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审美性

2014-07-12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58200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孟浩然王维山水

陈 洋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58200)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审美性

陈 洋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58200)

唐代社会是在诗、乐、舞各方面都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个昂扬积极的社会也带来了唐诗的鼎盛。不管是描写塞外大漠,还是描写青青山水,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诗歌审美理念。本文主要以山水田园诗派为例,着重分析潜藏在诗歌中的审美,指出审美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山水诗歌;意境;审美性

中国的山水诗歌在唐代获得了高峰,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著名的山水诗人,比如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了唐代,而唐朝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也成就了他们。诗歌的审美性在现代的教育中有所式微,因此,在高校课程改革的今天,高校教育应该大力倡导美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教学本身应该以欣赏为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例如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审美教育、文化教育或体验式教育等。“美学理论、审美教育学原理在语文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1

在中国古代,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孔子就把美和善结合在一起来论诗歌,而且他还很重视中和之美。他说:“《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诗人影响是很大的。在唐代的山水诗歌中,只要细细品味,我们也能发现这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所创作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已继承了这种优良的美学传统。而且在诗歌创作中又有所发展。山水之美在境在心,而这些诗人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是非常典型的可以通过审美的方式去把握诗歌意境的诗歌。

一、清淡的幽静之美

中国人对山水特别有感情,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传统的中国文人常常将自己的兴致投放在山水之中,既可见其在诗歌创作上的倾向,也能见其内心的本真。在山水田园诗人当中,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常常为人称道,诗人王维的诗歌读起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幽静,幽静属于审美形态当中的一种,与此相对的还有热烈、奔放、昂扬等审美形态,都属于审美范畴的。而山水诗歌绝不是那种热烈、激昂的美,而是一种清幽的静穆的美。诗人是怎样追求他的幽静的,实际上只要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他的诗歌基本上写的是清幽雅静的空山,这个清幽、雅静与王维内心那种闲适、恬静的情趣是有关系的。更有人说王维的心境实际上和周作人的心境是一样的,两人都属于闲适派。他除了诗人的身份,更是一个佛教徒,而这一点在他的诗歌中有所体现,所以诗歌和他本人的心境是有关的,心空则一切皆空,比如诗歌中就不断的出现“空”字,“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等,空字本身就是无人之境,因而读起来就显得特别的静。诗人不喜欢喧闹的城市,而是在追求空灵的表现。此外,他的诗歌喜欢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诗歌,以喧闹的声音衬托山中的宁静,更是“鸟鸣山更幽”。孟浩然的诗歌虽没有王维的清幽,但是却是清淡的,据说他曾经因为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而大受称赞,因此明代胡应麟就说孟浩然的诗歌是“浩然清旷”,即说他的诗歌有着清淡的语言和清幽的意境。而且在孟浩然的诗歌当中,“清”字用得特别频繁。“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他用清淡的语言写清幽的意境,在这一点上,可能比王维更胜一筹,两位山水诗人都将自己的诗歌美定义在清或者淡中,而不太喜欢那种热烈的、奔放的美,这也成为唐代山水诗歌独有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诗歌的审美理想。

二、和谐的画面之美

中国诗歌讲究温柔敦厚,不管诗歌的内容是怎样的,构造的形象应该符合传统的文化。因此,理解山水诗歌还要注意诗歌中和谐的画面美。绘画和诗歌都属于艺术的范畴,由于很多诗人除了擅长诗歌之外,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兴趣、爱好间接地投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因此使得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的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到这些。王维就是一个非常擅长画画的人,绘画对他的诗歌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会发现画面的美,色彩、空间、层次、视觉是中国三水画的构图法的。作为山水画南派的创始人,除了山水画的高超技艺之外,我们在王维的很多诗歌中都能发现他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在他的《终南山》中,“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2诗人用具体细微地笔法勾勒了终南山的风景,壮阔中有细腻,不断地变换视角,当诗人游山之时,穿过白云,回头已成茫茫云海,而分野中锋变则表现出终南山的辽阔。“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同一时间内,各个山谷或明或暗,或阴或晴,气象万千,视角很独特。《终南山》就有这样的特点,这正是诗人使用了古代画画的构图方法来写诗,终南山的广大和深邃历历在目。他的《使至塞上》突出的表现这种线条和色彩的搭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更是美不甚收,在广阔的大漠上,一缕孤烟直上云霄,在遥远的那一边,是一条曲折流过的长河。这种由弧线和直线构成的空间层次,在想象中更是非常生动。加上落日的暖色和荒凉的沙漠,色彩美达到了极点。还有他的《山居秋暝》就是将明月与苍松、清泉与山石、莲花与渔舟搭配在一起,就明显有着绘画构图的考虑。只要将这些画面联想起来,加上色彩的冷暖、线条的粗细与圆润,通过纵横交错表现立体感,诗歌本身的和谐的画面美就体现出来了。

而像孟浩然的诗歌也是如此,比如他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数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绿数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非常具有诗情画意,诗人来到故人庄,远远看到这样的景致,非常和谐,没有那种尖锐的刺激感,诗人站在村口,看到树是郁郁葱葱的,它把整个村子都包围在一起了,村子就在树的中心,绿树象征着生命,虽然在秋天,但是诗人没有写萧瑟之景,一个“合”字让我们感到了和谐,绿树像圆弧形,线条不刺激,青山也不是光秃秃的。“斜”让人感到一座青山在村子外面,就像一个来人斜躺在那,很安详。这个画面非常柔软,是一幅优美田园风景画。还有他的《夜归鹿门歌》“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寞,惟有幽人自来去。”4在诗歌中诗人明显地流露出对那种幽情旷古的隐逸的喜爱,看到这些月光下的烟树和岩松,一个幽人由此出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天衣无缝,真是如在画中一般。

三、旷远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中国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抒情国家,相对于西方的叙事文学来说,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一直以来理论家都比较重视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要点。如果一首诗歌不能达到意境的高度,那么诗歌也就是不成功的,更进一步说诗歌的真正内涵没有被挖掘。在意境的创造上,中国古代文论更强调情与景的结合,即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而西方文学则重视语言在意象的创造,不像中国人的重视“意”的表现。孟浩然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点就是韵高,也就是说他的诗歌有着余味无穷的醇美,这种醇美既是他内在精神气质的显现,也是因为诗歌本身的韵味,孟浩然本身生活经历简单,所以他的诗歌没有丰富的内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诗歌的韵味,虽然很淡,但是却在平淡中蕴含很深的韵味。这是他的独特之处。因此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5孟浩然的诗歌不大注重对某一两句的精雕细刻,这一点近似陶渊明,所以是“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在王维的《鸟鸣涧》中,曾经有人指出诗句“人闲桂花落”中的桂花不应开在春山中,说王维犯了科学错误,实际上只要略懂中国美学的人都知道,艺术家追求的是心灵的时空,桂花和春山在时间和空间上不会连在一起,但是艺术上是可以连在一起的。在中国古代国画中非常讲究写意,追求外表的近似,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家认为只要作品内部具有和谐统一的必然性,作者就成功了。只要物与物的构成是成功的,能够表现出一种气氛和精神就可以了。所以诗歌的意境并不追求现实的真实,而是诗人心灵与外界的契合,是一种人与物的沟通。不管是孟浩然还是王维,他们的诗歌中都含有生活的气息的,这些生活的点染,使得诗歌的意境构成了独到的意境,收到了以少甚多美的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在分析作品的时候,需要积极参与建构文本意义,鉴赏是主体的能动作用,被动的接受永远打不开诗歌的阀门。诗歌主张的是含蓄委婉,因此对它的把握就应该有多种视角。刘勰就认为“文学作品形式之美或者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语言之美。”6“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7。王维诗歌中的山川田园,孟浩然诗歌的襄阳山水,都已经是一种美的意境了,这些诗歌代表了古代山水诗歌的和谐之美。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8美本身是感性的,只有在审美直观中才能把握。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比较重视审美和艺术,诗歌不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的象征。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需注重诗歌的审美性,也是在塑造一种积极的精神。

注释:

1.王亿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4.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闻一多.唐诗别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6.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陈洋,1987.11,女,侗族,贵州铜仁,硕士研究生,2013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现为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孟浩然王维山水
春晓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舟中晓望
走哪条路好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鸟鸣涧
《山水》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