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世纪
2014-07-12孙明亮
回到20世纪
下面要提到的,都与20世纪相关。
董之林先生是十七年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本期头条刊发其近期的研究成果。董先生认为“一时代之文学听从一时代之文学观念的召唤,然而小说家一旦开始创作,随即进入一种知识生产不断增殖的过程,使原有理论规定性的边界逐渐模糊,甚至瓦解。”她进而提出:“‘十七年’革命化的改造过程,也是小说改造或修正革命化的过程……如果我们承认这种张力存在,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七年’小说以特有的本土化写作实践参与了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建构并影响至今。”董先生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文学观念、先行的主题以及潜在的创作动机,等等都会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得到改造或修正。文学不是光滑的、线性的逻辑演算,一旦诉诸具体的形象和细节,它所预定的意义指向就会产生分蘖,十七年文学自然也不例外。由此,借口“革命化”而将十七年文学的价值一笔抹消,就反映出我们对文学的片面理解。
本期我们还选发了贺仲明教授和青年学者杜昆的赏析文,他们分别解读了十七年时期周立波的短篇小说《禾场上》及白桦的叙事长诗《孔雀》。董先生的论述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应,“本土化写作实践”在这两部作品中表现得都非常突出。在《禾场上》的农业合作社主题、《孔雀》的“人民话语之外,作品溢出的成分,似乎更值得我们关注。这大概也是我们今天重读十七年文学的意义所在。
“史记风散文”继续隔期刊出,本期刊载的是诗人北岛的《听风楼记——怀念冯亦代伯伯》及人文学者智效民的《土改中的蔡家崖“斗牛大会”》。两篇文章记人写事,都与20世纪的政治运动有关冯亦代是作家、翻译家,牛友兰是著名的乡绅,他们的经历或遭遇,个体在时代风云中的处境,人性在磨难中的彰显,都值得我们一再体悟和深思。
《国文百八课》是上世纪30年代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语文教材,作为一套凝聚着夏、叶两位先贤个人智慧和那个时代独特风尚的经典教材,我们今天无论怎样去讨论和借鉴都不为过。本期“语文讲堂”栏目推出苏祖祥先生的系统研究,分上、下两篇刊载。今年第1期到第6期,本刊连发了关于中美语文教材比较的六个小辑。我们陆续听到了一些赞赏的声音,当然也不乏批评和意见。无论如何激起大家的讨论热情总比一潭死水要好一些。与《美国语文》相比,《国文百八课》无疑与当下的文化形态更为接近,我们又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当然这不是什么新话题,我们要的是新见解和继续敲打现行语文教育的勇气。
上面提到的文章所涉及的事件,贯穿了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历史并未走远,然而我们已经习惯了遗忘;历史非常遥远,但不断地回到20世纪,难道不是我们起码应该做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