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旅诗歌:金戈铁马的豪迈与痛楚

2014-07-12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321004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军旅诗经战争

姚 颀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321004)

军旅诗歌:金戈铁马的豪迈与痛楚

姚 颀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321004)

本文从同仇敌忾的英雄主义、刻骨铭心的家园思念和渴望和平的诗歌母题三个方面,研讨军旅诗歌中古代战争里将士们的生活状态、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从而了解军旅诗的诗歌美进而了解当时人的精神与感念。

军旅诗歌;英雄主义;家园思念;反战思想

诗歌,越过了黑暗的深渊,跨越了历史的鸿沟,打破了时空的隔阂,迈着步履缓步向我们走来,带来了先辈们的音容与笑貌。有时它是香艳的思妇带着幽怨的语气顾影自怜;有时它是恬淡的隐士有梅妻鹤子相伴而脱俗于世;有时它是一根寓留的柳枝静静留在渡头诉述无数的深情;有时它是一支打破磐石的翠竹随风淡雅却立根坚定……点点滴滴汇成了先辈们的生活,犹如一张画卷让人如临其境。但在这或明艳或淡然或幽怨的场景中总是混杂了铮铮的铁马与嘶鸣,隐隐地却叫人不容忽视。

一、刀剑志:同仇敌忾的英雄主义

在历史的苍茫里少不了少年的鲜衣怒马,少不了他的剑指天涯,少不了他的志气凌云,更加少不了的是他铁衣仗剑在战场上与人厮杀。战场的风肃杀凛冽,战鼓声咚咚地响起来,宝剑出鞘。刹那间,多日来的恐惧幻化成一腔热血的沸腾,刀光剑影迷糊了双眼,鲜血染红了双手 。为国为家,为了功名与利禄。“从《诗经》中《采薇》《载驰》《楚辞》中的《国殇》至明季、清末的爱国诗人写下的大量军旅诗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始终是贯穿于军旅诗歌中的一根红线。”1它是《诗经•无衣》里“与子同袍”“与子同仇”的同仇敌忾,它是《从军行七首》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志。它是《诗经•击鼓》里“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的无可奈何。

“战争产生于原始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繁荣期即已有了战争。而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战争这一现象便发生了。”2首先为了争夺猎物,再为了争夺地盘、女人,然后是权力。从神话时代到现如今人类的路途上就没有少过战争。它就像一条线索贯穿了古今。《黄带擒蚩尤》的神话还依稀在耳边演绎,古朴久远的民歌就成了册子。翻开思无邪的《诗经》几乎就可以看到“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商颂•长发》)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大雅•大名》)晋国兴兵进犯卫国《卫风•击鼓》”3正打得如火如荼。屈原的《国殇》里:“出不入兮往不返,平愿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誓死如归的描写“开描写战场场面诗歌之先河”4……历朝历代从战争中诞生从战争中灭亡,如一个轮回永远重复着一样的道路不停不息。

二、征途远:刻骨铭心的家园思念

从军的征途上景色其实美不胜收。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玉门关浸在孤独中;“阴山瀚海千万里, 此日桑河冻流水。稽洛川边胡骑来, 渔阳戍里烽烟起。”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蜿蜒的黄河上一轮红日照得江面波光粼粼;羌笛伴着美丽的胡旋舞迷离动人,千里外的云彩被太阳染成了暖暖的黄色,北风凛冽地吹着大雁飞过落下了如雪般的纷纷羽毛……放在如今定是让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但是战士们哪有那样的兴致来细细品味欣赏这番美景呢?他们更多的是感念何时能够回家,何时战争才能结束,自己能否活下来。因而本是让人惊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色反而生生有了许多寒意。“‘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边塞的风、月不像中原那么温柔可近,引人遐思,‘风头如刀面如割’,那如刀似箭割面的边塞风,那不似圆盘不像弯眉而如练的月,让人感到的是边关的苍凉与艰苦”。5

战士的目光透过剑鞘,看到的不是阳关外异领上升起的阵阵孤烟,不是异域撩人的风情,不是阳关的雪堆满遍地。而是百战沙场后碎裂的铁甲,是“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的场景,是旌旗连城烽火遍天。他们惦念的是冷了的长亭短桥,惦念的是长安的飞花,惦念的是故乡的残阳。

可是征途却如此漫长,漫长到看不到回去的路归去的家。而转眼间不知时光已翩然轻擦。羌笛又何须怨杨柳呢?连春风都不度玉门关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连秦和汉时的征夫如今都没有回来,那么归期究竟是何日呢?多少次的询问只能听到沙场的风依旧冰冷,刮得刺人的应答。何日扫平胡骑呢?时光那么地难熬,度日如年,不知已经收到了几件寒衣、几封家书、几番质问。思念熬成了毒药,漫漫浸在时光里使人痛苦使人疼。“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的哀伤仿若雾气散也散不开去。

三、英雄泪:渴望和平的诗歌母题

每每提到战争就会感受到它的血腥、残酷。妻离子散、国破家亡……冥冥中就与它脱不开关系。虽然“战争本质上是维护生存的最高最有效的手段,但战争又不可避免地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和情感的痛楚。”6战争写满了死亡,无数的白骨堆堆砌起一座城池的围墙,砌起一场战役的胜利,堆砌起一个民族的尊严。他们说:“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们叹:“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念:“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子夜,月光明亮冷清。长安城上的一轮孤月听着城内不停的捣衣声,秋风飒飒烽火不知烧过了几季,她们写满悲戚的眼睛问:“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浸染血色的沙弥散在战火的硝烟中,渐渐迷了人的双眼,不住地淌出泪来。他们在那唱:“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诗经•击鼓》里的郑郑誓言如今却成了悲凉的哀叹。“诗人只选取了三个最典型的事件:出征前,别人挖战壕,而自己却被派去远征,岂能无怨!战事结束,别人都回国了,自己却驻守不归,岂能无忧愤!留守生活十分困窘,居无定所,马失郊野,岂能无忧!写思归,诗人则突出强调了离别时与爱妻相誓偕老,而如今远在天边,生死莫测,岂不是违背了誓言?把这两方面联系起来,便十分有力地突出了反对不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主题。”7

《诗经•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士们唱着。“诗中将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战斗意识外流露了悲伤的家园之思,在个人情怀中融入了为国冲锋陷阵的使命感。因战争对汉民族的生存之负效应远大于正效应,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在末章中孕育成强烈的悲哀和伤感,进而成为向往和平的精神因素”8反战的意念,不经意间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抽出了枝条张开了叶子长成了大树。早已写好的命运,思念家乡亲人的辛酸,时间的蹉跎,纵是英雄也噙不住泪的苦涩。

注释:

1.刘中项.《军旅诗歌古今流脉初探》.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4).

2.宫锡准,张文杰.《战争的起源再认识》.晋阳学刊,1987(6).

3.洪春华,周文.《“止戈为武”从<诗经>战争诗歌看先秦之尚武精神》,咸宁学院学报,2003(2)第23卷.

4.黄鹏.《黄钟如涛唱大风中国古代军旅诗个性与风格略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1).

5.汪红艳.《边塞风物与诗歌意义—— 论岑参的边塞诗》.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第27卷.

6.7.8.高锐霞.《论〈诗经〉中的反战意识》.山西广播大学学报,2011 (5).

姚颀,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3级学生。

猜你喜欢

军旅诗经战争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本期主题:军旅
诗经
现代诗经
被风吹“偏”的战争
现代诗经
他们的战争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