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灵魂的共鸣
——浅析东北文艺作品引发的文化心理共鸣现象
2014-07-12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114000
王 旭 (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114000)
寻找灵魂的共鸣
——浅析东北文艺作品引发的文化心理共鸣现象
王 旭 (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11400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文化就异常活跃。东北题材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北方文化人格特征和世俗情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改变了中国当下主流文化的格局。东北文艺作品之所以近十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欢迎,得到观众的肯定,与其所引发的文化心理共鸣现象分不开。而为何东北文艺作品能够引发文化心理共鸣,这种共鸣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东北文化;东北文艺作品;心理共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文化就异常活跃,它以其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特点在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东北题材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北方文化人格特征和世俗情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改变了中国当下主流文化的格局,一时间东北文化现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具有东北文化风格的小品、歌曲、影视剧不断的涌现,特别是在央视春晚上小沈阳的一炮走红,更是把本来的下里巴人推向了偶像的地位,其火爆程度不下于当初的“四大天王”。东北文艺作品之所以近十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欢迎,得到观众的肯定,与其所引发的文化心理共鸣现象分不开。而为何东北文艺作品能够引发文化心理共鸣,这种共鸣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一、东北文艺作品引发了观众的文化心理共鸣
所谓文化心理共鸣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就艺术欣赏来说,共鸣就是指艺术作品深深地感动了观众或读者,使观众或读者感受到了灵魂的共鸣。如同所有成功的艺术作品必然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认可一样,东北文艺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其引发的文化心理共鸣是分不开的,本来被人们所不以为然、认为低俗的东北文艺作品会普遍的为人们所接受,甚至引发了情感的共鸣,有其必然因素在内。
1.经济的发展为东北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无可否认,若论文化底蕴东北地区无法与南方各地相比。改革开放后,南方的经济迅猛发展,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之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的势头稳定后,北方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赶超。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南方北方,中国的社会主体农民和小市民需要一种与之相称的文化,其表现就是这类作品或节目要由他们来唱主角,于是东北文化的出现恰逢其时。
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进步,东北地区在经济做基础的前提下,文化也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内容和水准上也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具有代表性的东北二人转也不再是诨嗑不断。虽然还是一口浓重的东北方言,但品质的提升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欢愉,让人不得不爱。
2.东北文化改变中国文化的品质和格局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艺界出现了很多东北人演绎的东北题材作品,像小品、歌曲、戏剧、影视剧等等,而赵本山领衔主演的一系列春晚小品赢得了一大批观众的爱戴,甚至“看春晚只为看赵本山的小品”也不是夸大其词,赵本山的小品可谓是给东北的俗文化打响了第一炮。而随之而来的歌曲、影视剧、戏剧等也迅猛发展,一时间东北文化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文艺界的新宠。
东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精品文化的格局,以前被人们称为俗文化的东北文化以其自身的努力及魅力从边缘走向了文化格局的核心。这种最鲜活的、最有社会基础的黑土地上的东西,艺术化的被搬上了舞台。这也是顺应文化发展的规律,观众喜欢看的东西就有市场,就是对的,他们喜欢看明星、看电影、看戏剧,但他们更喜欢看自己。
二、东北文艺作品引发文化心理共鸣产生的影响
东北文艺作品赢得观众认可,获得观众喜爱及情感共鸣,对于东北文化的创新发展意义匪浅。
1.优秀的东北戏剧作品层出不穷
东北文艺作品的兴起,使东北文化日渐深入人心,在文化艺术种类繁多的21世纪也更坚定了东北戏剧人从事戏剧艺术的信心和勇气。东北戏剧历来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但在其他戏剧流派的冲击下,东北戏剧一度迷茫,甚至改变自身传统,迎合时下流行,在不伦不类中跌宕起伏。但千金散尽还复来,东北戏剧在经历了迷茫期后终是回归了传统,并在东北文化现象的带动下,以独特的艺术风采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戏剧门类之一的小品,这些年来更是混得风声水起,甚至连续几年在春节晚会上形成“独霸”的局面。这种发展势头更加促进了“东北话”在小品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甚至许多南方小品也在操着一口粤语式的口音说着东北方言,令人忍俊不止。
2.促进东北地区文艺作品样式多样化
随着东北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接受和欢迎,东北地区的文艺创作已不仅仅局限或满足于二人转和小品的繁盛,东北文化的兴起,给了东北文艺工作者信心和勇气去尝试同样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其他的文艺样式。而观众的喜爱给了东北文艺作品很高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愿意投入到东北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研究中来,也为东北文艺作品样式多样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物质基础。
戏剧上的成就自不必说,影视创作也有了新突破,除影视、戏剧外,反映东北风格的歌曲、舞蹈也是层出不穷。观众的认可喜爱,给了东北文艺作品样式多样化的无限可能。
3.有助于东北文化品质提高,反过来优化了中国文化格局
余秋雨先生说:“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沿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能深入人心。好多大艺术家都是民间产生的,他们从自己的文化起点出发,不断地实验提升,然后他和他生活的那块土地上的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东北文化正是如此,从开始的粗俗、被诟病,到今天受欢迎、被接受,东北的艺术家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原有的艺术风格基础上不断的优化创新东北文化,摒弃粗俗不雅,寻求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与本地区文化艺术特色的方式,在符合大众审美观的规则中将东北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人们的接受喜爱,促使艺术家们将东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升,而东北文化品质的提升又有助于中国文化格局的优化。东北文艺作品追求的是在大开大阖、大悲大喜气势下的艺术精致化,东北地区的艺术家们注重使自己的艺术表演与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达到一致。这种对现实主义文化传统的追求优化了中国精品文化的格局,使中国文化格局中不是哪一种文化现象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