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2014-07-12李依桐东北大学110000
李依桐 (东北大学 110000)
浅析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李依桐 (东北大学 110000)
道家美学是以“道”为哲学基础,强调“天人合一”。道家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道家美学思想给人们的启示是以自然为美、以平淡为美,当代艺术设计作品悠然自得,素然娴静的设计风格正是受到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设计师开始寻求淡然和谐的视觉效果。
道家美学;天人合一;尊敬自然;现代设计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外解构主义的盛行,海峡两岸学者重新解读道家哲学思想,从而开始了老子、庄子哲学的重新阐释或建构。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的最高范畴和道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无论是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那些矫饰做作,违反自然本性的东西。则是无道的,是假的、丑的、恶的。战国时《庄子》一书更提出了道家的意境说和境界论。《庄子•外物》云:“茎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茎;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意境是中国文学、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理论的根据,从“有我之境”达到“无我之境”,进而上升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的境界,突出了道家美学的特征。庄子哲学更提出了真人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至德之世无为而治的社会境界,道通为一坐忘朝彻的生命境界,将审美标准推向了道的顶峰。。《老子》和《庄子》从精神境界到审美境界的呈现,蕴涵深厚,为中国美学中审美理论的丰富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艺术的影响深远。
正如李泽厚所著《美的历程》一书中所写:“ 道家比孺家及其它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 道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方面, 亦即审美方面, 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 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至今仍可为设计者汲取重要的设计方法和指导原则。
一、道家美学思想
“天人问题”是道家美学的核心问题,人与天地的自然性达到相互交通,即“天人合一”的实质。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老庄皆主张“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自然之道,老子讲求“道法自然”,庄子讲求“顺应自然”,其思想是一致的,即美学思想应依附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老庄皆强调,崇尚自然真情,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追求“ 天人合一”的境界。
1.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的美学精神质朴而深邃,他关于有状混成的追问与回答,表现了一种对美的本体的思考,是一种在当时祖宗崇拜的伦理观念上对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另外,老子的思想,显示了原始道家与儒家的相互包容。《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推进到了儒家对立、对抗的方向。他关于道的思想,代表了一种破除任何神秘存在的思维突破,提出的人法自然、致虚极、守静笃,以及大象无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思想,为道家美学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庄子的美学思想
较之老子,庄子强调道不是生天地万物的原物,而是一种“气”。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庄子提倡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始终;庄子是要求重视内在的德行的修养,生命应自然流露出一种充足的精神状态。庄子的美学精神是旷达、逍遥、潇洒飞扬、遐想丰富,精神超脱于肉身,忘却世俗而达于意志的自由,诗性四溢。
庄子的美学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混沌之中的原美、天人合一之美、超越的审美尺度、心斋坐忘的审美境界、返璞归真之美、齐物之美。
目前中国设计趋势以“道家美学思想”为主,在视觉设计、设计艺术布局中强调疏简、素然、含蓄、天然之美。
二、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国道家学说主张“ 天人合一”,这里“天”即是自然,主张顺应自然,不要人为地违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国设计的新境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 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以“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顺应自然”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
好的设计要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融互通的,正所谓“大巧若拙”( 《老子》)。在其看来,真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在这种顺应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实现。正是人们所谓的“自然天成,巧夺天工”。这正是一种艺术和审美的境界,是审美与设计的境界。对于现代设计而言, 其“天人合一”就是指导设计的方法论。
“顺应自然”要求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对设计而言,就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保持设计作品的自然灵动。在设计方法上表现为尽量尊重材料的自身属性,同时也尊重使用者的自然与社会属性。例如,质朴是明代家具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强调家具的返璞归真。质朴,即自然性,主要体现在选材方面。因此,明式家具对木材的选用非常严格,一般采用桐木、揪木、楠木等。这样制成的家具无需上漆,又能体现木质的肌理之美。此外,明式家具完全采用隼卯结构,简练淳朴、典雅清新, 呈现出一派“ 天然去雕饰”的悠闲气度。
2.“效法自然”的仿生造物设计方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中产生的,而道则是本乎自然的,也就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创造器物是效法道的,也就是效法自然的。道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并极力赞美天地万物的自然有序:“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 天道》),这都在竭力说明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是以自然为师,对待自然应持顺从,吸收并加以应用的态度。
事实上,产品是人为的“第二自然”,自然界中无数的生物形态正是设计师取之不尽的素材。师法自然,能够从科学、理性的角度为产品造型设计提供形态素材与依据,设计师从广大的自然世界中获取灵感。同时,师法自然的仿生造物注重以物表情,从生产原料的选取到物体的造型及装饰设计,极力体现着“ 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精神。
3.“少则多,多则惑”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老子中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感”(《老子》)。“少则多”,正是对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 凡德罗“ 少即是多”简约主义的先知解读。道家美学思想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而器物设计应以简约为美,反对过多的雕凿和文饰。以明式家具为例,它设计繁简得当,极少装饰,浑厚简练,线条流畅,是现代功能主义和简约主义设计的先知体现,现代设计师靳埭强也将“少则多”的哲学思想应用到其海报设计中,其海报中元素虽简单但却在向观者传递更多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少则多”从产品的形式方面给人以启示,那么从“多则惑”中可以体会到,对部分使用者来说,繁琐的功能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反而使操作者感到迷惑。例如手机的设计,功能的多样化并非都是可取的,它会使一些老年人感到操作的困惑,并且对其来说有些功能是无用的浪费。这就需要设计师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把握好度做适宜的设计。
此外,简约主义是一种基于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提倡物尽其用,反对无谓的浪费,这也是值得设计师重视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会越来越大,西方的设计美学在启迪我们的同时也正试图同化我们。我们只有挖掘美之根源并将先人总结出来的美学思想、美学原则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道家美学思想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及造物方法和原则,对现代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挖掘道家朴素的设计美学思想,并用于指导今天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王学磊.《浅析道家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启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
[3]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