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下的守望
——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纪事
2014-07-12童桦曾福泉通讯员林莉
文/本刊记者 童桦 曾福泉 通讯员 林莉
香樟树下的守望
——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纪事
文/本刊记者 童桦 曾福泉 通讯员 林莉
住院部主任喻永祥(右)、护士长潘美儿与休养员在樟树底下唠家常。/本刊记者徐艳摄
距离德清县城约13公里,树木葱茏的上柏村是一个美丽的所在。但因为我省的麻风病医疗机构建在这里,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
在这片以一棵百年香樟为圆心的区域,山泉缓流而下。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经搭起一片草棚。改革开放后,代之以青灰色的砖瓦房。近几年,则有了16幢黄墙红瓦的平房。
始建于1951年的浙江武康疗养院(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之一。至今,还有80余名麻风休养员在这里生活,他们中年纪最大的90岁,平均年龄72岁,平均居住时间30年。
如今与麻风休养员朝夕相处的,是一支以“70后”、“80后”为主的15人年轻医护团队。
马海德奖、南丁格尔奖、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他们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实践,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列为麻风病学科重要进展之一;他们率先在全国实行“麻风村”医务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被誉为最具人文关怀的措施;他们还倡导直接和患者肌肤接触,这里因此成为我国消除麻风歧视及干预理论的发源地……
香樟之梦,揣一轮理想而来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喻永祥,是上柏住院部的最高“领导”。2003年,31岁的他离开武康镇南路乡卫生院院长的岗位,来到上柏住院部当一名内科医生。这之前的上柏住院部留不住人。
2010年,喻永祥接过了主任的担子,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压力。每天早晚查房,治疗有老年疾病的休养员。还得是矛盾调解员、账务会计、后勤保障员、24小时值班员。经常从早忙到晚,累得连脱白大褂的力气都没有了。
2013年初,喻永祥的父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他多想陪陪老父亲,可是休养员们离不开他。每次喻永祥和父亲道别,老人只说:“儿子……你去吧。”可是,紧抓着喻永祥的手却不愿松开。回想起这一幕幕,这个淳朴汉子的眼圈红了。
今年清明是喻永祥父亲去世后的头一个清明,他赶到父亲的坟前坐了很久。喻永祥说:“我是个不称职的儿子。”
许多朋友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但对喻永祥来说,在这片大山里,他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我是一个医生,看到住院部的那些休养员,我无法掉头离去。”喻永祥动情地说。
香樟之歌,触得到的关怀
过去,麻风病人曾一度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从“谈麻色变”到“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这一认识的转变,全省麻风防治人员努力了60年。1995年,浙江省首批通过卫生部考核,成为国内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省份之一。上柏住院部护士长潘美儿也用青春,在这条路上留下了美的足迹。
她是休养员时常挂在嘴上的“阿美”,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清晨,我们随她一起披上白大褂走进病房。
问问休养员们昨晚睡得好不好,给溃烂的伤口清洗换药……“阿美”的脑子里有一串房号和名字,都是些行动不便、需要集中治疗的休养员。
麻风病菌破坏了老人的皮肤和神经,手指往往变得不听使唤,经常收缩成弯曲的模样。无论春夏秋冬,手掌都不会出汗,甚至干燥到龟裂。
潘美儿将温水倒进脸盆,试了试水温,把老人们的手腕浸在水中。她捏拭着老人干枯而毫无知觉的皮肤,努力帮助他舒展蜷曲的手指。泡完后,再为老人细心地涂上药膏。
“在十几年里没停过一天,就算是我的亲生女儿,也不一定能坚持下来。”休养员徐大爷的感慨,代表了整个上柏住院部老人的心声。
但“阿美”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与她在一起的,还有归婵娟、俞秀娟、章淼尔、沈国丽、刘盾、孟妤薰、汪萌萌、王超霞、陶亦帆、喻永祥、王景权、谭又吉、虞斌和吴进等一群好伙伴。
香樟之馥,抚平苦难的时刻
小秋秋是名符其实的“麻风村的孩子”。她在这里出生,全部的童年世界就是这香樟树下的村落。她的邻居们,全都是像妈妈一样手脚畸残、面容模糊的爷爷奶奶。小秋秋是全体麻风休养员的“下一代”,像一束饱含希望的光芒照亮他们。
2012年8月的一天,大家在香樟树下为小秋秋开欢送会,因为她要去上学了。这个平日里活泼欢闹的孩子,那天一改常态,两只手臂死死抱住香樟树“哇哇”大哭,说什么也不肯走。
护士归婵娟擦去眼泪,蹲下身,柔声向小秋秋许下了诺言:“你放心,叔叔阿姨会一直照看着你。”
寒假里,小秋秋回来了。她摸着脖子上的花丝巾,告诉每一个围上来的亲人:“这是王景权叔叔送我的礼物!因为我在期末考试中语文考了全班第一!”
老一辈麻防工作者感慨,也许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休养员。这支青年团队很早就意识到,麻风休养员的心理重塑,比其肢体的康复更为重要。
上柏村里的这棵香樟树,还在缓慢生长,但它的生命很漫长。香樟树是如此沉默,又是如此顽强。
就在这香樟树下,年轻的麻防人,还在继续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