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中国人事档案的起源

2014-07-12罗小利陈岭梅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组织人事处610225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结绳谱牒世系

罗小利 郭 俐 陈岭梅 候 明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组织人事处 610225)

简述中国人事档案的起源

罗小利 郭 俐 陈岭梅 候 明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组织人事处 610225)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活动的产物,它与用人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并为人事工作服务。我国最早的人事档案形成于汉代。

人事档案;用人制度;谱牒;汉简

“档案”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杨宾所著的《柳边记略》中。该书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书于纸者,也呼为牌子、档子矣。”。《康熙字典》中把“档”字解释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案”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几属”,就是像小桌子一类的东西。由此,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统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或“案卷”。“档”和“案”连在一起,就指是存入档架的案卷。

虽然“档案”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档案本身却产生得很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了记录事物和记载语言的要求,开始以实物帮助记忆。但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是通过结绳和刻契的方法来实现的。结绳与刻契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记事、表达思想方法。这些方法, 已具有备志、信守、凭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原来符结绳、刻契、图画等基础上逐渐创造了文字。文字是形成文书档案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文字与结绳刻契等符号标记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本质上的不同。结绳刻契毕竟都是标记和符号,只能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只有文字才是人类用来记载语言、思想和事物,并借以流传久远和交流经验的最直接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远古时代的氏族社会末期,传说中的尧、舜、禹三个部落首领连续“禅让”,那时只是原始的推举制度,不可能产生人事档案。公元前21世纪,私有制有了较大的发展,禹的儿子用武力夺取了伯益的部落首领之位,推翻了禅位让贤的制度,建立了夏王朝。夏代是我国原始公社瓦解、进入阶级社会后建立的第一个朝代。自夏禹至夏桀十四至十七王四百多年的明确世系,反映了以夏贵族家族为中心的世袭制度的确立。夏王朝设置国家机构和官吏集团.在用人制度上,逐步以宗法血统关系为特征的世袭制代替了推举禅让的原始贤能制。这种人事制度只重家世门第,“任人唯亲”。以宗支亲疏远近的记载,作为用人的根据。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商代的阶级对立和贫富分化更加明显,国家组织也进一步完备。商王朝在用人上实行“亲贵合一”的制度,奴隶主贵族集团依照世袭制出任国家官吏。王族是国家组织的主体, 并以与商王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 决定授予官职的大小。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使谱牒档案的应运而生。

谱牒是古代记载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活动的氏族世系档案, 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又称家谱或族谱。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商代的甲骨档案中,就有一部分记载商代的官制、世系及家谱的。甲骨档案形成于商代后期,甲骨档案就是殷商统治者在迷信活动和政务活动中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记录。 甲骨档案记录的内容十分丰富,殷除绝大多数为占卜刻辞外,还有一些卜事刻辞、记事刻辞和表谱刻辞。其中表谱刻辞类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其中家谱即商王世系。商代记载王室世系、官员世系的谱牒,为官府执掌,是确保继承王位、官职、财产以及其它特权的依据,可以说谱牒在形成之初就具有了的人事档案的特性。

周灭商后,统治者实行了大规模的封疆建国,把土地分封给同姓子弟、姻亲和功臣。统治者利用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关系,确立了比商代更加系统的宗法制度。各种官职也是世代相传,父死子继。虽然周代的谱牒档案材料作为用人的依据,但是这种封闭、垄断式的用人制度,还不具备产生以记载个人经历为核心内容的人事档案材料。除了谱碟外, 周代还产生了另一种人事档案——荐书,由卿大夫和乡老推荐贤能,在推荐活动中产生“荐书”,上呈官府,保存下来转化成为档案。周代的谱牒和荐书,在作用上,类似人事档案,但在内容上还比较单一,在保管和利用上还没有与其它的档案分开,专门记载官吏个人经历、德才、政绩等情况的人事档案还没有形成。

春秋战国时,各大国间为了争霸,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出现了群雄竞争的局面,这使“世卿制度”收到了巨大冲击,逐渐被各国废除。秦孝公时,建立了以军功大小选官的军功爵制,用人制度上有了巨大进步。随着秦代对宗法血缘关系的“世卿制度”的废除,保举、军功、考试等选拔官吏与考课制度的形成,需要对每个入选官员的姓名、年龄、功绩做必要的记载为正式人事档案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汉承秦制,两汉初期的国家制度是在秦朝基础上加以增减变通建立起来的。汉高祖刘邦在起义时,对官兵将领,建立个人册籍,将他们的表现和功绩记录下来,作为以后论功行善的依据。个人档案的建立调动了官兵将领的积极性,对两汉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刘邦即位后,选报人才时,重视选人的经历,德才,并重视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凡备选的“贤士大夫”要署“行”(品行)、“义”(仪表)、“年”(年龄)。详细地登记了选拔对象的个人经历、品行、年龄、相貌等相关材料,报送相国府。这种登记了“行”“义”“年”的材料,是我国最早的人事档案。

甘肃张掖地区出土的大量汉简,其中一些就是人事档案。其中一枚就是写有:“肩水候官执胡隧长、公大夫奚路人,中劳三岁一月,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年 七岁,长七尺五寸,氐池宜药里。家去官六百五十里。”此汉简是官员经历和考绩的简明记载。记载了奚路人的单位、职务、爵位、姓名、功绩,对其业绩和才能的评价,年龄、身材、籍贯,家庭住址以及与单位的距离。这枚汉简的发现,标志着我国比较完整的人事档案的正式形成。

[1]邓绍兴.人事档案教程[M].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

[2]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杨小红.中国档案史 [M].辽宁大学出版社.

[4]祝晏君,叶林生.中国古代人事制度[M].甘肃人民出版社.

罗小利,女,(1980—),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结绳谱牒世系
文化遗产保护下的谱牒档案的保护与文化价值探析
结绳:串联古今的艺术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浅析针织的起源和发展
新见《源伯仪墓志》及中古源氏世系补考
结绳计数
市场化视角下的谱牒档案管理研究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时光穿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