)激励机制与引导机制相结合. 在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初步阶段,政府要进行激励;当企业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并能从中获得经济效益时,政府行为要实现从激励到引导直至完全退出的转变.
[1] 刘沛. 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09.
[2] 尚春静,张智慧,李小东. 建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建筑经济,2009(9): 110-113.
[3] 刘和东,杨同宇. 循环经济有效激励机制分析[J]. 经济师,2005(12): 56-57.
[4] 王文革. 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2): 43-45.
[5] 宝艳园,王积超.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 兰州学刊,2006(7): 134-136.
[6] 王宝乾.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21(12): 1-4.
[7] 阳东辰. 论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效率的法律调整[J]. 中国软科学,2011(S1): 22-29.
[8]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郭本海,黄良义,刘思峰. 基于“政府—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的节能激励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23(8): 160-164.
[10] 何永达. 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9, 28(10): 74-77.
[11] 郭军华.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9(12): 44-46.
[12] 郭彬. 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 天津:天津大学,2005.
[13] 马金山,张强,王玲. 政府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激励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 物流经济,2010(10):37-39.
[14] 谢海真,计国君. 企业间单委托多代理问题及激励模型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69-71.
[责任编辑:熊玉涛]
Research on an Incentive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rincipal-Agent Model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ZHAN Shao-wen, FENG Q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nd establishes a mechanism model for the government to encoura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pursue circular economy. Cost is derived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 activities whether the enterprise effort level is observable or unobservable. Further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hen enterprises expand their scale of production, their subsidies obtained from the government will also increase correspondingl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ircular economy; incentive mechanism; principal-agent model
F407.9
A
1006-7302(2014)01-0054-06
2013-10-15
榆林市校联合基金项目(YL12086)
占绍文(1970—),男,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